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甜酒酿,决定了夏天的舒适和爽口

文/小肥虾

多年前在《散文》杂志上看过苏州作家荆歌写自己年轻时代的往事。荆歌从常熟回老家震泽,临行前做工的师傅给了他两瓶桂花酒,嘱咐他带回去给父亲。荆歌坐在车子的后座,胸前抱着两只酒瓶,车子晃啊晃,桂花酒的香气氤氲出来,他忍不住把酒打开闻了闻,桂花酒散发出淡淡的甜香,结果,荆歌在路上喝完了整整一瓶桂花酒,等到了家,已经睡了一觉。

一碗甜酒酿,决定了夏天的舒适和爽口

荆歌生于震泽,后来去常熟工作,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期。他和导演陆川是好友,陆川曾经想拍荆歌的小说《鸟巢》,荆歌特意叮嘱,请他一定去常熟看看。那里的生活片段,就像氤氲出来的桂花酒,青涩、美好,带着令人微醺的味道。

一碗甜酒酿,决定了夏天的舒适和爽口

江南古镇的集市上有很多卖酒的店铺。格局大致相同,进门处是一个吧台,放着账本、计算器、几只摞起来的大碗和一个酒勺,旁边摆着几坛比较常见的酒,青梅酒、杨梅酒、米酒最受欢迎。吧台后面常常放着一排巨大的酒柜,上面整齐地码放好一坛坛酿好的酒,用老式的坛子封装,瓶口或用蜡封上,或用麻布系绳捆好。酒铺里剩余的空间常常摆放了一些酿酒的工具和几个大大的酒缸,不仅宣传了当地的酿酒文化,顾客来了,也可以适当地打一些尝尝。

一碗甜酒酿,决定了夏天的舒适和爽口

走在江南潮湿的石板路上,迎面飘来一个竹竿,上面挂着一个方旗,上书一个大大的「酒」字,这样的场景,倒是和《水浒传》里蒋门神的酒店有几分相似:

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看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半截埋在地里,缸里面各有大半缸酒。

一碗甜酒酿,决定了夏天的舒适和爽口

无论是酿酒,还是做酒酿,在过去都讲究时令。过完年,二月初开始做酒酿,一直到立夏,天气渐渐炎热,才停止酿制。《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载:

“二月初旬,市人蒸糯米,制以曲药,造成酒酿,味甜逾蜜,色浮浅碧。担夫争投店肆贸贩,双櫑肩挑,吹螺唤卖,赶趁春场,巡行巷陌。儿童游客,投钱争买,解渴充肠,润其甘露。茶坊酒肆亦甆缸满聍,小杓分售,以供游衍,至立夏节方停酿造。俗亦称为酒孃,盖制成数日味老,酝为糟粕,即成白酒。”

一碗甜酒酿,决定了夏天的舒适和爽口

在南京,吃得最多的除了糖芋苗,就是酒酿元宵。元宵是小丸子,和浓稠的酒酿一起煮,咕嘟嘟地冒着气泡,盛到碗里,滴一些糖桂花,香气钻进鼻孔里,让人在嘴里咽了一下口水。用勺子搅啊搅,让糖桂花充分地与酒酿元宵融合,小丸子留在嘴里,咀嚼几下,和黏腻的酒酿一通滑进口腔。你能想象冬天寒风刺骨,在脖子周围裹一圈毛绒绒的围巾的感觉吗?

一碗甜酒酿,决定了夏天的舒适和爽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