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沒人可以將我遺忘

核財經App5月18日報道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為之揮毫潑墨,留下名篇佳作傳頌千古。資料顯示,自公元前四世紀始,成都歷經4500多年,城址未徙,城名未易,堪稱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

成都 沒人可以將我遺忘

今天,當我們從寬窄巷子、春熙路到遠洋太古裡,去梳理成都的城市基因與歷史脈絡時會發現,打開成都的最佳方式其實就四個字,即“文化”、“創新”。作為城市的氣質和靈魂,天府文化成長於巴山蜀水,既有古樸典雅的遺風,也有時尚開放的氣度,更有海納百川的襟懷。這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也許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滋養了創新創造的溫床,都江堰、造紙術、交子……無不推動了人類進步。

事實上,從近年來成都大力發展前言科技的態勢表明,它並不滿足於過往的榮譽,正全速發展為城市“升格”。與之相對應的是,今年以來,各大城市榜單皆對成都褒獎有加:《2018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依據最新一年的170個品牌商業數據、19家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及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分析所得,成都緊隨“上北深廣”,連續三年蟬聯新一線城市榜首;2018年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顯示,成都以86.7分的城市總分排名全國第五,僅次於“上深北廣”,領軍新一線城市。

眾所知周,國務院出臺的“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強化區塊鏈等戰略前沿技術並在其他國家之前進行提前佈局。其風靡之下,人人都有乘風而起的勁頭。據統計,全球至少有24個國家正在大力投資發展區塊鏈技術;90多箇中央銀行已經開始討論發展和應用區塊鏈技術;全球上百家大型跨國公司已經加入了區塊鏈技術聯盟。

那麼,就成都而言,能否成為發展區塊鏈技術的理想之地?它又有哪些優勢?該如何發展呢?為此,《核財經》APP決心窺探一番。

起於洪荒,興於市井街巷

業界熟知,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而據《核財經》APP瞭解,2009年底就有淘金者入駐四川,算來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波比特幣“挖礦”者。比特幣生產,即俗稱的“挖礦”。有數據顯示,中國擁有全球70%的比特幣挖礦機,而四川一省的挖礦機一度就佔了全國的七成以上。

成都 沒人可以將我遺忘

有人要問了,這麼熱門且前沿的虛擬數字貨幣生產,為何是四川獨佔鰲頭?

據瞭解,在比特幣挖礦行業來說,其成本主要包括礦機、電費和人工,當地一家比特幣礦場的經營者表示,每個月最大的開支是電費,佔到經營成本的60%-70%。由此可見,廉價的電力是礦主們降本增收的不二法門。

對此,比特幣行業的網紅“寶二爺”就曾表示,四川小水電資源豐富,在豐水期都用不完,是挖礦者的天然淘金場。

其實,出了電費廉價之外,四川還有人口低密度底和氣候溫涼的絕佳條件,對解決礦機噪音和散熱問題有先天優勢。

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電力決定算力,算力決定錢包”。據媒體報道,中國的算力已經佔到了全世界的75%以上,也就是說全世界有75%的比特幣都是“中國製造”。不過,挖出的比特幣想要變現,最終還得投向市場。因此,幣價高低是最真實的行業景氣指數,也是礦場盈利情況的“晴雨表”。

據外媒報道,今年4月26日,第1700萬個比特幣被“開採”。根據加密貨幣的匿名創始人中本聰的設計,這意味著目前世界上僅剩下400萬個比特幣沒有開採。

與此同時,從今年年初以來四川礦場的外遷來看,其優勢減弱似有意而為之。業內人士表示,首先,由於枯水期的存在,逢“枯”遷徙實為無奈之舉;其次,電價上調後,逐漸失去了電費成本優勢;第三,政府監管收緊,礦場在當地“失寵”。

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礦主稱,將在今年內把礦場轉移至國外。他表示,目前委內瑞拉、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國可以為他們提供相對便宜的電價。

雖然礦場遠離成都市區,和成都的繁華表面上並沒有多少交集。然而,因幾年來礦主們及其產業鏈人士的頻繁走動,“數字貨幣”已然在潛移默化中在這座城市紮下了根,在某個不起眼的茶館或某個路邊火鍋店,你就可能和加密數字貨幣的玩家不期而遇。

