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晚清光緒年間,戊戌政變後的某一天,皇帝被大阿哥打了,跑去向慈禧太后告狀。慈禧面對眾人跪下來求情,是這麼說的:

“不能饒!”慈禧太后厲聲道,“都是你們平日縱容得他無法無天,膽敢跟皇上動武!照他的行為,就該活活打死!”……“你們可放明白一點兒!有我一天,就有皇上一天,誰要敢跟皇上無禮,看我不剝了他的皮!”

幾句話,教訓了大阿哥,警告了崔玉貴(當時正在巴結大阿哥的太監),也收服了光緒皇帝。在寂靜的殿廷中,光緒甚至還發出了唏噓之聲。而在面對珍妃時,慈禧又換了另一副模樣:

她(珍妃)沒法子一口唾沫吐在慈禧太后臉上,只能在態度上儘量洩憤,揚起臉,偏過頭去,大聲答道:“隨便怎麼辦好了!”

面對珍妃這種直接硬頂的行為,慈禧太后卻竟能忍了下來,只“嘿、嘿”連聲冷笑著走了。

這就是《慈禧全傳》中慈禧太后的形象,威嚴、兇狠,懂權謀,也十分能忍,面對光緒、珍妃呈現的是不同的面貌,而在其他的地方,又是另一種微妙的不同。

人性本就是複雜的,慈禧太后也就在這一處處細節中,變得面容更加清晰起來。和教科書中的形象不同,但這也許是最接近慈禧本來的樣子了。

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慈禧太后

很多人都看過或聽過金庸小說,但曾經有一個人的作品被放在了與金庸並肩的位置,不是古龍,不是梁羽生、溫瑞安,也不是去年剛剛去世的黃易老先生,他是一個歷史小說家,名叫許晏駢,筆名高陽。

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當年人們用這句話來形容他的作品受歡迎的程度。

按理說,流行程度如此之高的作品,該是些“大俗貨”吧?就像金庸當年開連載時,也會加入許多奇幻媚俗的角色和情節一樣,後經兩次大修改,刪削荒誕不經,才完成了經典化的轉型。而高陽先生的歷史小說,則一出現就自帶“貴族氣”,看起來根本不是“接地氣”的作品。

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高陽,原名許晏駢

由於出身的關係,高陽的小說有著別人所不能有的嫻雅氣度。典故信手拈來,枝蔓隨處開花,特別是一些宮廷秘辛、官場隱事,他也能如數家珍般細細道來,中間草灰蛇線,關係出入,更能道得其中妙處。就算是功底深厚的歷史學家,看他的小說,相信也會在知識和表達等個方面都有所收穫。

錢塘橫河橋許氏,曾是晚清杭州城的名門望族。其父許寶樸是秀才,其祖許乃釗官至江蘇巡撫。另外,許乃普(許乃釗兄,嘉慶朝榜眼,官至吏部尚書)、徐壽彭(南書房翰林)、許庚身(軍機大臣)皆是許氏一門人傑。

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許庚身

特別是許庚身,在同治、光緒兩朝先為軍機章京,後入軍機大臣,在晚清“同光中興”的那個時代,在清朝權力的中樞軍機處任職長達近三十年(小說中也有體現)。所以從許家流傳下來的典故韻事,某些方面恐怕連歷史學家都不能及。

有著這一層家學淵源,再加上高陽本人讀過的奏疏、典章,更是數不勝數,就形成了其書《慈禧全傳》的一個特點:雖然他經常全文全段地引用奏疏內容,但這並不是拿來湊數,或者裝點門面的,而是對情節起到了必要的推進作用。他對奏疏典章的精妙解讀,常常令人拊膺而嘆。

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慈禧全傳

從文宗駕崩慈禧走到歷史前臺開始,到張之洞病逝,晚清四大名臣隕落殆盡,清朝也很快迎來了末日。《慈禧全傳》這部長達300萬字的作品,經歷的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

與其說,它記錄了慈禧太后從後宮走到朝堂的權力之路,不如說它敘寫了整個晚清政壇的眾生相

因為這並非是一部把焦點完全集中在慈溪太后身上的作品,而是通過慈禧太后,延伸出很多枝蔓細節。朝堂政治與晚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萬花筒般,在他的筆下敷演舒展開來。

雖說名為傳記,但採用的方式是小說。雖說是小說,但又處處符合歷史故實。這種呈現的方式,不是深諳熟稔那段歷史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可以說形神兼備

此書的另一個很鮮明的特點是:沒有回目。是的,它沒有章節,沒有小標題,煌煌三百萬言,只有分成六部的書名。

第一部《慈溪前傳》1冊,敘述從庚申之變咸豐帝出逃並病死在熱河,慈禧上臺罷斥輔政八大臣,到慈禧決心抑制恭親王奕訢獨掌大權結束。


第二部《玉座珠簾》上下2冊,敘述從湘軍的江寧捷報到京,同治帝親政到染病而亡,慈禧重掌大權結束。


第三部《清宮外史》上下2冊,敘述從光緒四年慈禧突然撤換軍機大臣,慈安太后爆亡,李鴻章丁憂,到中法戰爭和慈禧萬壽結束。


第四部《母子君臣》1冊,敘述從醇親王接到法軍將領孤拔戰死,李鴻章籌辦海軍,慈禧為光緒選秀,到光緒帝親政結束。


第五部《胭脂井》上下2冊,敘述從袁世凱告密,戊戌政變,八國聯軍侵華,珍妃被溺斃,到慈禧太后回宮,光緒帝痛失所愛心如死灰結束。


第六部《瀛臺落日》上下2冊,敘述從疆臣領袖袁世凱南下拜訪張之洞,光緒、慈禧相繼駕崩,到晚清最後一個漢人名臣張之洞去世,“旗人益孤”結束。

這就給人造成了一種恍惚。如果讀得慢,就容易讀到後面,忘記前面。要想通過章節來拾起記憶,那是辦不到的。或者一不小心,書籤掉了,忘記自己讀到了哪一處,就又不得不要重翻前頁。而正是在這樣略顯麻煩的翻找和回憶中,有時反而能多出許多趣味,得到新的感受,這也是讀此書的一個妙處。

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再進一步想,歷史原本就是沒有回目的。時間如流水,原本就沒有始終。很多歷史上的事情、人和遭際,並非一定都有個鮮明的章節,淹沒無聞者,戛然而止者,消散如煙者,很多很多。只是後人回顧歷史,才設置了各種節點,也才有了章節。

就像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人生,需要走過以後,才知道哪些是節點性的事情。

想通了這一點,更覺高陽先生作品的厚重與醇香。

有“貴族氣”的歷史小說,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來面目的作品了

高陽 行書三絕句

這幾天來,杭州下起了難得一見的大雪。到處銀裝素裹,約齊兩三好友,白天出去賞雪,自是一番難得的樂趣。

古人還說,雪夜看禁書,這是一種享受。而我也想說,雪夜看看高陽的歷史小說,不但是一種享受,而且更是一種識的提升,和美的欣賞。

文 | 子曰少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