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大黨委書記曹國永談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

近日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曹國永

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

《中國高等教育》2018年第七期發表署名文章

談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

《中國高等教育》聚交|北京交大黨委書記曹國永談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

那麼,這篇文章到底寫了啥?

跟小微一起看看吧~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

2009年,我國正式提出高鐵“走出去”戰略,初步設定了歐亞高鐵、中亞高鐵、泛亞高鐵三大戰略方向。隨著近年印尼雅萬高鐵等一批項目的落地,高鐵已成為中國的亮麗名片。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了構建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是“五通”,其中交通,包括道路、海運、航空聯通是優先方向,鐵路聯通則是重中之重。

“一帶一路”和高鐵“走出去”的深入實施需要大批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的支持,高等教育必須肩負起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球倡議的重大使命。北京交通大學擁有120餘年悠久辦學歷史,是中國近代鐵路管理與電信教育的發祥地,軌道交通行業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積澱了深厚的軌道交通人才培養實力,具有軌道交通國際化辦學的悠久傳統和優勢。

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2012年學校第十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奮鬥目標和“三步走”戰略,實施一流戰略和國際化戰略是其核心任務;2017年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點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佈以來,學校承擔了“探索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並積極對接和服務“一帶一路”、高鐵“走出去”重大戰略,歷經多年探索和實踐,在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系統創新,形成了“點-線-面-域”培養新架構,創建了人才培養四種新模式,建立起國際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中國高等教育》聚交|北京交大黨委書記曹國永談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

學校頂層設計、分步實施,通過“點-線-面-域”全面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滿足規模、專業、層次等國際化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瞄準世界著名大學積極拓展了101個學校公派、聯合培養、校際交換等各類國際交流項目,打造自費與公派結合、管理與服務結合的留學體系;以這些項目為基礎,學校建立起多個國際化辦學專業和試點班,實施國內外學生全程混班培養、中外合建教學團隊聯合培養、互換國際交流學分互認等各具特色的國際化培養形式;基於這些建設經驗,學校通過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境外辦學等方式,建設了漢能新能源國際化示範學院、中俄交通學院、北京交大蘭卡斯特大學學院等3個國際化學院;隨著國際化辦學水平提升,學校又與國際知名高校在威海共建了國際化辦學校區,引入先進的質量評價標準,實施合作辦學,由此創建了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架構。

創建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學校對接“一帶一路”和高鐵“走出去”重大需求,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惠共贏,創建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有效拓寬了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途徑。

通過設立境外辦學機構,創新跨境辦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在俄羅斯共建中俄交通學院,培養俄羅斯及周邊國家的高鐵技術和管理人才,構築支撐當地軌道交通及相關工程行業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俄交通學院先行在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車輛工程、物流管理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四個專業開展境外辦學,採用“2+1+1”模式和“3+1+1”模式,學生在俄完成基礎學習後,來華學習1年軌道交通理論課程和實習實踐。

通過與國際龍頭企業開展產學聯合,創新產學研聯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依託行業高校特色,將國際化人才培養與校企合作優勢結合起來,以斯坦福大學和硅谷產學研模式為參照,建設了漢能新能源國際化示範學院,培養軌道交通新能源方向的一流國際人才。學院主幹課程、學術論壇、報告等環節全部採用英文,並選派本科生至海外一流高校修學,或在國際一流企業開展科研、實踐。

通過將軌道交通技術和國際工程管理深度融合,創新高層次複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瞄準“一帶一路”國際工程建設,專門實施海外項目經理班,培養掌握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和國際工程管理能力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海外班採用“3+1+2”產學聯合培養模式,在本科前3年軌道交通工程教育的基礎上,第4年開設外語強化和工程管理課程,研究生強化項目管理能力培養,併到聯合培養企業的海外項目部進行專業實踐

通過將沿線國家本土人才需求與軌道交通企業承擔的境外重大工程項目結合,創新國外學生培養模式。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學校開展訂單式留學生學歷培養和定製式學員高端研修,為當地軌道交通建設培養適應不同需要的人才。根據該國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實際需求,配備專業化的師資隊伍,設置譜系化的課程體系,並加強鐵道工程實訓、機車車輛實訓等專業實踐環節,強化留學生軌道交通工程實踐能力。

創建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機制

學校更新理念、強化內涵、完善制度,創建了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機制,滿足了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課程和專業。學校基於國際通行的“產出導向”理念,通過新一輪培養方案修訂,確立了符合國際工程標準和行業發展需求的培養目標,瞄準軌道交通國際前沿,重新構建了能支持培養目標達成的課程體系,打造了15個全英文授課專業。

