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手機APP查徵信?別傻了,那樣只能洩露更多隱私

指望手機APP查徵信?別傻了,那樣只能洩露更多隱私

申請信用卡、房貸或是車貸,個人徵信報告是重要的參照之一,如今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情況下,個人徵信報告需要去中國人民銀行各地分支機構的徵信中心查詢。然而很多人卻發現,自己的手機APP應用商店裡有不少徵信查詢軟件,這些軟件均號稱對接央行徵信中心,可快速免費查詢。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個人徵信報告可信嗎?

看起來很“方便” 實則隱藏風險

有專家表示,多數徵信代理APP跟央行徵信中心並無合作關係,而用戶又大多未認真閱讀APP徵信代理查詢協議。更重要的是,個人徵信信息具有特殊重要價值,相當於“經濟身份證”,這種代查行為很可能會導致個人信息洩露以及被商家非法利用,所以對於普通用戶而言,一定要選擇通過官方渠道進行個人徵信查詢。

央行喊話“禁止” 手機查詢需謹慎

用戶自覺“排斥” 監管治理跟上

一直以來,對於個人徵信行業,相關監管機構從一開始就對其採取“高門檻、嚴要求”。在這次下發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徵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中,央行要求運行機構和接入機構應分級建立徵信用戶查詢操作日核查機制,完善異常查詢監控、處置與報告機制。央行將嚴厲處罰徵信信息洩露情況,對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的接入機構實行考核、評級管理,依據考核計分情況,將接入機構評為A、B、C、D四個等級。

除了強化非現場監管、加大現場執法檢查力度以外,違法違規成本也會加大。央行表示,對接入機構的考核評級結果,將作為實施徵信現場執法檢查、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內部評級、對徵信查詢服務費用實行優惠、調整對徵信系統的查詢權限、確定金融機構存款保險評級結果和核定金融機構存款保險費率等的重要依據。對於問題嚴重的機構,央行將責成其調整其用戶管理權限,直至暫停為其提供徵信查詢服務。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用戶信息安全已經成為關注焦點。專家建議央行對數據平臺進行加密升級,增加信息反抓取功能,從技術角度杜絕第三方APP的違規操作。其次要儘快制定一部專門的信息安全法,保護用戶個人隱私,讓違法行為得到懲處。對用戶而言,銀行業內人士均提醒說,不可依賴手機APP上所提供的一些徵信查詢,要小心個人信息被“出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