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奧斯卡音響類獲獎影片為例,談談如何通過片場拾音及同期錄音創作“極度真實”的聲音

以奥斯卡音响类获奖影片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片场拾音及同期录音创作“极度真实”的声音

影 丨 視 丨 制 丨 作

Audio & Video Production

以奥斯卡音响类获奖影片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片场拾音及同期录音创作“极度真实”的声音

作者 | 中國傳媒大學 葉思成

以奥斯卡音响类获奖影片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片场拾音及同期录音创作“极度真实”的声音

在《電影的本性》中所論述的核心內容便是“物質現實的復原”,其實質便在於電影真實感的建立。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在《電影語言的演進》 一文中,肯定了聲音是“同時補進的真實性”,起著表現現實的作用。同時,德國電影理論家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也在他的《電影的本性》 一書中,討論了聲音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即聲音是電影表現現實的重要元素,作為一種物質現象,聲音並沒有削弱畫面的影響力,相反,聲音同時分享視覺現象所具有的兩個特性:通過記錄的方式對真實還原;聲音和畫面同屬於人們感受的真實部分。

電影《地心引力》( Gravity,2013)為例,2014年該電影榮獲了第86 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與最佳音響效果兩項大獎,卓越的電影聲音創作對於影片本身的貢獻價值不言而喻,電影聲音創作成功的背後必有其潛在的設計理念。其中,有關於太空服內、外的聲音塑造,即展現氧氣與真空環境下的聲音呈現形式,恰恰反映了電影真實感的建立。如:主人公對白的音色在不同環境下所做的差異化處理(如圖1所示),即無線電音色的對白、正常的人聲音色對比;音響效果在真空環境與有氧環境下的轉換,即在特定故事情境中,客觀、忠實地將聲音“力所能及的部分”表達了出來,即以主人公角度的聲音敘事(Sound narrative)。

以奥斯卡音响类获奖影片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片场拾音及同期录音创作“极度真实”的声音

圖1 電影 《 地心引力》 太空服內、外畫面

影片本身考慮到音響設計裡最關鍵的兩個聲音類別:對白與音效,在有關於“本性”中真實感的建立方面,依靠的正是具有強烈的科學依據,嚴謹、禁得起推敲的現實邏輯,使聲音被塑造的極度真實。即使在影片當中,女主人公以夢境的形式去想象她的夥伴回到自己身邊,艙門被打開,聲音在傳播介質變化下,所呈現出的不同表現形態。即便影片在這一環節的故事敘事已經明確表明,這是個夢境,並不是現實發生的。即便女主角在艙門打開的情況下未做好太空防護,如衣著太空服等視覺表達,但影片聲音在創作上,依然堅守著真實的本性,因為這就是太空,聲音一定要恪守物理原則,不因這是夢境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毫無客觀事實根據地大肆渲染。

此外,《地心引力》 的聲音混錄師Skip Lievsay 在談到太空聲音的塑造時曾透露:導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非常清楚他想要的是怎樣的聲音,他理解科學的本質,他也會給出一些指導。很多動效的部分,比如關門聲等,都是用界面傳聲器(PZM microphone)錄製的,需要不通過空氣傳播的、直接物體震動發出的聲音,這樣會比較接近於太空中的狀態……所以說,

《地心引力》 在完美地詮釋了何謂真實的同時,結合影片的特定實際,又賦予了自己對真實感的個性理解

縱觀2012-2016奧斯卡音響類獲獎的九部影片,除《地心引力》 外,其餘八部均是泛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聲音創作,在觀念上均離不開電影真實感的構建。

