求名求關注-自我推銷高手在古代

求名求關注-自我推銷高手在古代

古代自我炒作成功18案例

1、陳子昂趕考頻落第:土豪任性長安城砸天價名琴燒錢求關注

古時候的人要想出人頭地,名揚四海,可比現代人難多了。隋唐以前要靠“孝”“廉”方面的先進事蹟,感動地方官員後由他們“舉孝廉”,隋唐以後則要通過苛刻的科舉考試,這是指仕途出名;而詩文才藝等方面想名噪一時就更難了,那時候通訊不發達,交通不便利,思維受束縛。古代社會的文藝人兒要想像今天小瀋陽那樣一夜躥紅,簡直比找外星人都難。

現代人擅於炒作之道,有模仿成名的,有一脫成名的,有惡搞成名的,還有靠曬性事、傍名人、多角戀、鏡頭前故意走光等等五花八門的手段,比起現代人來,古人毫不遜色,有冒認祖先的,如含有鮮卑血統的唐太宗李世民聲稱是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聃的後代,炒作的目是證實自己聖人後裔的身份,有多麼多麼顯赫榮耀;有賣弄奇異的,如史書記載左屁股上有七十二顆痦子的漢高祖劉邦,他在身為一介草民時就擅於炒作,比如說他經常僱一些“托兒”,讓“托兒”們傳說他在一家小酒館醉倒時身上有黑龍環繞,炒作的結果是不僅把小酒館老闆嚇蒙了不敢討要酒錢,重要的是成就了一番帝王霸業;自我炒作比較文雅一些,而且“炒風”較好的範例出自唐朝詩人陳子昂。

誰都知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句詩,悲愴激昂,又有點蔑視古今和天下的氣概,此詩的作者就是著名詩人陳子昂。陳同學是個有才華有抱負的文青,不只是寫寫詩歌玩玩“自拍”而已,他要扭轉當時天下萎靡的文風,恢復質樸剛勁的建安文風。不過,陳同學的資歷還嫩了點,雖然讀書多,有理論水平,天下的書都讀得差不多了,“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可惜沒平臺,扯破嗓子喊都沒人搭理。

公元679年,二十出頭的陳同學走出三峽,進長安學習,第二年趕考,結局是——落第。公元682年,陳同學再次趕考,結局還是一樣:落第。當時的陳子昂鬱悶至極,一個人上大街閒逛,看見一人賣胡琴,圍觀的人紛紛問價,得到的回答是天價——百萬錢。這價格把不少買主變成了打醬油的圍觀者。陳同學的目光落在這把天價胡琴上,卻幻化出另外一個美麗的前景,接著他馬上掏出一千緡,眉頭也不皺一下,把琴買下來了。

土豪擲重金買天價琴,不把銀子當銀子,這件事馬上在長安人的朋友圈裡傳開。好事者一搜索,又“人肉”出陳子昂的身份來:這小子是四川來的,叫陳子昂。陳子昂同學趁熱打鐵,在朋友圈裡開始發請帖:明天陳同學我請諸位在宣陽裡看琴,約不約?約!馬上有大把長安權貴和名流表示要約,大家倒要看看這小子要幹什麼?

點評:陳子昂同學乾的這事兒,總結起來就是,土豪的財氣,文豪的才氣,兩者缺一樣都不行。而且還得選對地方,長安是天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摔一把琴,震動天下,如果換一個地兒,就沒這效果了。此舉風險係數大,建議慎重操作。

2、唐代宅男孟浩然:參加精英賽 吟詩秒殺長安城

其實,孟浩然是有朋友的,而且不是一般的朋友,像李白就是他的朋友,曾直白地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不過,他最重要的朋友是王維,說王維是當時天下的詩壇領袖也不為過。藉著這塊高地,孟浩然要提高知名度,就具備了一定的優勢。當然,光靠朋友圈內一個勁地推薦也不能成事,畢竟大家不喜歡植入廣告,友情推薦的增粉效果一般不怎麼理想。孟老師又不能像陳子昂那樣燒錢賺關注,怎麼辦?有辦法,那就是參加詩歌賽,而且是高層精英詩歌賽。

孟浩然40歲左右來到長安城,找到了在朝中為官的老友王維。王維很給他面子,把他帶到大唐的中央部委機關,當時稱為“省中”,和一些高層次的人開文學派對,這是個露臉的好機會。

當時,秋雨剛過,夜空月明,好景得有好詩,這是古代文青們的常規活動,於是大夥兒聯詩,相當於是大唐王朝最高層精英詩歌比賽,在這裡露臉比在襄陽露臉的效果好得不止一兩倍。估計孟浩然做了精心準備,輪到他時,脫口而出:“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此句一出,頓時秒殺在場文青,沒人敢再續詩了,“舉座嗟其清絕,鹹閣筆不復為繼”。

這詩的大概意思是:雨後,薄薄的雲層漂浮在銀河周圍;梧桐葉上還有殘留的雨水滴落。

孟老師寫這詩的時候,估計動了不少心思,不能寫得太華麗太富貴,因為長安城裡的文壇精英,比你用詞華麗富貴的海了去,作為襄陽宅男,要憑特異性取勝。什麼是特異性?那就是“清絕”,解釋得通俗一點,就是不俗,有高遠宏大的氣象,但又質樸平淡,疏朗有神,不累贅,讀起來清爽,這樣才符合大唐盛世的氣象。

點評

孟浩然這一招成本不高,不用燒錢,就是要燒腦,要反覆捉摸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文風,長安高層精英喜歡什麼樣的文風。最重要的是,他佔據了高地,賽詩的都是唐朝中央官員,而且是在中央官署,這個高地得之不易。當然,孟老師和陳子昂都選了同一個熱鬧地兒:長安。

3、吟詩人賈島與韓愈當街推敲表演 炒作文學秀長安

話說這賈島是個苦吟詩人,常說自己兩句詩要三年才能寫成。為什麼苦吟?一則是專業精神使然,本著對藝術負責的態度,寫詩當然要反覆斟酌;二則賈島寫詩也是希望自己的詩句能廣為流傳,寫得不精緻,流傳出去怕鬧笑話。

關於賈島騎驢苦思詩句,一路“推敲”碰上韓愈大人儀仗隊的事兒,筆者嚴重懷疑是炒作。一個小詩人,騎著驢子,怎麼能闖入韓大人的第三節儀仗隊?接著,韓大人還居然為之“立馬久之”,為小文青斟酌字句,並最終建議:“還是敲字好。”然後有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名句。這分明是當街開課,來了一次文學秀,最後還和賈文青一起回府。策劃的味道太濃了,這小賈的名氣一日內刷刷地拔高,估計此事當時也是轉瘋了:長安韓大人和一個叫賈島的文學青年當街討論文學。這效果可想而知。

點評

關於“推敲”是炒作,只是個人觀點,但是,它確實起到了提升賈島知名度的作用,連帶也提高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名氣。找個名人,當眾切磋,賺閱讀量和粉絲,這主意好,但可遇不可求。而且,此事也建議慎重操作,畢竟還得注意交通安全,萬一韓大人剎不住車呢?

