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罕王努爾哈赤與人蔘

老罕王努爾哈赤與人參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滿族民間親切地稱呼為老罕王。

人們都知道他是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確很少有人知道他還賣過人參,是個頗有改革精神的理財家。

滿族歷史上,挖人參占上山打獵活動重要內容之一,並不是因為滿洲人喜歡吃人參,而是外界,主要是漢族和朝鮮族認為人參營養價值高,傳說中賦予了很多功能,所以滿洲人挖人參主要不是自己食用,而是對外銷售,所以人參是滿洲人經濟來源的主要內容。

原來老罕王努爾哈赤十歲生母就去世了,受到繼母虐待,十九歲時便讓他分家另過。那時候,他住在山巒起伏,林木茂盛的建州,那裡山貨很多,猶其盛產人參。努爾哈赤就上山採榛子、松子、蘑菇,挖人參,打獵,然後揹著這些東西,敢上兩天路程,到撫順馬市上去賣。賣了錢,在從馬市上買回日常用品和農具。

那時候,在女真人賣出的商品中,人參佔很大比重,可是人參不能久存,女真人只好採用舊有的方法把新鮮人參用樺樹皮包起來,用水浸潤著,但漢族商人往往嫌太溼,不願意買,溼參又放不了多久,時間一常就爛了,女真人只好把價降低,以便儘快賣出。

公元1587年,努爾哈赤在費阿拉(今遼寧新賓舊老城)修建了汗王城。他把其他幾支女真人也統一到自己麾下,這時候,他雖然不親自到馬市賣人參等山貨,範對這項商業活動仍然非常重視。1605年,建州的人參獲得了大豐收,這本來是件好事,確給女真人帶來了苦惱,這成千上萬的鮮參銷售成了難題,即使壓低價格,也一時難以全部售出。

努爾哈赤看到老法子已經不適應新情況,便大膽提出改革人參的貯存方法。他要大家把鮮參煮熟、晾乾,這樣的幹參可以長其保存,又可以慢慢出售。但很多人都表示反對,擔心一旦不成,會徹底賠本。努爾哈赤打破陳俗之見,果斷堅持試驗煮參法,結果證明效果非常好,幹參拿到馬市上,深受漢族商人歡迎,賺了成倍的錢。

我們今天用的幹參泡製法就是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的。

作者託恩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