實踐平臺。一方面,學校與國際化企業充分合作,一體化建設校內實驗平臺和校外實踐基地,搭建了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中心、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一批具有軌道交通特色的高水平實踐平臺;另一方面,融合教學科研優質資源,與海外高校共建了中俄高鐵研究中心、中英高鐵研究中心、中美高鐵研究中心、中印尼高鐵研究中心等,夯實了與國際先進技術同步的實踐平臺。

師資隊伍。一方面,學校以國家公派為主、學校公派為輔,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師資國際化培養,同時成規模派出教師赴海外合作高校開展課程教學培訓,培育國際化師資;另一方面,學校實施了“卓越百人計劃”“青年英才培育計劃”“海外學者短期聘任計劃”三大計劃,依託5個創新引智基地、合作辦學機構等,引進海外高水平師資直接參與人才培養。

質量評價體系。學校以國際化的專業認證為抓手,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基於學生的形成性、培養目標的合理性、畢業要求的達成性,健全週期性評價環節和持續改進機制,形成了閉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政策制度。學校將教師國際化水平納入考核聘任標準,成建制引進包括國際化示範學院院長在內的外籍管理人員,試行與國際接軌的AB雙軌管理運行模式,建設中英雙語的綜合教務系統,出臺了國際交流合作、海外專家聘任、外國學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規章制度,為國際化辦學提供支撐。

人才培養的顯著效果

國際化人才培養頗具規模。2012-2016年間,學校為56個“一帶一路”國家培養了2246名軌道交通急需人才,覆蓋近九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學歷生約佔70%。同時為3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組織軌道交通涉外高端研修項目43期,累計研修1004人次。一批學生成為所在國軌道交通的管理和建設骨幹。學校與38個國家和地區的20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累計派出5203名國內學生赴海外深造。開辦“海外項目經理本碩試點班”,已有三屆畢業生,在高鐵“走出去”國際工程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學校通過多年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實踐,形成了一批標誌性成果,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推進了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持續開展。學校打造了6個涵蓋運輸、通信信號、機車車輛等軌道交通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聖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創建了中國軌道交通第一個“走出去”的境外辦學機構中俄交通學院,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創建了具有軌道交通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北京交通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學院。漢能新能源學院獲批教育部、國家外專局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學校入選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獲批商務部援外學歷學位教育項目26所高校之一,中國政府獎學金中蒙交流專項院校11所高校之一,建成了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創新引智基地、高速鐵路運營與維護創新引智基地、信息與交通運籌學創新引智基地等 6個“111”創新引智基地。

學校海外高水平師資多次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和北京市外國專家“長城友誼獎”。由海外高端專家組成了國際諮詢委員會,為學校國際化發展問診把脈。

發揮重要示範和輻射作用。學校通過舉辦會議論壇、發表高水平論文著作、接受主流媒體採訪、接待高層次專家來訪、創建國際化合作平臺等途徑,使成果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發揮了顯著的示範和輻射作用。學校與60多所中俄高校成立“中俄交通大學校長聯盟”,任聯盟中方主席;學校牽頭與60多所中國、東盟國家高校成立“中國-東盟軌道交通教育培訓聯盟”;學校攜手德國思愛普(SAP)建立全球第六家、亞洲唯一一家大學能力中心,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創新人才培養。在學校主辦的全球大學校長高峰論壇以及東盟周、中阿大學校長論壇等高層次論壇中,學校多次作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相關主旨報告,受到了中外與會嘉賓的一致好評。

2016年,學校兩個軌道交通類專業代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工科專業,接受《華盛頓協議》國際專家開展專業認證現場考察,受到了國際專家一致好評,為我國最終成為《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電子信息類專業在國內率先開展國際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現場考察。目前學校軌道交通專業群中的所有專業已全部通過國際實質等效的教育認證。

主流媒體高度關注學校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2016年8月,校黨委書記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採訪,介紹學校牽頭的中國東盟軌道交通教育培訓聯盟等;2016年9月,《新聞聯播》報道學校積極服務“一帶一路”的有關工作,新聞頻道也做了專題報道;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前夜,校黨委書記應邀做客中國教育電視臺直播節目,交流學校近年來服務“一帶一路”開展的主要工作。近5年,學校通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高等教育》等發表理論文章40餘篇、著作2部,對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2012年至2016年,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等在內的國外團組和政要、專家6500多人次相繼訪校,在國際社會引起反響。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細細品讀曹書記的文章

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母校

積累的底蘊和未來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