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导语

从静态的角度看BU、PTA、L、PP、SC与原油走势的相关性极强,MA、PVC与原油走势联动性差,接下来我们以年度样本为统计周期,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原油与国内化工产品走势的联动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分阶段看,原油和国内化工品的相关性并不稳定,即使整体相关性极为显著的沥青和PTA也不例外。在个别时间段国内化工品和原油价格的联动性并不明显,甚至完全背离,最明显的就是2017年的下半年,国内化工品与国际油价联动性整体下降。

可见,原油并不是影响国内化工品走势的唯一因素,因此我们需要从多面综合考量,回归建模的时候需引入其他变量进行多元回归,比如考虑上游原料的替代性、品种自身的供需关系、产业链上下游的产能利用率及利润率、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市场情绪及未来预期等等一系列因素。

我们从原料替代的角度重点分析一下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初,国内L、PP与原油走势联动性下降的逻辑。原油和煤炭同为国内化工品主要的原料来源,其交集主要体现在原油制烯烃和煤制烯烃上。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当原油的上涨幅度大于煤炭的涨幅时,烯烃化工厂会考虑用煤炭替代原油做为原料(即MTO制烯烃),同样,原油替代煤炭的逻辑亦成立。

1

回顾2016年初至2018年初动力煤和原油的走势我们发现,2016年初至年底,动力煤从低位300一线涨至650一线,涨幅高达117%,而同期的原油走势基本为底部区间(35-55美元)震荡,从化工厂的角度来说,选择原油制烯烃更有成本优势。

同期 L、PP和原油的相系数维持在0.6-0.8之间,基本高度相关。

2

煤炭经历了2016年的翻倍上涨之后,2017年的上半年基本维持(520-660元)区间宽幅震荡,油价继续呈现底部区间震荡(45-55美元)走势。

3

2017年的下半年,国内煤价继续维持高位(520,660元)震荡走势,而WTI原油在OPEC和俄罗斯联合减产及地缘政治的刺激下,油价开始大幅上涨,从42美元一线涨至66美元一线,涨幅高达57%。

油价的上涨使得原油制烯烃化工链的成本急剧上升,煤制烯烃成本相对下降,因此2017年下半年国内化工厂开始用煤炭替代原油做为烯烃原料。同期L、PP和原油走势的相关性降至0.5左右,甚至更低。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鸿网独家解读」原油与化工品联动性分析之三|动态相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