4、大唐頂級炒作大師李白:厚臉把自己炒作成詩仙

如果問我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化人是誰,那一定非李白莫屬。但這李白既沒有當過多大的官兒,也沒有掙過多少的銀子,他憑什麼會那麼有名呢?答案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炒作。一個叫“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就很能說明些問題,大抵是說李白小時候如何不愛學習,有一天逃學時看到一白髮蒼蒼的老太婆在磨一根大鐵棒子,小李白一下子就恍然大悟,頓時就明白了許多深奧的人生哲理,趕緊回家發憤學習,而這老太婆自然跟小混混劉邦當年斬白蛇後遭遇的那位老嫗一般“轉瞬消失不見”(無非觀音菩薩還或梨山老母等女神仙變幻而成的老八股),大夥兒都活了這麼一把年紀了,料必也和可憐沒人愛的張一一先生一般,從不曾遇到過什麼神仙,憑什麼單單他李白就能遇到呢?如果他不是自我炒作,又有誰知道他曾經受過神仙教育的這一段美麗往事?話又說回來,如果說李白的一生當中真有那麼一根持之以恆的“鐵杵”,那麼,這“鐵杵”就叫炒作。

現在的明星也拿自己跟名氣比自己大的人相提並論或拉近關係來炒作自己。這方面李白可算是開先河之人。他推薦了詩仙李白。賀知章好酒、好書法、好作文,更好交友。當年大詩人李白帶著夢想來到京城長安,在紫極宮的紫氣煙霞裡與賀知章相見,賀知章一眼瞥見仙風道骨的李白,直呼其為「天上謫仙人」。相見恨晚之時,他一把拉上李白往酒樓裡跑,要與之一醉方休。「酒逢知己千杯少」,直喝到日落西山,不得不分手了,去買單時,賀知章才發現身上沒帶銀子,付不了賬。於是,他解下腰間佩戴的金龜交給店主作了酒錢,真是瀟灑大方。這件事,他讓李白記住了一輩子,《新舊唐書》都有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的記錄,其中尤以《本事詩》最為詳細:“

李白初至京師,賀知章聞其名,受訪之,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

金龜為何物也?據《新唐書·車服志》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魚符以不同的材質製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內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並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由此可見,金龜可指龜符或龜袋,乃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身份的標誌和象徵。

 李白順杆子爬,藉此大肆炒作。先後寫了《對酒憶賀監二首》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並附有序言,“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後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李白在序言中強調了賀知章稱自己為“謫仙人”和沒有錢買酒就解下金龜換酒,當時賀知章已經是詩壇泰斗了,李白藉此拉近了與名人賀知章的關係,抬高自己的身價。一個詩壇泰斗,沒錢請自己吃飯,解下象徵自己身份的心愛的金龜換酒請自己是何等的榮耀,是對自己何等的賞識。

李白的炒作才華,其實很早就得到了他當時的一位父母官——益州長史(刺史的副職,大抵相當於副市長級別)蘇頲的賞識,稱讚李白“天才英特,可比相如”,這一評價可高了,就是說李白年少時就擅長標新立異,是一炒作方面的天才,直可以與張一一先生已濃墨重彩不遺餘力謳歌過的西漢朝著名的炒作大師司馬相如爭一日之短長,會須一飲三百杯。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李白這炒作的光榮的一生,究竟是如何“鐵杵磨成針”的。首先是出身問題。雖說是“英雄不問出身”,但李白不這麼認為,司馬相如那老傢伙都知道借藺相如的名頭炒作,我李白難道連他們不如嗎?所以,在後來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裡,李白儼然就成了“西梁武昭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白紙黑字,那可是寫得清清楚楚,甚至就連當朝英明神武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儼然都成了他的孫子輩,先不管這李白的詩寫得怎樣,這牛皮可是吹得震天響,真不是蓋的。

當然,連編草鞋的下崗工人劉備都能輕易搞到的“皇室貴胄”的身份,胸懷大志的李白怎麼會就此滿足,緊接著在他老孃面前一撒嬌,老孃沒法子,只好睜眼說瞎話胡說八道一些什麼她當初生李白這個寶貝兒子的前夕,夢見了“太白金星入懷”云云,謊話說上三遍,就成了真理,到了後來,就連李白他老孃自己都有些將信將疑:莫非是真的夢到了太白金星,才生的這個前途不可限量的寶貝呢?

李白可不管別人信與不信,反正把輿論先造出去再說,還煞有介事地給自己取了個學名叫“李太白”,算是把話兒撂在這裡了,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我是太白金星下凡,反正你得先叫了我“李太白”再說,我挖空心思取了這名,您好歹得朝這方面聯想聯想是吧。

雖然李白自己動了不少的歪腦筋,拼命想把自己朝太白金星的身上靠,但他也知道自己孃兒倆說的話不能上算,未免缺乏公信力,還必須得找一個“權威見證”。所以後來有一次他乾脆把當時的文化名流、前輩作家,同時也是酒鬼的賀知章灌醉,這賀知章其它什麼都好,唯一有點兒不好就是稍微一喝高就胡亂表態(所以當時很多的年輕作家一出新書就請賀知章喝酒,張一一先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很懷疑這是否賀知章這廝專門騙酒喝的一條韜晦之計)。賀老師酒後語無倫次地問小李同學,你,你,叫,叫什麼啊?李白同學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我叫李太白啊!李是李太白的李,太是李太白的太,白是李太白的白,嘿嘿,我很幽默是吧?我真的很白耶,不信我把褲子脫下來給你看看?賀老師號稱是當時的“文化崑崙”,自然不會幹這種脫後生褲子的無良勾當,即使是在似醉非醉之間。賀老師不停地點頭,李,李,太,太白?李太白……真是個好名字呀,莫非,莫非你跟《西遊記》裡招安孫猴子的那個太,太白金星有些親戚?要是他貶謫到凡間就好嘍……孰不知道這小李同學早已把錄音機準備好,然後掐頭去尾幾經剪輯,沒幾天,全國就無人不知文壇泰斗賀知章十分看好幾天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李白同學,甚至還親口稱讚他是所謂“謫仙人”。李白的出身來歷,至此已是名正言順,暫告一段落。

5、唐代貞觀名臣馬周:暗做槍手 擺大架子求上位

馬周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貞觀名臣。當年李世民在朝中搞了一次徵文大賽,結果武將出身的常何拔得頭籌。李世民知道這個常何有幾斤幾兩,於是就問他槍手是誰。這常何也是個直腸子,說是由家中的門客馬周代筆。李世民一聽心想,這大老粗府中還有這樣的奇才,忙派人去請。可沒想到馬周架子還很大,派去的人回來說連馬周的面都沒見著。於是李世民又派人去請,馬周還是不露面。李世民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再派人去請。直到第四次,馬周才跟著來人到了皇宮。李世民問了他幾個問題。馬周對答如流,李世民大為驚歎,當即給馬周封了官職。馬周的才能就像錐處囊中,早晚會有出頭的一天。但他的炒作功夫也是一流的,請了四次才到,比諸葛亮還能裝。

6、唐朝音樂家李延年:炒妹妹容貌

藉機成就自己功名

李延年因擅長音樂得到武帝的接見。李延年擅長音律歌舞,故頗得武帝寵幸。一日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問:“善!世豈有此人乎?”因為一首詩幫助自己的妹妹成功炒作並得了寵,其兄李廣利被封為海西侯,而他自己也被封為協律督尉,“佩兩千石印授,而與上臥起”。

7、元稹 寫傳奇小說 曬自己的風流韻事成名

元稹在晚年寫了一本傳奇小說《會真記》,也叫《鶯鶯傳》,自宋人《辨傳奇鶯鶯事》認為是元稹託張生之口,將自己的風流韻事寫成傳奇後,很多人做了論證,陳寅恪說“張生之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魯迅也說:“元稹以張生自喻,述其親歷之境。”元稹的年齡行蹤都和張生相似,崔鶯鶯的母親姓鄭,元稹的母親也姓鄭。由於元稹刻意掩飾自己始亂終棄的惡性,文中留下大量漏洞,引起後人濃厚興趣,後人創作了《南西廂記》,《續西廂》,《商周蝶戀花》,《翻西廂記》等27種之多,其中以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有名。

元稹借張生之口說了一句很混蛋的話:“ 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顯示了元稹玩弄女性的一面。據陳寅恪考證“真”或“仙”在唐代是指語言輕佻的美貌女子或妖豔的婦人或風流的道姑,也指娼妓,可見元稹只不過是把崔鶯鶯當作一次豔遇而已。拿自己的豔遇炒作自己,元稹也算是自我炒作的鼻祖了。現在的明星也愛拿某些精心按排的事件炒作。古人也不例外。

8、劉備;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借英雄成大名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中的名篇,劉、關、張三人也因此一戰成名。但我讀書至此常常發生懷疑,張飛是號稱有萬夫不擋之勇的,關羽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也相當了得,他們都是三國中一流的英雄,按常理,以此二人之勇為何不能將呂布拿下?

