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兼職做導演,為什麼公眾一直對韓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傳媒大眼導讀

向來擅長利用媒體造勢的郭敬明,當然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免費宣傳的機會,於是趕緊在微博上發帖,試圖就此拉開新一輪的撕逼大戰,卻並未收到對方的任何回應。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從郭敬明發文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他認為自己和團隊折騰了兩年才完成的最新作品並未得到影評者的公正對待。可事實上,自《小時代》系列開始,直到即將面世的這部《爵跡》,郭敬明的電影作品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懟了。甚至毫不誇張地說,由其執導的所有電影,無一不是落得個口碑撲街的結果。至於票房成績方面,除了《小時代》系列藉助IP效應確實帶來了還算可觀的票房收益外,《爵跡》剛剛公映就呈現撲街頹勢,最終只收獲了3.8億的票房成績,甚至成為樂視當年150億欠款門引發股價崩塌的直接原因。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遙想當年,牢牢佔據了80後、90後青春文學市場的最熱門的兩位青少年作家,正是韓寒和郭敬明。而這兩位新生代作家之間似乎也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除了同為80後,二人還在近年來先後走上了寫而優則導的道路。區別就在於,韓寒無論是出書還是拍電影,其受眾口碑都明顯要比郭敬明高出好幾個量級。

為什麼這兩個在相同領域努力了十幾年的作家兼導演,會得到公眾如此不同的評價?在韓寒始終受捧而郭敬明一直被懟的不同境遇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深層原因?在進行一個全方位的PK後,這些問題又能否找出最終的答案?

來自寫作上的PK結果——

是“諷刺文學”對“疼痛文學”的完爆

要了解二人在創作能力和風格上的差異,不妨先來看看二人在作品中的一些經典句子。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韓寒: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後會無期》

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剋制。——《後會無期》

在這個社會里囂張的人,必定有自己的絕活,因為沒絕活的囂張一次基本上都掛了。——《長安亂》

不難看出, 韓寒在文學創作上的個人風格,就是筆桿很硬,除了文風上的黑色幽默,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世俗醜陋的譏諷 。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個優秀的作家必須具備的一點,那就是言簡意賅且通俗易懂,這樣才讓他的作品鮮明的體現出一種優秀而獨立的思想。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郭敬明:

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你的愛人,無論你此刻正被光芒環繞被掌聲淹沒,還是當時你正孤獨地走在寒冷的街道上被大雨淋溼,無論是飄著小雪的清晨,還是被熱浪炙烤的黃昏,他一定會穿越這個世界上洶湧著的人群,他一定會走過他們,走向你。他一定會懷著滿腔的熱,和目光裡沉甸甸的愛,走到你的身邊,抓緊你。他會迫不及待地走到你身邊,如果他還年輕,那他一定會像頑劣的孩童霸佔著自己的玩具不肯與人分享般地擁抱你。如果他已經不再年輕,那他一定會像披荊斬棘歸來的獵人,在你身旁燃起篝火,然後擁抱著你疲憊而放心地睡去。他一定會找到你,你要等。——《小時代》

關於郭敬明的文學風格,真的不需要再多舉例了。明眼人都能發現,他的每部作品幾乎都是這樣的話嘮風格,甚至讓人懷疑是否在通過這種多碼一點字的方式賺取更多的稿費。這麼長的一段文字總結起來,其實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說清:“你一定要耐心的去等那個不顧一切的去愛你的人出現”。

更要命的是,上面這段話已經可以算是郭敬明能夠寫出的中心思想比較明確的東西了。更多情況下,

他的文章所採用的句式會讓人在閱讀後覺得毫無邏輯可言,翻來覆去也不知道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東西 。很像是青春期的一種無病呻吟,所以才被大家謔稱為“疼痛文學”。

值得一提的是, 郭敬明的文學創作長期以來一直都涉嫌抄襲問題 。他的《夢裡花落知多少》曾被莊羽訴諸法律。就連美國的《時代週刊》都曾發表過專門批評郭敬明作品的文章,也算是丟臉丟到國外去了。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大家會說韓寒才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而郭敬明充其量只是個商人。

