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摘要: 當你把手伸向父母的錢包時,還記得流感下的北京人嗎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撰文|蜜妹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蜜妹已經很久沒有過這樣的與自己沒太大關係的節日了。

但看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最近說的"掏空積蓄的說法聽起來很刺耳,其實是讓你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面。"言論時,瞬間覺得自己又可以和正在過節的小朋友一樣, 理直氣壯地依賴父母了。

繼上次"買不起房再多買兩套"的言論之後,管清友再次爆出金句。

雖然這話比起經濟學家樊綱提出了"六個錢包買房"理論相對溫和了一些,畢竟沒把手伸向爺爺奶奶那,但走在同代人前面,卻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微博截圖

那麼,掏空父母積蓄買房, 到底應不應該?這樣的"啃老"行為,真能讓我們走在同時代人前面嗎?未來父母養老怎麼辦?

01

"哪個人買房不掏空父母積蓄",到底刺痛了誰的神經?

就在管清友說出"掏空積蓄的說法聽起來很刺耳,其實是讓你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面。"這番言論時,很早前的浙江杭州情侶婚前聊天記錄又被翻出來,上了熱搜。

帖子的大概意思是,一對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清理,因為要不要花光父母的積蓄全款購房產生了爭執。女方堅持認為應該有全套全款的房子才能保證婚姻的幸福,而男方卻不想花光父母的積蓄想要貸款買房。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蜜妹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久的帖子會再度被翻出來挑動大家的神經,但配合著管清友最近的言論,卻別是一番滋味。

此前,我們算過,如果在北京,以年薪20萬(不包含五險、個稅、房租)來計算,一對年輕的夫妻省吃儉用的年存款為15萬,購買下北京一套80平米的房子話,大約需要7年才能湊足首付。而這裡的房價還是以2017年北京市居住類產品成交的均價來計算的。

實際上,除了房價,工資方面也並不理想。前段時間某招聘網站發佈了2018年春季求職期平均薪酬城市分佈。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北上廣深的平均薪資要比2萬要低很多。北京也才剛1萬多一點點,而最近爆出拿5000萬出來買房,也只能找個角落蹲一下的深圳,平均薪資才9千出點頭。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2013-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來源|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而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據《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雖然可支配收入大致呈現連年增長的態勢,可是,到去年底,人均也不過25974元,月均才2000出點頭。

年初時,有消息稱月薪2000可稱中產階級,蜜妹不知道是不是和這份統計公報有關,但看到現實的房價,月薪2000的人,不用父母積蓄,得攢多少年才能買到房?

管清友那句,現在哪個人買房不掏空父母積蓄,說的確實很無奈卻也十分現實。

02

將手伸向父母錢包,走在同時代人前列時,還是得考慮現實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以及調控不斷加碼,還有呼之欲出的房產稅的情況下,我們總以為房價是在下降的,甚至蜜妹一位在某地發改委工作的朋友也這這樣認為。

可實際上,根據蜜妹的好基友槓桿遊戲的統計,調控不斷加碼的最近2年,我們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上漲的城市還是居多的。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事情更詭異在於,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西安、成都、杭州等熱門二線城市,頻頻爆出幾萬人搶幾百套房子的新聞,甚至有的地方排隊的隊伍已經排了幾公里。

樓市的火爆程度是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底線,但嚴峻的問題是,我們真要掏空父母的積蓄去買房嗎?

首先,蜜妹覺得如要但從買房的角度而言,先來看看到底是剛需還是投資。

如果是剛需,蜜妹覺得,如果能花父母的錢,甚至用"六個錢包"去支付首付,利用按揭貸款的方式上車,咬咬牙上車也還是可行的,只要家庭財力允許。因為到時無論房價上漲還是下跌,房子還只是自住,那些漲跌都只是別人口中的,實用是自己的。

但如果是投資,儘管房子作為另一種家庭財富投資,如今的樓市也是異常的火爆,但入場的資金成本無疑是越來越高,凍結期也隨著政策的不斷調控,而越來越長。儘管現在樓市火爆,但也別忘了上面定調的"房住不炒"的大背景。誰也不敢賭明天,這句話不僅對剛需,也對花父母錢去投資買房者。

其次,當我們被不斷火爆的樓市衝昏頭腦,而急於買房時,有誰還記得年初那篇刷屏網絡的《流感下的北京人》?

當我們惦記著父母的錢包急於買房上車或投資時,是否曾想過未來年事已高的他們急需用錢時,該怎麼辦?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就能快捷成為人生贏家?

今天,你花光父母的積蓄買房,明天,你自然是有絕對的義務和道德感去承擔他們未來所有的養老和醫療。這在中國,是兩個最自然不過的投資回報現實。

只不過,年輕人是否承擔得起這樣的重任呢?

蜜妹覺得,如果要花光父母的積蓄甚至還要借債可能勉強夠上首付,可以試試,但前提是父母尚穩定的收入來源和醫療保障。

否則,咬牙上車還是得謹慎。但看房還是必須的,因為不真實觸摸當下真實的樓市,買房真的永遠只是個空談。而只有去看清現實,定個小目標,重新考慮職業規劃和理財規劃,更有目標地去投資自己,無論樓市如何變化,總還是能上車甚至輕鬆上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