土木工程專業出身的區塊鏈研究專家餘半城作為成都幣圈裡響噹噹的人物,自稱也是半道出家。他說,“我是2012年關注比特幣,2013年跟一些朋友陸續投了一些基金,也投了很多項目。現在成都的整個礦圈、幣圈、鏈圈已經有相當規模了,可以說玩幣已經成了一種時尚。”

靜等風來,不如追風而去

自2016年國家首次提出“新經濟”概念後,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數字經濟。而數字經濟時代,區塊鏈技術一致被認為蘊藏著重大的歷史機遇。

成都 沒人可以將我遺忘

在國家層面,2016 年年底,“區塊鏈”首次被寫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17 年年初,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創新,正孕育著產業創新和公共服務的新方向。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了《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針對數字中國建設面臨的形勢和方向,並做出了前瞻性的研究與佈局。《報告》指出,要強化區塊鏈等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佈局,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開啟我國信息化發展新徵程。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佔GDP比重達32.9%;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71億人,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2.1%,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表示,目前我國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日漸增加,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將迎來更加強盛的發展機會,網絡信息技術與垂直行業技術的深度融合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針對數字中國的發展,業內專家認為,我國數字經濟正在逐漸成形,我們即將進入信息技術帶動經濟發展的爆發期和黃金期。那麼,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基礎研發和前沿佈局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步驟。

在數字經濟時代,新科技、新技術則是城市營銷的好方式。前不久,成都市政協委員梁剛就建議,應該將成都應打造為中國的區塊鏈技術中心,助推新經濟發展。他認為,全球正在跑步進入“區塊鏈經濟時代”,城市“上鍊”正成為一種共識。

無獨有偶,成都在今年3月也印發了《成都市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了成都在這一重點領域的宏遠目標。《實施方案》明確,到2022年,成都數字經濟重點領域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可喜的是,根據賽迪顧問發佈的《2017中國數字經濟指數(DEDI)報告》顯示,成都數字經濟優勢明顯,甚至強於部分東部城市。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所言,中國正迎來發展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立足新時代,發展數字經濟是順應時代趨勢、搶抓發展機遇的重大戰略。

餘半城說,“我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擁抱著,看到區塊鏈技術在國家數字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非常欣慰的。未來的受益者,一定是擁抱區塊鏈的人。”

欲練此功,毀三觀掉節操

坊間戲言,搶灘前沿科技,搶“人”是關鍵。

成都 沒人可以將我遺忘

去年7月,成都曾發佈了《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中確定的。這一被稱為“人才新政12條”的《行動計劃》,明確要打造“蓉漂”國際化品牌,深入實施“蓉漂計劃”。

為此,成都榮登《財富》雜誌“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躋身“海歸就業創業最愛城市”第三位。可見,最給力的“人才新政”確實為成都加分不少。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成都成功吸引超過17.6萬名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來蓉落戶。

不僅如此,成都這座中國“新一線城市”,還首獲“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稱號,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籍人才來此工作與生活。誠如成都市政協委員梁剛所說,成都正不斷加碼引才力度,打造全球人才活力區。

不過,這似乎還滿足不了成都這個的“大胃王”。

話說半個月前的“五一”小長假裡,杭州市的各地鐵站出口出現了一個醒目的廣告牌,即“成都,許你一個美好的未來”。據瞭解,如果你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進入“成都青年人才驛站”的網頁,線上申請入住成功後,如果去成都找工作,便可享受免費到驛站住宿7天的福利。

成都 沒人可以將我遺忘

有網友感嘆:上世紀80年代錯過深圳,90年代錯過浦東,今天不能再錯過成都了。事實上,這場近似“貼身肉搏”的搶人大戰只是全國城市間激烈“人才大戰”的冰山一角。

除了挖牆腳,其實成都在高校建設方面也頗有建樹。據報道,去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三部委公佈了中國首批“雙一流”大學名單。名單顯示,首批“雙一流”大學認定的42個一流大學裡,成都的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上榜一流大學建設;“雙一流”工程認定的95所“一流學科建設大學”裡,成都佔了6席,分別是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和成都中醫藥大學。綜合來看,成都共有8所高校入選,排名全國第五,已然是高校重鎮。

