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以內的智能音箱,是玩具還是入口?

在嘗試過手機APP、機器人和智能電視均效果不佳後,智能音箱成為下一個被盯上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家居入口和家庭人工智能交互的切入點,自年初以來市場不斷升溫,吸引各路廠商競相進入,成為今年智能硬件市場一大熱點。但由於各家產品差異化不大、使用場景單一等問題,讓智能音箱一度被人戲稱為生活中的“大玩具”。

那麼,究竟是“玩具”還是“入口”?

百元以內的智能音箱,是玩具還是入口?

人工智能的勃發,使得AI智能音箱成為人工智能具象化的產物。而伴隨著入局者的不斷增加,為了儘快搶佔智能音箱賽道,各廠商之間展開了一波低價廝殺。

去年7月,當各家的智能音箱還都價格不菲的時候,299元的小米AI音箱來了一次大刷價,獲得不俗的銷量。於是,10月,天貓精靈率先開啟雙11大促,原價499元只要99元就能買到。隨後京東也迅速跟進,甚至只要49元就能購得叮咚TOP智能音箱。

再加上各種小廠商的推波助瀾,一舉將智能音箱帶入百元時代,同時,也開啟了智能音箱行業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價格戰。

百元以內的智能音箱,是玩具還是入口?

廠商們想盡快爭得市場和用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低價同時也是把雙刃劍,雖然部分廠商佔領了一席之地,但過低的價格對整個智能音箱市場來說更是一種透支。

作為目前智能家電的主要入口之一,音箱自然是大家爭奪的中心,這點無可厚非。不過,就國內市場而言,雖然廠商試圖用低價吸引更多用戶,但仍然不能讓智能音箱成為現象級的產品。

不像國外家庭必備的亞馬遜Echo,國內市場的普及率還遠遠不夠。

百元以內的智能音箱,是玩具還是入口?

國內的智能音箱主要為安卓陣營,雖然較蘋果系統更為開放,但是由於廠商之間雜亂的利益關係,導致不同廠商之間的產品並不能很好的聯動。

另外,雖然稱之為“智能音箱”,但它的智能程度並不是讓人特別滿意。並且一再壓低價格導致廠商們在各種大家看不見的地方縮減成本,於是產品本身的質量也就下降了。畢竟,廠商不會賠本做生意,賺錢才是頭等大事。

不少網友爆料,購買了智能音箱後,體驗不到一個月就開始讓它在家吃灰了。大眾的反應是:“作為音箱來說,它的音質比不上專業的音箱品牌;作為智能助手來說,它又不夠智能,指令稍微複雜一點,它就聽不懂了。”

百元以內的智能音箱,是玩具還是入口?

目前,國內智能音箱的功能還沒有進一步提升,不少廠商用百元級產品敲開市場的大門後,沒有更優秀的產品補上空缺,勢必會造成整個市場的透支。

如果不相信,那麼看看智能穿戴就明白了。

先用超低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然而並沒有什麼實用性的功能,於是很多智能手環都成了閒置物品。今後即使技術升級了,又有誰會來買了呢?畢竟狼來了的故事,聽一次就好了。

從目前國內許多智能音箱的功能和生態結構來看,其廉價換來的銷量或許會在段時間看到希望,但從長久來看恐怕很難帶動行業未來的進步和發展。這種做法是否有價值,可能是不少市場玩家需要去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