來自電影層面的PK結果——

又是“文藝電影”對“流量電影”的全勝

在二人先後轉型為電影導演的過程中,韓寒的作品雖然在執導水平上存在爭議,卻無人否認其強烈的作者電影的藝術風格。而郭敬明雖然一口氣推出了《小時代》系列影片,又為《爵跡》系列賦予了“國內CG最高水準”的噱頭,可得到的評價卻是一邊倒的差評。

作為我國文藝青年的主要代表之一,韓寒先後拍出了《後會無期》《乘風破浪》這兩部絕對拿得出手的電影。

實事求是的說,作為一名半路出家的非專業導演,韓寒的執導水平與真正的電影導演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但是 在國產電影爛片不斷的大背景下,由他導演的這兩部電影絕對遠超及格線,而且也為國產文藝片爭得了更多的關注

事實上,這種作家轉行拍電影的情況在國內也不是孤例。大家熟知的作家王朔,就曾拍攝過一部《我是你爸爸》,主演正是如今陷於風口浪尖上的導演馮小剛。而韓寒作為一個曾因離經叛道而被主流社會所不認同的“問題青年”,對如何規避各種敏感問題的方法簡直是駕輕就熟,所以由他執導的電影作品想拿到國際性大獎並最終反哺票房收益,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與韓寒相比,郭敬明則完全不同。總體而言,郭敬明根本就不屬於追求“詩和遠方”的那種文藝青年,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站在電影製作層面也同樣如此。 他的每一部電影都不會跳出商業片的範疇,且帶有嚴重的撈錢嫌疑。

另外,與其文學作品中表現出的虛榮感一樣,他在電影裡植入的很多創作元素也幾乎都是虛榮的、空洞的、表面精緻的明星玩偶。 打的是愛情牌,可實際上走的卻始終都是一條紙醉金迷的炫富路。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在《小時代》因為物慾橫流的創作意識而飽受批判後,商人的本能又讓郭敬明將目光瞄向了電影技術上的突破。通過《爵跡》系列,能看出他的初衷是想做成中國版的大製作《權利的遊戲》,可事實卻是第一部的正片以及還未上線的第二部預告片就已經讓公眾失望透頂,除了浮誇和僵硬的CG特效製作水平,甚至連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都不具備,這樣的作品想要在市場上大賣,無異於痴人說夢。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來自人設方面的PK結果——

“熱血男兒”又一次擊敗了“四娘”

在日常的人設方面,韓寒也遠比郭敬明更為討喜。韓寒的日常人設,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熱血青年, 寫作導演賽車一樣不落,且每一樣都拿得出手,完全是一個陽光有志青年的樣子。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兩相對比,郭敬明就明顯low了太多。平時P圖總是習慣把自己P成一米八的大長腿。 放眼整個娛樂圈裡,除了女明星,如此熱衷塑造完美外在形象的男性除了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所以才會被網友們戲謔為“四娘”。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強烈反差,二人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上的所作所為也造成了各自口碑上的巨大差異。比如2008年突發的那場舉世震驚的大地震後,韓寒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內就帶著40萬元的捐款直接奔赴到災區第一線,希望這筆錢能夠真正到達需要它的人手裡。

可是在魔都坐擁一個陽臺都能開場小型演唱會的超大豪宅的郭敬明,卻只捐出了區區的一萬塊錢,又跑到微博上面說自己哭得多麼多麼傷心。內幕一經曝出,其人設自然瞬間崩塌。

有趣的是,郭敬明在面對質疑時總是會習慣性的表現出自己的委屈:“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說這話時,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爛片不像名畫可以靠畫家的去世實現增值效果,導演死了之後爛片還是爛片。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至於即將面世的《爵跡2》好不好看,目前還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看到這張劇照的一瞬間,估計TFboys的粉絲們已經在去手撕郭敬明的路上了。

同样兼职做导演,为什么公众一直对韩寒和郭敬明厚此薄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