書上交待,張飛與呂布戰了五十回合,關羽上去後又戰了三十回合,仍“戰不倒呂布”,劉備才“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裡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

看來問題是出在劉備身上。呂布與關、張都是一等一的勇士,他們三人交戰該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材。但劉備的武藝卻未見得好到哪裡去,至少可以斷定,他與上述三人並不在同一個檔次上。況且,呂、關、張三人使用的都是長兵器,而劉備使的“雙股劍”顯然是短兵器,這在馬戰中是絕對吃虧的,但劉備卻不管自己武藝的低微和武器的短處,居然“刺斜裡也來助戰。”這究竟是為關、張助戰,還是為關、張添亂?實際上,劉備成了這場對戰中關、張一方的軟肋,呂布只須對著劉備猛打,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在這個事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劉備的上陣。他雖不是一流的勇士,卻是一流的政治家,想當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劉備只是公孫瓚手下一員普通將領,默默無聞。而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士,聲名赫赫,誰能與他過招,即便戰死,也可天下聞名。關、張戰呂布那是“二英戰呂布”,劉備上去就成了“三英戰呂布”,日後人們說起也不會斤斤計較地說“二英加一笨蛋戰呂布”。

劉備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具備了一切優秀政治家所應具有的素質,其中善於抓住時機炒作自己就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虎牢關一戰,對於劉備來講,危險極小(有關、張在那護著),而收穫極大,從此天下英雄知道了劉玄德這麼一號人物,從而為他日後的王霸宏圖淘到了第一桶金。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炒作。

9、諸葛亮:三國頂級炒作高手 11次連環炒作成就一生大功名

諸葛亮的一生就是炒作的一生,其中有11次大型炒作。諸葛亮此人一生中好為大言、虛名無實,“六出祁山”未能取得中原寸土,全靠炒作哄得稍遜一籌的另一對炒作高手劉備父子團團亂轉,非常地不可思議。諸葛亮一生中自我炒作的事蹟很多,張一一先生這裡但取“一一”之意,只舉他一生中比較誇張的十一件案例一一曝光之。

第一件是“比管樂”。這“管樂”可不是什麼單簧管雙簧管薩克斯長笛巴松小號大號長號圓號中音號之類管樂器,而是春秋戰國時期兩位大名鼎鼎功勳卓越的大人物管仲和樂毅。管仲相齊桓公,稱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可謂濟世之才,諸葛亮後來的成績和他們根本就沒得比,而諸葛亮的“自比管樂”,無異於宋祖德號稱是“當代魯迅”和“李敖第二”的自娛自樂自我炒作,徒讓人發笑罷了。

第二件是“裝隱士“。在我國古代,裝隱士其實是一條做官的通天捷徑,所謂隱士,其真正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出仕,表面上“不求聞達於諸侯”,實際上一雙小眼睛時刻關注著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人事變更。裝隱士在我國曆史上不乏有成功案例,譬如唐代的盧藏用,就曾經刻意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了很大的名聲,因而做到了禮部侍郎(六部之中的副部長),終南捷徑就是由此而來,後來,炒作大師李白等人紛紛效尤。

第三件是“娶醜女”。東漢的梁鴻娶了號稱我國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的孟光,得到了很大的名聲,成為當時的“名士”。諸葛亮分明是想要抄襲梁鴻,撈點兒名聲,何況諸葛亮一家此時已家道中落,而岳父黃承彥是社會名流,黃家為當時的望族,交往的都是達官貴人。而諸葛亮與老婆黃月英的夫妻生活其實並不和諧,婚後許多年才培養出下一代,而且諸葛亮後來還納了妾。

第四件是“炒出山”。諸葛亮先是借另一位亦師亦友的“偽高士”水鏡先生司馬徽之口,胡謅什麼“伏龍、風雛,得一可安天下”之類的鬼話,事實上後來劉備兩者兼得也未能安定天下,非天時不濟,亦非地利不佳,實在是這種說法水分太多,非常地不靠譜,但是卻騙得劉備這位“伯樂”如獲至寶,沾沾自喜,以為奇貨可居,卻不知自己被諸葛亮這傢伙給忽悠了。諸葛亮此後又隆重推出了徐庶,在與曹操的樊城一戰中,徐庶的那一點兒小聰明恰好又得到了檢驗,徐庶在與劉備分別的黯然銷魂之際,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走馬薦諸葛”,這樣劉備的胃口不覺就吊起來了,此時已是猴急得非要得到諸葛亮不可了,用張一一先生的話說,就是“喉嚨裡都伸得出手”。而在造訪諸葛亮的過程中,諸葛亮就更是將吊胃口的炒作之術運用到了極致。先是故意躲貓貓由崔州平應付一陣,而後石廣元和孟公威繼續跟進,從側面介紹孔明的莫測高深,然後再是弟弟諸葛均、岳父黃承彥等。至此,諸葛亮已經把除了自己的黃臉婆黃月英之外,所有能發動的狐朋狗友、內親外戚全部都動員了起來,不消停地輪番刺激劉備,劉備的胃口一次又一次被高高地吊了起來,諸葛亮此時在劉備心目中留下的印象,那叫一個神秘,那叫一個偉岸,那叫一個高大全。而在當時另一位炒作大師劉備著名的那個“三顧茅廬”之際,諸葛亮又採用了欲擒故縱的炒作辦法,既然全面掌握了劉備的心理活動,那就給他個屁股也無妨,諸葛亮深深知道,這樣反而能使劉備更加急切地想要得到他。果然,在這一系列嚴密而浪漫地策劃下,不由得連劉備這樣的炒作高手也乖乖上套。再通過諸葛亮好高騖遠紙上談兵的一頓瞎忽悠(隆中對策),屢戰屢敗、經常寄人籬下、四處碰壁的劉備彷彿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頓時信心膨脹豪情萬丈,當下如同服了搖龘頭丸一般,興奮地即興與諸葛亮合唱了一曲蘇永康的《相遇太早》:“……你我都找到新的依靠/過去對錯已不再重要/只是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心裡還有個劃不完的句號……”

第五件是“借東風”。作為“同盟國”海陸空三軍總指揮的周瑜,因為氣候條件不利於火攻,氣得口吐鮮血,而諸葛亮卻故意對周瑜密書十六字屁話“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此舉無非是為了刻意誇大和強調“東風”的作用,其實如果沒有周瑜前面的許多準備和鋪墊,即使如同清代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先生的歌中所唱“任爾東西南北風”,那又有個屁用!而諸葛亮此番之所以能夠炒作成功,得益於他年輕時生活於長江一帶,掌握了一些基礎的氣象知識,但諸葛亮後來裝神弄鬼的所謂“築壇祭天”之舉,未免就有些畫蛇添足虛頭八腦,炒作得太不厚道。

第六件是“空城計”。“空城計”其實是諸葛亮為了神化自己軍事才華的一次刻意炒作,其時他其實已在城中埋伏了大量的主力部隊。是個人都知道“諸葛一生惟謹慎”,像諸葛亮這樣迂腐的人,要是生在盛世當個管家婆什麼的可能還管用,但出生在東漢末年這樣的亂世就很難有什麼作為了,亂世需要的是張飛、魯智深、李雲龍這樣天不怕地不怕、隨時都敢於“亮劍”的創新人才,而不是諸葛亮這樣整天患得患失、囉裡囉唆的白面書生,所以他才會“六出祁山”而寸土未得。司馬懿比諸葛亮不知道要高明倍,他焉有不知道此時諸葛亮城中有大隊埋伏之理?諸葛亮的小聰明被司馬懿識破,於是乎自我解嘲,杜撰了一個“空城計”的彌天大謊,為的是炒作自己那蹩腳的軍事才能。

第七件是“擒孟獲”。諸葛亮治小家也許還湊合,所以他的《誡子書》才比較有名,但是治國就差遠了,打仗尤其不行,經常是小贏大輸,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以諸葛亮在軍事上那點兒可憐的所謂才華,他勞師遠征深入不毛,平時反覆強調的天時、地利、人和等軟實力無一具備,想要在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內(從“五月渡瀘”到當年秋班師回朝)在七個不同的地方(覆蓋當時雲南境內的大部分地區)“七擒孟獲”,而且是在當時雲南的廣大地理環境和惡劣交通條件下,諸葛亮想要玩雜耍般輕易地捉了又放、放了又捉樹大根深葉茂的“地頭蛇”孟獲,無異於天方夜譚,罵死張一一先生也不會相信,好在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語言學校,諸葛亮從中看到了“語言不通”的美麗商機,於是乎樂得信口開河,隨機發明個“七擒孟獲”的電視連續劇出來狠狠地自我炒作一番,倘是換了少數民族都會講國語的今天,張一一先生料必諸葛亮這廝斷斷不敢瞞天過海,編造出這所謂“七擒孟獲”的鬼話連篇來。

