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在乡村振兴与扶贫建设的带动下,乡村基础设施、环境得打改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自驾游的首选之地,游客来到乡村消费,带动了产业发展、村民得到实惠。而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于乡土气质,发挥乡村独有的自然规律、农耕文化,在适宜的地方打造乡村全域旅游。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乡村旅游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田间,体验农耕生活,举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到25亿人次,其中也有一些人对乡村旅游产生抵触心理:开发的乡村千村一面,本土特色保留少,仿古建筑全部新建;吃的是肉夹馍、羊肉串、牛肉干,产品同质化,缺少地方精品;慢生活等噱头大于实际,乡村旅游反而更缺乏乡土气息。

乡村具有不同于城市的气质,全国各地城市开发是高楼林立,而乡村却是各有千秋,华北的石屋与麦田、东北的土炕与稻子、西南的吊脚楼与橙子,不同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各异的饮食、民俗等。但现阶段乡村旅游由于有大量的政策支持,出现全新的人造景观、圈地收费、破坏水系等商业化现象,乡村的精神丢了,变得同质化。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乡村的山、水、田、林、禽和人是一个整体,乡村旅游业不能忽略某一元素进行全新的建设,城市内的公园游乐场显然不适合于乡村。休闲农业不是简单的有花、有民俗,而忽略了乡村精华所在。鹤山区应发挥太行淇水的桑文化,种、食、加工来体现桑的价值。

乡村旅游暴露出的短板是规划设计的短视行为,为了在短期内看到成熟效果,村民难以参与到项目发展中,依靠河边售卖玩具、粗制的体验为主,降低了游客观光体验,小镇被油烟味笼罩,吆喝声此起彼伏。商业化的乡村是发展的必然,市场有需求、政府有导向,但蜂拥而起的项目参差不齐,轰动效应的背后是对地域品牌的透支。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乡村旅游是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乡村扶贫、振兴的重要渠道,而旅游的长效与否关键在于乡土气质,如何让农民参与进来,体现乡土文化以实现价值的增值,将生态美与百姓安居统一起来?

遵循地方特色,顺应自然规律。各个区域资源优势不同,对乡村进行适度开发,林果种养、观光农业、森林康养等。资源优势薄弱的区域可以从生态发展、乡风民俗入手,而不是大搞建设。鹤山区的西部山区自然环境优良,乡风村貌保存完整,当地从传统古村落建设为切入点,将整个乡村打造成为一个景点,游客从方方面面体会到自然的气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扶持发展缇香谷、西顶等扶贫基地,发展优质林果与民宿,让游客到了山区有吃、有玩、有住,有纪念品。企业为主导,农民参与其中,土地流转、工资收入成为基本保障,村民自发开起农家乐,有了更高的收入。农民作为一个纽带参与其中,但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带动。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全域开发、深入调研。对乡村深入了解,发掘乡村的组合效应,统筹考虑将乡村旅游落在实处。鹤山区建设“北斗七星”旅游经济带,每个村有产业,每个有特色,连在一起是旅游线路,实现了旅游六要素的增值。黄庙沟村土地流转主要由缇香谷园区承包,发展无公害林果及初加工产品,游客来到山区每个季节都有采摘体验的优质产品,还可订购桑葚酒、蜂蜜等。西顶小镇公司承包村中院落开发民俗经营,游客有了特色住宿的地方。产业成链条,发展有后劲,做好每一个环节,完整体现乡村旅游与扶贫的效果。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鹤山区扶贫发展的乡村气质

乡村旅游发展要有质量,以扶贫振兴为总目标,农业观光、全域旅游都是实现路径,为乡村保留特有的气质,让文化焕发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