近階段,最能代表眼下聲音設計最新流行趨勢的影片,莫過於《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Mad Max:Fury Road,2015)。該片包攬第88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與最佳音響效果兩項音響類大獎。《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導演米勒在談及該電影為何儘量使用實景拍攝時,曾對真實感的建立做過這樣的回應:像CG 這樣的技術雖然也已經非常先進,並且也非常成熟。但《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並不是一部科幻電影,沒有遠古生物,也沒有宇宙飛船,電影實打實的是一部深植於地球環境的電影。每個人物,他們的行為都會在這種“極端、本源、後啟示錄式的世界中,或多或少會變得瘋狂和錯亂,而電影創作者則需要將這種感覺營造得儘可能的“真實”……電影真實感的建立是一個系統性工作,本片的錄音工作也充分體現著對真實本性的詮釋:在影視錄音行業,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拍攝現場的東西是最寶貴的。雖然每一部電影,其錄音方式會隨著電影技術和設備不斷革新,而進行有選擇性的改動。

與此同時,不同錄音工藝的比重或側重會有所區別,一部電影大多數是經過諸多錄音工藝組合完成的。但現場同期錄音一般作為一切錄音技巧的基礎與首選工藝,究其原因在於電影錄音工藝設計是建立在電影本性基礎上的。其一,人物現場的表現是最直接、最真實、最有表現力的;其二,現場固有的音響效果(如:環境、動效等)能夠呈現出最為原始的狀態,同時也是最合乎畫面邏輯的。同理之下,《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對現場聲音拾取的關注,也正是從“忠於真實”的角度考量的

該片錄音師Ben Osmo在電影拍攝地納米比亞荒漠中進行了為期6個月左右的同期錄音工作。Ben Osmo對包括各式車輛、爆炸聲以及各種撞擊的聲音,進行現場拾音(如圖2所示)。

以奥斯卡音响类获奖影片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片场拾音及同期录音创作“极度真实”的声音

圖2 電影 《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

車輛爆炸與汽車動效畫面

以錄製爆炸音效為例,在影片當中有著諸多爆炸場景,如戰車被燃燒的魚叉擊中後爆炸燃燒、峽谷中發生的車輛爆炸等,影片在表現幾百米之外的車輛爆炸時,觀影者毫不懷疑爆炸動效的真偽,恰恰是因為爆炸音色的本身就是實實在在的在現場錄出來的,其真實性毋庸置疑。

由此可見,雖然現場同期錄音手段十分傳統,但其仍然是當今電影市場主流電影的首選工藝,現場同期錄音最能體現電影的本性——真實性,即使同期聲僅用於ADR(後期對白替換)的參考聲,同期錄音也應該堅持使用。

電影《雨果》 (Hugo,2011)當中,我們通過聆聽電影音響,去感受主人公雨果每天都要面對的火車站大鐘內部機械轉動的聲音(如圖3所示)。我們不僅可以用聽覺感受到複雜而龐大的傳統機械,同時又可以感受到每個齒輪相互協作,產生的音色各異的細節之聲。

以奥斯卡音响类获奖影片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片场拾音及同期录音创作“极度真实”的声音

圖3 電影 《 雨果》 火車站大鐘內部運轉畫面

我們不禁感嘆,電影誕生之初的那個年代,就有如此偉大而精巧絕倫的建築與機械工藝。畫面的描繪自不必說,將整個大鐘的建築內部,同時也為聲音提供值得雕琢的創作支點。在畫面如此清晰、明確描述的前提之上,極度真實的聲音設計才是上佳之選。多元化的齒輪音色選擇及其細節刻畫、音響效果的群感建立、聲音的空間感塑造等,無疑都要體現在真實感之上。

換言之,聲音創作除了依靠畫面提供的視覺依據外,聲音也要與電影的敘事邏輯和空間場景邏輯相匹配,使聲音做到有根有據的“物質現實的復原”。

電影真實的本性在電影聲音設計理念上的體現與貫徹隨處可見。真實感的建立,是當今電影聲音創作最為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其它電影創作工種最難把握的要求之一。真實感的缺失與不足恰恰也是一部電影有問題的地方之一。

聲音創作是否充分做到對真實細節的把握?從聲音的觀點看,人物或事件是否過於概念化,使其不夠生動、鮮活?聲音創作又是否以人物為出發點、以故事為出發點,做到真實而獨特的表達?關於真實本性的討論,可列舉的東西不勝其數,“對物質、現實的復原”精煉地解釋了真實性的根本特徵,真實感同時也是一部電影生命力、情緒的源泉所在。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