第八件是“工作狂”。諸葛亮的一生,是炒作的一生,到後來他良心發現,想一想真是白白辜負了劉備三顧茅廬和白帝城託孤的知遇之恩和君臣大義,自己這幾十年來竟是沒有為蜀漢王朝幹一點什麼實事,基本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功勞,於是就只能在工作態度上做文章,“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是諸葛亮率先炒作出來的。只有像諸葛亮這樣根本沒有什麼才幹,也沒有什麼功績的炒作大王,才會自我標榜什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會“事必躬親,夙興夜寐”,才會“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但態度是一回事,效益分明又是另一回事。

第九件是“出祁山”。蜀漢積弱,當時的國力遠不如曹魏,諸葛亮也深知自己遠非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等人對手,而他之所以執意要“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除了自不量力地企圖模仿前輩樂毅的以弱勝強以博個“軍事天才”之名外,無非就是想利用“天高皇帝遠”的便利,炒作自己的虛假軍功。如果打了敗仗,就推卸責任說蜀漢的軍力財力不濟,或者說李嚴等人的後勤保障沒有搞好;如果僥倖打了一兩個小勝仗,那就是諸葛亮他這個軍事天才自己一個人的神機妙算用兵如神,功勞賽過堯舜禹湯一千零一倍,反正小皇帝劉禪不是呆在宮裡不瞭解情況嘛,這新聞通稿還不是由小亮我一個人自由發揮!總之,無論戰爭勝負如何,諸葛亮精忠報國的精神、永不服輸的氣質、屢敗屢戰的個性、打腫臉充胖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等優秀品質,早就被他炒得漫天飛舞,讓蜀漢百姓愛不釋手他的美。

第十件是“收姜維”。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劉備雖然自己沒什麼本事,他好歹還有關羽、張飛這兩個異性兄弟給他效死力。諸葛亮自高自己炒作大師的身份,一生沒有什麼拜把子的兄弟和值得信任的朋友,也沒有什麼功績可誇,好不容易收了個降將姜維,如獲至寶,對姜維讚不絕口,把他誇得一朵玫瑰花似的,諸葛亮在給蜀漢後來的丞相蔣琬的信中說“姜伯約(姜維字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言下之意就是,我連姜維這樣的人才都可以收服,可見我諸葛亮有多明亮。後來的事實證明,姜維跟拼命給他揚名的恩師諸葛亮一樣,也不過是不堪大用的一半吊子,到後來“姜維一計害三賢”,機關算盡,自作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第十一件是“五丈原”。讓張一一先生有點佩服的是,諸葛亮這廝即使到了臨死之際,還時刻不忘自己神聖的炒作使命,他胡說什麼晚上“夜觀星象”算到自己馬上就要死了,便裝神弄鬼地在軍帳中設下四十九盞明燈的所謂法陣,吹噓什麼要“向天再借二十年”繼續為蜀漢“鞠躬”,這會兒老天爺都看不慣他的炒作伎倆了,吩咐死期也將至的草包魏延給滅了這明燈。(張一一先生按:另一說為諸葛亮自己讓魏延滅的,否則他如何能夠圓謊?)總之,這“禳星”不過是諸葛亮為了神化自己,最後炒作的一出鬼把戲,這以後沒幾天,一代著名的炒作奇才諸葛亮,終於不再“個個孔明朱閣亮”,永遠地閉上了他那雙狡黠的,不太明亮的小眼睛。

其實諸葛亮也曉得劉備、劉禪父子早已識破了他炒作的鬼蜮伎倆,知道他除了裝神弄鬼和吹牛拍馬之外,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所以他才會在《出師表》中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只知道一味炒作的卑鄙小人(參見“先帝不以臣卑鄙”句),奈何龐統、關羽、張飛、馬謖等蜀國的高級人才已陸續被妒賢嫉能的諸葛亮所害,此時已是“蜀中無良將,廖化做先鋒”的局面,劉禪幼時在長坂坡一戰時被乃父劉備藉機炒作摔壞腦袋,自然是無力迴天,只能夠聽之任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聽憑諸葛亮自我炒作去,上帝保佑他不篡權奪位才好。

諸葛亮的炒作術在當時可謂一時無兩,奈何他好大喜功,不懂得審時度勢,雖然有一些微末的所謂成績,但是總體來說不過是徒勞無功。於是乎,張一一先生前朝舊友——大清國的趙藩先生曾苦口婆心地贈他一聯,此聯後來深為毛龘澤東等偉人所讚賞,聯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由此可見,炒作炒作,必須是“炒而後作”,最終還得靠作品說話,而單純的“炒而不作”,空口說白話,一老打敗仗,終歸是行不通的,人民群眾的眼睛那可都是忽閃閃、亮晶晶的,若是一味炒作上癮而忘了落到實處,到後來,那就只能落得如同悲劇大師諸葛亮一般,總是難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尷尬事實與悲愴局面。

古人出書炒作經典案例

如今出書,無論是書商、出版社還是作者,似乎都免不了炒作。用現在的專業術語來講,這叫策劃營銷。在中國古代,出書同樣不乏炒作,成語“一字千金”、“洛陽紙貴”等都是因出書炒作而來的。

10

、春秋戰國《呂氏春秋》:呂不韋策劃一字千金推廣《呂氏春秋》

說到圖書“炒作”,古代早期最成功的一個案例,應是呂不韋策劃的“一字千金”。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衛國人,早年以經商出名,後當上了秦國的相國。但呂不韋能為後人所記住,更多的並不是因為他發了大財當了大官,而是《呂氏春秋》這本書。《呂氏春秋》又叫《呂覽》,“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是先秦時期一部百科全書式作品,全書20餘萬字,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此書並非呂不韋親自操刀而成,而是他組織門客編纂的。呂不韋有“三千食客”,各種人才都有,所以《呂氏春秋》編纂並沒有費多大力氣。但書編好了,並不為當時學術界和文化圈兒所認可,於是呂不韋發揮了他的商業才能,決定炒作、推廣《呂氏春秋》。

呂不韋的炒作手段其實很簡單,他讓手下將書的內容張榜公佈,貼在咸陽城門口,旁邊掛出佈告,大概內容是,如果哪位能在《呂氏春秋》一書的內容裡增加一字,或是減少一字,立即獎賞千金。此即《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所說的,“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成語“一字千金”,即由此而來。呂不韋“一字千金”的消息在咸陽城裡迅速傳開,引起很大轟動。最後是否有人挑出了書中的毛病,得到“千金”,《史記》中沒有記載,但《呂氏春秋》的影響一下子大增,成就了這部“雜家”代表作。呂不韋的“一字千金”炒作手法,其實就是現代的“零差錯”宣傳手段。此後,“零差錯”成了古代書商宣傳新書時的一個噱頭。如南宋杭州刻本《抱朴子內篇》卷末標註有全書“無一字差訛”。

11、晉代左思請當紅名人寫序 讓《三都賦》“洛陽紙貴”

現代書商喜歡利用名人效應,進行圖書的包裝炒作。這種手段其實是古人用剩下的。《三都賦》就是這樣憑藉名人的影響力成功炒作出來的。

《三都賦》是晉代暢銷書作家左思的代表作品,分別是《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三篇。左思在著手創作前,受到了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之啟發,創作前後整整花了十年時間。左思當時並沒有名氣,所以《三都賦》寫好後也不為當時的文壇所注意。當時著名的文化學者陸機甚至取笑左思,不相信他能寫出好作品,打算親撰《三都賦》。但是左思並不甘心,遂找到了當時當紅作家、《博物志》作者張華。左思向張華講述了《三都賦》的寫作經過,張華深受感動。細閱之後,也不知道是出於同情,還是真的覺得《三都賦》寫得不錯,張華遂將《三都賦》推薦給名氣更大、更有“話語權”的文人、醫學家皇甫謐。皇甫謐十分賞識左思,對《三都賦》評價很高,還親自為此書作序。在皇甫謐的支持、操作下,當時朝廷的著作郎張載、中書郎劉逵等分別給《三都賦》作注。

