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包“天”第一人 溫州商界傳奇人物王均瑤

2018-06-08 07:38 | 溫州網

胆大包“天”第一人 温州商界传奇人物王均瑶

不久前,溫州迎來歷史性一刻——溫州國際機場T2航站樓正式投用,給市民送上全新出行體驗。

歡欣鼓舞的同時,不禁會想起這樣一個人——27年前,國家完全壟斷民航業的年代,出身草根的他憑藉毅力與膽識,硬是在中國民航格局森嚴鐵桶一般的大門上撬開一條縫,成為中國第一位承包飛機的人。

隨後,他以敏銳嗅覺和大膽魄力抓住每一次發展機遇,以自己之名締造出一家超級民企,以探路者形象成就了一段改革創新路上的奮鬥佳話。

他便是溫州商界傳奇人物——王均瑤。

一探:

敢為人先

開創中國民航史私人包機先河

上世紀8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之下全民參與商品經濟脫貧致富的浪潮興起。出生於溫州市蒼南縣大漁鎮的王均瑤16歲便輟學跟著師傅跑業務賣“不乾膠”。

1988年,王氏三兄弟開始遠走他鄉做生意。在創業過程中,他們幾乎是打探到什麼有利潤就做什麼,例如在廣州批發牙膏、牙刷,回到溫州包裝後出售給賓館。通過經營酒店業、印刷業等,兄弟三人在奔波中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但真正改變兄弟三人的命運的,是回鄉途中,大巴上的一句無心之話。

1991年春節前夕,25歲的王均瑤與同在長沙經商的幾個老鄉一起包了輛大巴往溫州趕。途中,累壞了的王均瑤抱怨了一句“汽車真慢”。反被同行的老鄉打趣道:“飛機快,你去包飛機啊。”

胆大包“天”第一人 温州商界传奇人物王均瑶

沒想,王均瑤把這句玩笑話聽進去了。“能包車、包船,為什麼就不能包飛機?”

實際上,當時別說包機,就是坐飛機也不是誰都可以,連買機票都需要縣團級以上的證明。但王均瑤沒有輕易放棄,他獨自一人籌劃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後又進行了長達八九個月的走訪、市場調查和跟有關部門溝通。在敲到一百多個圖章後,王均瑤承包的溫州——長沙的航線真的開通了。

1991年7月28日,隨著一架“安24”型民航客機從長沙起飛平穩降落於溫州永強機場,中國民航的歷史被一個打工仔所改寫——王均瑤開了中國民航史私人包機的先河,打破了尚處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民航業務的壟斷堅冰。

包機的第一年就給王均瑤帶來了20萬元的贏利。他繼而一鼓作氣包下全國400多個航班,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民營包機公司——溫州天龍包機有限公司。短短數年,均瑤的包機公司從包租40座的小型客機到包租200座的波音客機,業務從北京直到香港,航線50多個城市,每週400多個航班。

也許是因為上天給了溫州一個貧窮的起點,所以在溫州人的血液裡時常流動著不保守不安分的基因。包機回家最初只是一個很樸素的想法,有包機想法的肯定也不止王均瑤一個人,但在那個民營經濟還不太被認可的年代,只有他不懼險阻,敢於開拓,一步步把資源“無中生有”、為我所用,將“異想天開”付諸行動,成為現實。當時美國《紐約時報》這樣評價:“王均瑤超人的膽識、魄力和中國其他具有開拓和創業精神的企業家,可以引發中國民營經濟的騰飛。”

二探:

靈活思變

用車輪拉動乳業發展

原蒼南縣委書記上官女曾這樣評價王均瑤:“與其他溫州企業家不同的是,他不會只顧埋頭苦幹,他有很靈活的想法。”

這句話在王均瑤涉足乳業打響品牌一事上便能窺得一二。

當時,正處王均瑤民航事業幹得風生水起之時,但他始終保持著敏銳嗅覺,洞察新的商機,嘗試新的“突破”。

一天,他在報紙的消息上看到: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白酒的年消費量超過牛奶的國家,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他預感到,富起來的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牛奶的好處。

因為包機業務,那段時間王均瑤手中正好有充裕的低風險流動資金可以長期利用,1993年,他正式投身乳業經營。

次年,均瑤集團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均瑤牛奶”與溫州市民開始見面。均瑤從控制優質奶的生產基地做起,開展了一系列拉動民族乳製品需求的運動,並通過高科技把保質期延長到半年。同時,在全國建立乳業生產基地,銷售網絡遍及全國,使得“均瑤”牌牛奶成為許多普通百姓一日三餐的成員。

品牌宣傳推廣上,王均瑤並沒一味走電視、報紙投放廣告的老路子,而是抓住了另一個契機。

胆大包“天”第一人 温州商界传奇人物王均瑶

1998年10月,溫州市政府向社會拍賣300輛出租車的經營權和終身產權,要求限量投放以桑塔納為主車型的出租車。王均瑤出人意料地斥資數億元,在拍賣會上以平均每輛68.8萬元的價格,買下出租車永久經營權。