除此之外,餘半城說,“現在很多圈裡的項目融到錢後,願意把項目研發團隊放在成都,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一部分人才的迴流。”

在他看來,成都有著巨大的人力資源和強大的高校,加上成都比較優質的產業配套,從而推動了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的湧現。

招鸞引鳳,蓉城已現小江湖

自去年6月中國西南區塊鏈創新發展聯盟成立以來,區塊鏈行業在成都從一個小眾的領域,到如今火遍大街小巷,成都打造中國區塊鏈研究和發展中心的宏願早已“路人皆知”了。

成都 沒人可以將我遺忘

據瞭解,該聯盟已同成都多所大學達成了合作意向,將通過定向培養、企業培訓等形式提供區塊鏈專業人才。同時,該聯盟提供創業孵化、業務對接、公司投融資等一條龍服務,為區塊鏈相關企業落戶成都提供了便利。

今年3月底,西南財經大學成立了中國區塊鏈研究中心,可謂是將成都市政協委員梁剛的建議邁出了第一步。西南財大副校長尹慶雙對此表示,西財要力爭佔領區塊鏈研究、創新與實踐的高地,做中國和世界研究和發展區塊鏈的佈道者和領頭人。與此同時,該中心作為國內中西部地區首家區塊鏈研究專業機構,聚集了一大批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國家“萬人計劃”專家等經濟金融、工商管理、信息技術、法學優秀人才。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段江表示,區塊鏈是新領域,成都與全世界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我們能夠迅速佔領制高點。

前不久,《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13期發表文章《國內區塊鏈投資,北上深佔比超70%》,2017年國內區塊鏈新成立77個項目,國內區塊鏈項目地域分佈:北京36%、上海20%、深圳15%、杭州8%、香港5%、成都3%、廣州2%,其他佔11%。可以看出,在西南地區中成都位列第一,這相當於給成都區塊鏈行業打了一劑強行針,是榮譽更是鞭策。

餘半城分析稱,成都區塊鏈產業發展雖比不了“北上廣深”,但是,得益於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達,具有一定的人才與技術優勢,且聚項目、聚人氣能力超乎想象,晉升後勁強大。

在採訪中,據團成都市委工作人員介紹,在上個月已推出了“蓉青·公益”青年志願服務區塊鏈信息系統1.0版本,這也意味著“區塊鏈+公益”在成都率先有了真正的落地場景。

段江表示,西南財大的中國區塊鏈研究中心已經幫助團成都市委將志願者服務積分放到了區塊鏈上。以後,志願者每次服務都會得到積分,通過積分評優、評獎。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杜絕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志願者積分的公平性,這是全國第一個與區塊鏈掛鉤的群團工作項目。

據成都一家區塊鏈俱樂部創始人蔣先生回憶,去年剛開始做區塊鏈沙龍的時候,即使免費也只有幾個人到場。而今年以來,每次沙龍五六十人已是常態,現在不僅不免費,且每日收費千元也擋不住大家的熱情。

與之相匹配的是,一些嗅覺敏銳的創客已經開始在成都涉足區塊鏈應用方面的創業。落戶成都高新區的質數金服CEO鄧柯認為,北京和上海雖然在金融方面更具優勢,但是,我看中的是成都發展速度快、政策利好以及人才儲備的素質;落戶成都武侯區的Eximchain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OO劉希介紹,公司團隊來自麻省理工大學,他們主要為中小進出口商提供區塊鏈平臺。

專家認為,目前四川的區塊鏈創客基本分為兩大陣營,一部分來自全國的比特幣領域,另一部分來自海歸創業。為此,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姜斌表示,希望能把天府新區打造成區塊鏈在中國應用的一個極。

《核財經》APP認為,當前區塊鏈技術前沿在硅谷,而中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參與者,眾多城市紛紛宣稱要成為區塊鏈的創業高地,而成都這種基於政府鼓勵與引導的做法明顯點燃了企業與民眾對於區塊鏈的激情,投資者們自然也會蜂擁而至,在區塊鏈綜合影響力上,成都或許還無法對標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但在區塊鏈熱潮中,沒人可以將成都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