憑藉張華、皇甫謐等一班文化名家的影響力,《三都賦》名聲大振,為當時洛陽人青睞,成為當時最佳暢銷書,時人競相傳抄。一時間,洛陽城內紙張價格大漲,由原來的每刀千文漲至兩三千文,不少人只得到外地買紙回來抄寫《三都賦》。成語“洛陽紙貴”,說的就是這件事情。

12、五代文人李夢符 製造娛樂新聞 大搞行為藝術 市肆唱漁父引賣其詞名氣遠播

在中國古代,沒有所謂的專業作家,一般文人單憑寫作來養活一家老小是相當困難的。但古時雖無現代的稿酬制度,卻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潤筆費。在文人日子最好過的盛唐時期,獲取潤筆費是當時文人謀生的主要手段。唐代一些文化名人熱衷於給別人樹碑立傳,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不菲的潤筆費。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鉅公”韓愈,“為文必索潤筆”,他給韓宏撰寫《平淮西碑》,得酬“絹五百匹”。像韓愈這樣的文人,在當時已相當有名氣,所以人家捨得出錢買文,不愁作品不好賣。

唐代的科舉考試中,需要有名人舉薦,才能求得功名。如果沒有名人推薦,考生本人有一定的名氣,也能求得功名。當然前提是要有真才實學。反過來理解,如果既無名人推薦,也沒有名氣的考生,即使有真才實學,也只能落得個名落孫山的結局。

李昌符是鹹通年間的考生,自幼苦讀詩書,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但因為沒有人引薦他,也沒有什麼名氣,所以連續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也沒能金榜題名。轉眼又到了開考之年,他再次早早來到長安準備參加考試,他想,如果不想個辦法讓自己詩名遠播,那麼成績再好也還是上不了皇榜,可怎麼才能讓自己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考生變成一個萬眾矚目的焦點人物呢?他想了幾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個李昌符特意寫了五十首關於婢僕的詩,這些詩,寫的都是婢僕們最忌諱的短處的,比如:“春娘愛上酒家樓,不怕歸遲總不留。推道那家娘子臥,且留教住待梳頭。”……寫完後給公卿們看,這些詩便開始在公卿們中間流傳開來。

有一天早上,他剛起床,就被告知外面有人找他,他來到門外一看,是一個年紀大些的女婢,領著幾個年紀小些的女婢,怒氣衝衝地站在門外,他說:“我就是李昌符,你們找我有何貴幹?”那些女婢立即罵聲一片,原來李昌符那些寫婢僕們的詩惹怒了這些女婢,人家找上門來了,李昌符連忙辯解,但那些女婢哪裡肯聽,把他罵了個狗血噴頭,後來竟動手打他,他連忙逃回屋子裡,但那些女婢撞開門衝進了他的屋子,他捱了幾個耳光之後,狼狽不堪地跳後窗逃跑了。

這件事立即轟動了京城,成為當時一個影響最大的娛樂新聞,人們都想看看李昌符寫的那些詩,這些詩很快就傳遍了京城,而李昌符也隨之名滿京華。有了名氣以後,成功就水到渠成了,一個月後,他第四次參加考試,順利地進士及第。其實,那天去找李昌符打架的那幾個女婢,都是他事前花錢僱的,他是故意用這種方法制造一個有轟動效應的新聞,從而達到把自己炒作成公眾人物的目的。成功就是這樣,當慣常的思維走不通的時候,用一種另類思維,一個全新的創意使自己脫穎而出,不失為一種智慧。

對於普通文人來說,想通過潤筆費來過上幸福生活很難。為了使作品暢銷,有的文人便想到了行為藝術,以此來炒作推銷作品。五代時期的文人李夢符就曾通過行為藝術來賣詩。據北宋吳淑《江淮異人錄·李夢符》所記,李夢符是後梁開平初年人,他在洪州(今天江西南昌)時,“嘗以釣竿懸一魚,向市肆唱漁父引,賣其詞”。李夢符推銷自己作品的手法很有創意,亦頗具靈感:手拿懸掛了魚的釣魚竿,以吸引眼球;在街頭或店內駐唱自己的作品,弄出動靜來,讓更遠更多的人知道和接受。李夢符的另類炒作果然奏效,名氣遠播,其寫出來的詩作在江南一帶大受歡迎,“好事者爭買”,有一千多首詩歌流傳。

13、真本事+炒作=成功 柳開千軸不如張景一書 柳開無才炒作留笑柄

李昌符兩次炒作,都大獲成功,但不是所有的炒作都能起到效果,北宋有個叫柳開的人,在科舉考試時,也想出了一個辦法炒作自己,結果還是名落孫山。這個柳開性格狂放,華而不實、愛慕虛榮,他參加科舉考試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把送給主考官作參考的文章裝裱了一千來個卷軸,考試的那天,他身穿短衣、親自推著獨輪車把這些卷軸送進考場,目的就是為了造成轟動效應炒作自己,以引起考官的注意、博取名聲。和他同時應考的,還有個叫張景的書生,這個人寫文章也很有名,但他只是隨身帶了一部書稿呈給了考官。考官仔細閱讀了考生們帶來的參考文章,認為柳開所呈的文章雖然多達千卷,內容卻極其空洞,因此沒有錄取他;而張景的那部書稿呈上來後,考官大為讚賞,立即將張景選錄為優等生。事後,人們編了一句俗語來評說這件事:“柳開千軸,不如張景一書。”

  同樣是炒作,李昌符進士及第,而柳開卻名落孫山,什麼原因呢?李昌符的確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所欠的只是名聲,所以一經炒作,立即就勝出了;而柳開則不同,柳開的文章,立意平平、內容空洞,所以再怎麼炒作,也不會引起主考官的興趣。做學問這件事,是最看中真才實學的,成功的炒作,是建立在真才實學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只想單靠炒作、玩花架子出人頭地,最終只能留下千古笑柄。

14、宋代腰封廣告導購 《六家文選》“精加校正,絕無舛誤” 主打質量、誠信 溫情三張牌

中國圖書炒作最熱鬧最受重視,應該在宋代,當時活字印刷術已廣泛使用,出版業發展了起來,打廣告式炒作開始流行。當時的文人穆修十分欣賞韓愈、柳宗元的作品,得到韓、柳二人的善本書後,決定出版他們的文集。據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記載,穆修“自鏤版鬻於相國寺”,意思是,穆修自費刻印韓愈、柳宗元的文集,在相國寺一帶出售。穆修採取的炒作手法是“以贈促銷”,只要“讀得成句,便以一部相贈”。

宋代圖書營銷炒作最常見的手法和現代差不多,主打質量牌。往往在書上打上宣傳性文字,說明這是一本正版好書,而非小作坊攢拼或跟風之作,這與現代圖書的腰封廣告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出版的一部《六家文選》上,便有“此集精加校正,絕無舛誤,現在廣都縣北門裴宅印賣”。除了打質量牌,有的還打溫情牌、誠信牌,把紙張規格、數量、工價等相關信息印刻在書中,公開書的成本,明碼標價,取信於讀者。當時還出現了導購圖書廣告,把書的主要內容、特點告訴讀者,以便選購時一目瞭然。現代圖書前面的內容簡介,即源於宋代這種“導購廣告”。

15、元代重商機 徵稿互動炒作 《元詩前集六卷後集四卷》 “求名公詩篇”

到了明清時代,印刷出版已不再是宋代的新興產業,成為商機無限的成熟產業。此時書商的炒作手法更為豐富,其中最值得一提、且影響到現代圖書營銷模式的,是徵稿形式的宣傳炒作手法。