以如此大的成本投入進去,在金融人士的眼中是不划算的,但王均瑤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把車漆成統一的顏色,讓司機穿著統一的服裝,載著“均瑤”滿街跑——他將出租車變成了均瑤的活廣告。

沒多少天,溫州城的人們都知道了均瑤集團的“金牌服務”,極大地提升了均瑤的品牌形象,也促進了溫州出租車行業的發展和繁榮。

“我們要搞搞氣氛。”據說這曾是王均瑤生前的口頭禪。2000年,在“搞完氣氛”後,均瑤以每輛90多萬元轉讓了部分牌照,套現並淨賺2000多萬元。

看起來,上天似乎對王均瑤有所偏愛,讓他總能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生意。實際上,這離不開他本人的“有勇有謀”——敢衝敢闖敢想敢試的創新精神,多年在外闖蕩市場所練就的超前意識,隨著官場氣候和市場風雲而跳躍的思維能力。

時代在變,市場在變,一代溫商正是因為深諳窮思變、變則通的道理,憑藉靈活善變的素質,從沒路的地方走出了新路,走出了昔日的“彈丸之地”和“山野蠻荒”,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溫州模式”,成為中國先富起來的一群人。

三探:

深耕產業

回報社會為政府解憂

1999年,當溫州全城人都知道王均瑤或在超市裡通過均瑤牛奶認識王均瑤的時候,他卻在上海浦東征地200畝,把總部搬到了那裡。

王均瑤當時這樣解釋:“像很多老闆一樣,這輩子吃吃喝喝都有了,一年再賺個一兩千萬元,出出國,不是挺好的嗎?可是我一到上海,就像一粒沙子掉到了一堆石頭裡,太微不足道了。上海太像美國的紐約,它的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很快,他又有了大動靜。2002年8月,均瑤集團以1.2億入股武航,佔有東方航空武漢有限責任公司18%的股份,成為中國第一家投資國家民航業的民營企業。在此之前,王均瑤雖在民航業中從事包機業務11個年頭,但一直在民航外圍轉,只有這一次,才算真正進入航空核心。

緊接著,均瑤集團用5.5億元投資宜昌三峽機場,其中收購價格3.5億元。王均瑤曾對媒體這樣表態:這對整個中國民營企業都是巨大的鼓舞,表明中國民間資本進入國家壟斷行業的堅冰已經打破,預示著民營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中國更廣闊的投資領域。

除勇闖航空禁地外,他還有不少大動作:投入5.5億元收購了位於上海肇嘉浜路的32層高、總面積8萬平方米的“金匯大廈”,命名為“上海均瑤國際廣場”,成為上海首座以民營企業命名的甲級商務樓;在湖北宜昌徵用西陵劇場黃金地段,開工建設含高級酒店和大型購物廣場的宜昌均瑤國際廣場;不久後又收購了無錫商業集團。

胆大包“天”第一人 温州商界传奇人物王均瑶

在短短10餘年,王均瑤便抓住了“衣食住行”中的三樣:有飛機和出租車的行,有牛奶的吃,有房地產的住。但在大力擴張事業版圖的同時,這名企業家並沒忘記他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慈善事業,成為福布斯或胡潤富豪榜慈善榜上的常客。

2000年起,王均瑤響應中國“光彩事業”的號召,參加“三峽光彩事業行”,開啟了對三峽庫區的支援建設之路。均瑤集團在三峽地區投資建乳品廠,推廣萬戶移民養牛計劃,長期穩定解決了眾多移民的就業難題。

2003年,他還積極響應國家支援西部的號召,捐款1000萬元設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均瑤基金”,成為這項計劃實施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社會捐款。

王均瑤的大手筆行善,讓人意識到,溫州人不再單純是個精明的“生意人”的角色,溫商的思維開始從生意轉向文化,將關注轉向公共領域的事物,成為後來“商行天下,善行天下”最生動的榜樣力量。雖然創業不易,但在做大做強時,溫商仍能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去回報社會,為政府解憂。而往往,政府最頭疼的地方,就是最有商機的地方。

不幸的是,王均瑤於2004年11月因病英年早逝。接過發展接力棒的均瑤新任掌門、王均瑤胞弟王均金,繼續替兄長完成遺志。在其正確領導下,2017年,均瑤集團營收超過280億元,已經發展成以航空運輸、現代消費、金融服務、教育服務、科技創新為五大業務板塊的現代服務業企業集團。

“當初之所以能抓住航空業機遇,靠的正是溫州人打拼天下的創業慾望。”王均金坦言,均瑤集團將繼續秉持著敢為天下先的溫商精神,去做“百年老店”的探索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