明代天啟年間,蘇州酉酉堂書坊刻印《明文奇賞》一書,便在書上印上了徵稿啟事:“願於徵者,或封寄,或面授,須至蘇州閶門,問得書坊酉酉堂陳龍山,當面交付。”與蘇州一樣,當時的杭州也是出版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杭州書商同樣愛打徵稿廣告。崇禎年間,杭州陸雲龍崢霄館書坊在出版《皇明十六名家小品》一書時,便印上了“刊《型世言二集》,徵海內異聞”……這樣的徵稿啟事。這種以徵稿為名的宣傳炒作手段,清代書商運用起來更自如了。清代著名文人、書商李漁開有冀聖堂書坊,他在出版《資治新書》初集時,書上便有“徵文小啟”:“名稿遠賜,乞郵致金陵冀聖堂書坊。稿送荒齋,必不沉擱……”徵稿炒作手法並非明代書商的金點子,它是出版業發達的產物,至遲在元代已開始使用。元代李氏建安堂出版的《元詩前集六卷後集四卷》書頁上,便出現了這樣的字樣:“本堂今求名公詩篇,隨得即刊……李氏建安書堂謹啟”。

16、春秋時期茅草換黃金 成就管仲經濟戰略家美名

公元前656年春季,《春秋》記載是魯僖公四年,中國大地即將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南北戰爭。以齊國為首,成員國包括魯、宋、陳、衛、鄭、曹的北方聯盟軍,大張旗鼓南下,討伐南方第一大國,楚國。當時的盟軍總司令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總參謀長是齊國國相管仲。看著這陣勢,南部的楚國心裡有點發虛,派了使者去盟軍陣營。管仲總參謀長說了一句天雷滾滾的話:“楚國惡意扣押自己國家的特產物資—茅草,造成特有原材料短缺,陰謀破壞祭神儀式,弄得周朝每次舉行祭神大典的時候,沒法過濾酒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威信一落千丈,盟軍今天來,就是要憤怒地向你們討回茅草,以讓偉大的周天子能夠順利舉行祭神儀式。”後來,憚於輿論和楚國的險峻地形,南北雙方沒有開戰,齊楚兩國籤個和約就完事了。不過,這場戰爭卻哄抬了一種商品的物價—白茅草。

這種普通的草,在春秋時代據說可以通神。周朝王室祭祀神靈,要以白茅為工具,因為祭神祭祖先要有酒,但是怎麼才能讓神仙喝上酒呢?總不能像《西遊記》一樣,讓神仙們踩著祥雲下來喝酒吧,得有個中介工具,而白茅草就是這種中介工具。人們把酒淋到茅草上面,酒滲過茅草葉,然後灑落到地上或者神壇上,經過這一過濾,就當是神仙和祖先喝過酒了。也正是這麼一道程序,讓白茅身價百倍,宗教意義上的身價,導致經濟意義上的身價抬高,以至於差點成為春秋時南北開火的藉口。藉著一根草,做政治軍事上的炒作,做經濟上的炒作,齊國的炒作功夫,算是做到家了。

齊桓公時期除了炒作白茅草外,還炒作過其他物資。話說周王室混到春秋時代,面臨一個財政上的難題:經費不足。這時候解決這個問題的擔子給了齊國,齊桓公正為這事愁著,國務卿管仲出主意了:“這個容易,江淮一帶有種草本植物學名叫茅草。我們請周朝天子派部隊將這一塊地段暫時控制起來,然後向各諸侯國發布消息說周朝要去泰山舉辦聯大祭神會議,要參加會議的諸侯國,得自個帶墊子來坐,會場不備凳。當然,這墊子有講究,必須是用江淮之間的特產茅草織成的,進入會場前要嚴格檢查墊子,不是規定的貨,敬請離場。”此令一出,各諸侯國紛紛派人去江淮間取茅草織墊子,而到了茅草產地才發現,周朝的部隊早在那裡候著。要取茅草,行,拿黃金來。既然天下人都來取,價格也該貴點,一捆茅草就一百兩黃金吧(其賈一柬百金)。茅草比黃金還貴,三天之內,天下的黃金向周天子手裡集中,周天子賺得缽滿盆盈,也因此周王朝七年不用收“會費”(周天子七年不求賀獻)。

管仲是位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經濟專家,他為齊國制定的經濟政策,不只是取得貿易順差而已,而是把別人的經濟命脈掐住。怎樣才能牽著國際市場的鼻子走呢?就看你手裡有什麼貨,並且這點貨國際市場還少不了,但千萬不要賤賣了它當人情,博取所謂的美名,而是要把它的效益炒作到最大化,把人家的黃金吸過來。

17、明朝祝枝山 炒政績斥禮教 假借清高博高名

祝枝山到興寧當縣長八年,在當時這個南蠻之地不比“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文人會聚的地方,也沒有蘇州老家文人的那種“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理想境界,對於祝枝山這個飽讀詩書的人來說,時間夠長的了,真是苦不堪言,不被鬱悶死才怪。祝枝山五十七歲那年冬天,也就是他到興寧任縣長後的第三年,這一年他奉命修興寧縣誌,題名為《正德興寧縣誌》。雖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我們從他寫這篇縣誌序中,可以看出手稿的先由行書,後而行草,最後變成狂草,說明他的心情之煩躁、之鬱悶之極了。這篇序既可以看出他的極度苦悶之心,但在序裡除反映出他的煩燥、鬱悶和苦楚外,也為人們能時常想起他、提起他而有意用行書、行草和狂草為之的。但他的書法作品既然在興寧“炒作”不起來,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價值,他只能在不斷尋求儘快離開興寧的機會,因為這裡不是他施展才華的舞臺,因為文化土壤不多,他的名氣“炒作”不起來,上不去。時間一長,他迴歸蘇州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他當然想做官,但他更想有名氣,因為做官的人多,有名氣的人少。在這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他決定離開興寧。其實,祝枝山在到興寧前,他在蘇州的名氣就不小。難怪他在興寧呆得不順心。

祝枝山於明代天順年(1460年)生於長州縣(即今蘇州市)。他名允明,字希哲,由於生下來右手有枝生的手指,因而自號枝山。他從小聰敏過人,五歲能寫徑尺大字,九歲已會作詩,被稱為神童。《明史》記載:“稍長博覽群集,文章有奇氣,當筵疾書,思若湧泉。”他擅長行、草及各體,尤以草書聞名。在蘇州,他的草書被稱為草聖張旭以後的第一名。他的書藝成就,與他的家庭影響有關。他的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貞白、舅舅李應楨都是著名的書法家。祝枝山曾得到他們的指點。祝枝山的書藝不僅有根基,而且他對歷代名家的書法進行系統地研究學習,行書學鍾繇、王羲之,草書學懷素、黃庭堅,筆勢勁健,對張旭“驚蛇入草、飛鳥出林”的草書,更是手摹心追,下了很大的功夫。三十多歲的他在蘇州就有了名氣,蘇州人稱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為“吳門四才子”。

機會終於來了。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枝山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明代知府下設通判,定為六品官(《明朝地方官職品級》),分管農業、水利和政法等事項,由七品官到六品官,是升官了。《祝枝山平生》中說他在任通判時“面對官場的腐敗,不堪忍受,終於下決心託病辭職,回故里蘇州度殘年”。其實,這又是他的託辭,南京是大都市,比蘇州還繁華,怎麼僅住一年就受不了官場的腐敗?在興寧八年都過去了。所以說他這是託辭,他是正病了。但他要名氣,反腐敗是古今中外永恆的主題歌,說病辭官多沒面子,說看不慣官場腐敗辭官,人的氣節上來了,人們對他的敬佩心、同情心上來了,名氣也就自然上來了。總之,他六十四歲那年,他在外祖父舊宅中建了“懷星堂”安身。無官一身輕。回到家鄉的祝枝山真有如魚得水的感覺。這時他的性格更加豪放不羈,有的人說他“狂放蓋世”。我曾在蘇州市場上得到祝枝山的草書杜甫《秋興》詩: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飄菰未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筆法蒼勁、瀟灑、狂放。他的詩句:“世世嗟跎恨萬端,若將消息講循環。若無三盞黃糟汁,講盡天機也是閒。”、“白雲不言做公侯,出世居山不自由。若得松窠千年坐,此時方敢大開喉。”這就是他“狂”的真實反映。因為,尤以草書才能淋漓灑脫地表達他高傲不羈、憤世嫉俗的情感世界。他更是借“狂”來發洩他對封建專制禮教的不滿,由此在蘇州,他博得人們的無限同情。

名氣已經上來了,他需要更大的名氣,他在等待。在等待中,他因辭官回老家建了新房,又病魔纏身,經濟狀況有了危機,但不忘習書研帖,追求書法藝術上的更高境界。他六十六歲那年,與他齊名的文徵明知道他的情況後,使其次子文嘉去“許酬索字”請他創作書法作品:一為解決他的經濟困難,二為他的書法作品傳世。對此“機會”,祝枝山“心領神會”地接受了,藉此把他平時熟念以心的行草書《古詩十九首》這件傳世精品交了“作業”,文氏父子對此讚歎不已,刻入文徵明的《停雲館帖》。果然,他如此“炒作”,雖隱於鄉里,卻書名大振,被公認為吳門書壇領袖人物。一年後,他逝世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逝世後,人們對他的書法更為喜愛,在他去世後不久就在市面上出現了他的大量偽作。造假者藉此謀利,這給後人對他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中以他的外孫吳應卯學他的書法最像,可以亂真,即使行家也難分辨。這一“炒作”雖然他沒有想到,但也正是他要的效果。因為這樣一來,以他的名氣,使他迅速成為明代中期書壇的當然主將,也使吳門書派達到了鼎盛,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義書風,對明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價道:“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徵明、王貢士寵次之”。祝枝山通過這一系列的“炒作”名氣,使他以反官場腐敗、厭惡官場習氣、憤世嫉俗的豪放不羈性格、書法名家的形象樹立在人們的心中。

18、張大千自我包裝的高超營銷藝術

張大千可謂畫家中自我包裝營銷第一人,也是做到極致完美的人。原因在於,他的藝術營銷是道而不是術。而今天的藝術營銷,也基本都在拾他老人家的牙慧。五百年來一大千,這句話是徐悲鴻說的。除了他的個人魅力,怎麼能夠在藝術界留下這樣的曠古奇人的形象,從而讓市場持續不斷地買賬?

作品是硬道理。當然,市場買賬並不僅僅因為張大千的人格魅力,藏家最看重的還是作品本身。關於張大千的藝術成就,徐悲鴻曾稱讚道:五百年來一大千。這可謂是對張大千的最高讚譽。張大千不僅是五百年來所出的一個奇才,而且更是一個全才。據香港收藏家李典回憶,大風堂大師姐侯碧漪曾對他說起張大千,一臉驕傲:“齊白石怎麼和我們老師比,我們老師什麼都能畫。

”張大千的畫藝可謂“奇全”。奇者,在於張大千能夠在藝術水平上到達很高的程度,不僅師法古人,並且自創一格。他臨摹的古畫騙過大收藏家吳湖帆,書法也創造出別開生面的“大千體”,其繪畫藝術更是精妙絕倫,並且在人物畫和花鳥畫的領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全者,在於他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潑墨、書法無一不精,並且在晚年還獨創了極具震撼力的青綠潑彩畫法。相比之下,同時代畫家大多隻擅長一類題材,或者僅有一門絕技,張大千的藝事就顯得格外醒目。就像商品有大眾小眾之分,藝術品也有。張大千的畫在藝術性和市場接受度的融合拿捏上相當精妙。他的線條圓熟優美,但因生拙趣味,而不流於甜俗;他的畫面優美鮮豔,卻以其直追唐宋的美學標準,而顯得高古不凡。他完美的融合了優美與壯美,使市場的接受度最大化。而他標誌性的諸如荷花、唐宋仕女、書法等則萬變不離其宗,在大量作品中不斷重複,成為了被人牢牢記住的符號。

巨大存世。張大千除了天分高外,還肯下苦功,他自己認為成功的十之七八在於後天用功,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用心苦畫,直到溘然長逝之前,還在創作廬山圖。因而他的作品存世量極多。存世量,這對一個畫家的作品價格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數。市場沒有橫空出世的天價,任何一位正常的畫家作品價格都合乎冰山原理。也就是說在你看到的天價之前,有沉沒在水中你看不見的眾多低價籌碼。作品存世量越多,也就意味著底部低價籌碼越多,那麼這位畫家價格的“冰山”就越高越穩固。

另一方面,持有其作品的人越多,在價格方面,市場就越會看漲,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手中的作品貶值。這也是張大千至今不能為市場遺忘的原因之一。但如今市場上出現的署名張大千的作品仍然遠遠大於張大千實際的作品數量。張大千作品是假畫重災區,因其畫壇地位,他尚在世時便有不少人仿造其假畫,所以他不得不每隔五年就換一批印章。

七八十年代的臺灣、香港更是偽造張大千假畫的重鎮。這些假畫的意義就彷彿盜版,一方面侵害了真品買賣雙方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作品存世量,對張大千的市場影響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門人遍天下。大風堂門人裡行政級別最高的當屬宋美齡,可就連“國母”宋美齡拜師晚年張大千時,也行跪拜之禮。張大千一生所收徒弟眾多,登記在冊者據統計有126人之多。他的門人分為專業畫家和以繪畫怡情養性之社會名流。在專業畫家的篩選上,張大千對其藝事水平要求極高,比如後來成為長安畫派領袖的何海霞、以及功力深厚的胡若思、劉力上、俞致貞、田世光、曹大鐵、方召麐等。而在以繪畫怡情養性之人的門人,張大千則多半選擇社會名流,或者利用收徒來製造一些新聞故事。比如收女弟子葉名佩,只是聽她彈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時收鬱氏五姐妹為大風堂女弟子,時人稱之為“五美拜師”,轟動一時。

一位畫家執筆而逝,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非常有電影感。加上這一生中豪俠義氣、浪跡天涯的故事,以及無數精妙絕倫的畫作,張大千永遠不可能被人忘記。他可謂是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也是最懂得包裝運作自己的大師,因而他的市場也不會遭遇低潮。

所謂炒作,就是用捏造、誇大、推測、歪曲等非正常手段,充分利用人們的窺私慾、揭陰欲,發揮作者的製造力和想象力,通過一些手段、技巧,來對自己或自己的作品進行刻意的宣傳,以達到提高自己或自己作品的人氣、聲望,吸引讀者的關注,最終提高作品的發行量或網站的點擊率。炒作就象是軍事上的佯攻,有聲東擊西之類古老的妙術,關於炒作的書,就是策劃之類的謀略作品。說白了,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番胡說天下知”的不健康心理使然,是炒作而已!

炒作吸引媒體十三法

一、最好的廣告宣傳是新聞

廣告教皇奧格威說,廣告是一種紙上的推銷術。引申開來,廣告宣傳就是為了賣貨,樹立品牌的目的無非為了多賣幾年的貨。1997年,美國人托馬斯·戴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和約翰·貝克(John Beck)出版了《注意力經濟》(The Attention Economy)一書,從此以後,“注意力經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信息的供給超過需要(個人所能消化),注意力就會下降。因此,面對排山崩倒海而來的資訊(來自網絡、電視、廣告、報紙、雜誌等等),一個人的“注意力”就立刻變成了稀有而珍貴的資源。如何支配一個人的注意力,如何防止注意力的渙散,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使注意力發揮最大效益等等課題,變成了一門新的領域----注意力經濟。

眾所周知,今天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每天接觸無數與個人相關或無關的信息,神經已經麻木。我們已經迎來了信息傳播過剩時代,信息的海量堆積和渠道的無所不在使得信息對於人們而言不再稀缺,而變得日益易得。相反,倒是人們的注意力選擇卻成了市場追逐的稀缺資源。在這一大背景下,僅僅一般化地傳播信息,已經很難在眾多同質重複、等質等效的信息競爭中脫穎而出,顯示出其被“必選”的價值來。

普通消費者天生對廣告的反感,這使得即使廣告放在眼前,絕大多數人也會視而不見。更何況那些為了追求所謂的“效果”的廣告被消費者過濾掉,新聞則反而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平面廣告也好,影視廣告也好,軟文也好,搞活動也好,它們無非是廣告的一種表現形式。針對中國本土市場,如何才能做出真正有效而又出色的廣告呢?總結本土,我認為最好的廣告宣傳是新聞。因此,利用新聞事件(輿論熱點),人為製造新聞、事件和輿論熱點,借題發揮、借力打力,集中優勢兵力,進而單點突破,但我們必須保證每一條新聞的醒目性。

二、吸引進行炒作的十三個方法

1、 懸念式材料勾引炒作

懸念式勾引的前提有兩條:1、要提煉一到兩個所謂核心、神秘的賣點。2、根據進度,慢慢抖包袱,所有的資料不要一次放完,說一半留一半。

《成都商報》2003年9月12日A1版配圖《直面成都手機黑客》,9月12日B3版整版《成都手機黑客神秘現身》,該報道一出,成都商報新聞部電話被打爆,要求破案者絡繹不絕,電話延續至今。破案跟蹤報道繼續,9月17日《成都商報》A9版新聞《黑客王,短信害我》將懸念提製頂峰,2003年12月31日《成都商報》十週年紀念100金版A59版半版配圖報道《手機丟了,黑客王能找嗎》,該系列懸念新聞在西南甚至全國都是開先河的。本系列新聞讓本人在原有通訊業、培訓業“終端之王”稱號基礎上,再通訊業增加上“手機黑客王”稱號。

2、 落差式勾引炒作

用一些很熟悉的東西,在平常人頭腦中產生了相對的思維定勢,當一旦打破這種定勢,人有如在太空的失重感,將原有支撐的桌腿搖掉,重新安上新的桌腿,這種勾引要有平中見奇的功夫,善於提煉普通的素材,讓媒體耳目一新,讓大眾或分眾耳目一新。

3、 傍名人勾引炒作

名人效應是人物炒作的首選,名人是人們較關注的焦點,所謂效應,有效果和作用兩方面的內涵,是個很實際也很物質的詞。名人效應的關鍵,是名人的知名度,而知名度,又是一個人的社會認知程度,名人效應之所以具有號召力,原因也正在於此。為了快速出名和達到一些商業目的,故意“惹”名人,不惜犧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來傍到一個名人來製造事由,吸引媒體上勾,自己隨名人而出名和達到目的。正如萊溫斯基與克林頓緋聞,全世界都知道了萊溫斯基。

4、 最(第一)系列勾引炒作

人們的記憶只記住第一,(比如人們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二高峰是什麼就不知道了),因為人人都想爭第一,冠亞軍一字之差卻失之千里,從心理上分析,第一第二是一種參考比較,沒有第二就沒有第一,因此第一炒作法是也有“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新鮮的事物往往是讓人們記得最深的,跟風者,將不會引起更多注意,只會帶來更多批評與冷眼,人們只會記住第一。

5、反向式勾引炒作

古人云“反其道而行之”,以正引出反,以邪突出正。反向式炒作是把讀者從一個概念引入到另一個概念,大自然和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規律性,為了吸引人們的好奇心理和打破傳統規律,策劃者反其道而行之,衝破人的慣性思維方式與人的定式規律相背馳。

6、 簧式勾引炒作

在現實生活中,黑與白雖然是對立的,但對於愛看熱鬧的人們來說,投其所好,對立得越強烈則關注得越熱烈。而差異化的心理感應就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事件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結果不置可否,而炒作的意識已達到。其次當新聞登出後,熱度不夠,就要安排所謂的正反觀點“媒子”向報社打電話,以此人為達到輿論高溫,讓媒體關注此事,讓社會公眾注意,從而達到炒作目的。

7、 爭議式勾引炒作:

8.揭黑幕勾引炒作

A揭他人黑幕:為了顯示自己的本質,不惜揭露行業黑洞,用它人的缺點突出自身的優點,實質是一種對比形式,別人黑在何處,而我怎樣怎樣,讓社會公眾對黑洞痛恨,對自己認可。

B揭自己黑幕:主動揭示自身的缺陷,勇於承認錯誤,避免對手攻其弱點,在消費者心理樹造較好的誠信。案例:海爾張瑞敏的砸次品事件

9.借勢勾引炒作

借人們關注的焦點,順勢搭車,讓更多的人認識,關注自己,以此提高自己(產品)的知名度。借自己某一點讓消費者注意自己,知道自己。案例:蒙牛借神五上天推出航天員奶。

10、借事勾引炒作:案例:(中國移動全球通宣傳片)中國公民越南海上遇難,中國移動全球通用戶憑藉GSM網絡海上覆蓋通話大使館獲救。(中國移動軟文宣傳)大學生井岡山森林迷路,借覆蓋優良的神州行通話獲救。

11.欺騙式(虛實)勾引炒作

這種炒作先拋出一個看似不存在、不合理的、違反常規的事情,先去“誤導”媒體,吸引媒體上鉤、注意,然後當媒體發現上當後,開始有爭議。但要注意美譽度的損害,要以圓滿的形勢結束。案例: (華潤啤酒)雪花啤酒進入成都,打出:1月1日成都下雪花。引起市民高度關注。

12.叫板式勾引炒作

叫板某知名人士、名企業或產品,設下擂臺,從而吸引消費者和媒體的注意,讓媒體關注、報道結果,讓自己變成可讀性新聞。

案例: 成都德先科技2000年淳牌手機電池70元行動,70元宣言,公開向飛毛腿、tcl德賽等當時高價手機電池廠家叫板,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國產手機電池的第一品牌。(TCL電腦)TCL電腦剛進入電腦業時因率先拿到p4芯片,楊偉強公開向聯想叫板,TCL電腦知名度一下飆升,2年後迅速成為繼聯想、方正之後銷量第三國產電腦。

13.擴大痛苦(快樂)深挖式勾引炒作:

將自己的失敗(成功)以探討的形式向外推薦。吸引媒體的討論與關注。讓人們記住這一現象,達到炒作目的。

以上方法在一個炒作案例裡面,一般是複合用的,隨著炒作節奏的推進,方法會不斷變化。(關於產生天馬行空的勾引創意,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實現:和田12法,信息交合法等)。

三、炒作之外需要落地,需要將注意力需要及時轉化為銷售力

勾引媒體炒作的本質是“賣貨”,那麼,什麼樣的炒作可以賣貨,什麼樣的炒作才是有效的、有意義的?我認為“豆腐乾”式的新聞肯定沒有多少人記住,如果要炒作就必須要有大版面來報道和關注才是最起碼的成功。

總結了以上13條方法,或許並不全面,但肯定十分重要。在自己及周圍人多次實踐中,它們被反覆應用,而且在確實行之有效的前提下,也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應該說,它們構成了勾引媒體進行炒作的核心內容。 沒有人規定勾引媒體新聞炒作是應該是什麼樣的,不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勾引媒體做炒作,如果片面盲目追求轟動效應,而忽視最本質的東西,是很難成功的。

1、炒作要動其他營銷動作匹配:企業經營中避免出現“頭重腳輕”,重視高空熱炒“品牌”,忽視通路建設,品牌成為無源之水,如果只有炒作雷聲響,不見市場動銷的雨點下來。沒有踏踏實實的通路建設,沒有真情實意的消費者溝通,渠道不清晰,終端看不見,消費者既不能“衝動消費”從而誘惑購買,也沒有促銷活動逐步培養忠誠,大多數炒作的結果,都是一陣熱鬧之後,終歸於曲終人散!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從市場佈局、通路建設、廣告表現、入市節奏、促銷安排等等,統一謀定而後動,但是一旦啟動,千均之勢無人能夠撼動,所以勾引媒體進行炒作的拉力必須與市場動銷的推力要協調,適應。

2、將注意力及時轉化為銷售力 :風風火火,熱熱鬧鬧的炒作是很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消費者憑什麼要買你的產品?如果炒作這些都沒有搔到消費者的癢處,正如我在實戰營銷培訓上講的:如果產品的知名度不能與目標消費者建立正面連接,目標消費者對產品將用腳投票,說不,那麼這種無策略的炒作結果,除了使默默無聞的品牌有了一點知名度外,除了給人們一些新鮮的談資外,而沒有轉換成為銷售力。片面的、一廂情願的從廠家角度來進行炒作而不是從消費者角度來進行,雖然一時間鬧得有風有雨的,但看鬧熱的多,動真格的少,大多數經銷商、消費者是不會買單的。

3.炒作完成大眾廣度傳播後,必須考慮分眾的深度溝通,廣度與深度並重。(分眾:源於托夫勒《第三代消費潮》,與大眾相對)所以如果一個企業只有炒作,肯定只有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