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優秀女傳人——鞏義楊翠典的說書生涯

在河南三帥公司,和職工楊建中無意間聊起了河洛大鼓。我說,在改革開放前的六、七十年代,能聽一場說書(在家鄉把河洛大鼓稱之為“說書”),那真是一頓文化盛宴,一種美的享受。因建中兄是回郭鎮李邵村人,我就問,當年說書明星楊大會、楊二會,認識不認識,建中兄說,他們是我爺爺,都不在了。我又問,當年那個說書女明星,在嗎?建中兄說,那是我大姑,已定居青海西寧,過幾天就和我姑父回來了。我說,回來,我和他們能見上一面嗎?建中兄說,回來通知你吧!

2018年5月23日下午四點多,在建中兄的陪同下,說書老藝人楊翠典和其老伴李英傑,如期來到三帥易尚公寓七樓書吧。

我和當年的說書大明星 終於見面了!

老藝人楊翠典,身著一件時尚的紅上衣,戴一副淺色的太陽鏡,精神煥發,面色紅潤,怎麼看都不像近八十歲的老人,可能是河洛大鼓的藝術細胞滋潤心田,心態好,才越活越年輕吧?她老人家面帶笑容,握手寒暄,話語擲地有聲,不減當年風采,禮讓落座,我們開始閒聊。

河洛大鼓優秀女傳人——鞏義楊翠典的說書生涯

楊老前輩1942年出生於鞏義回郭鎮李邵村,因家中貧寒,無法進學堂讀書。在那個貧窮而又落後的鄉村,她度過了艱辛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楊老前輩的家中,爺爺楊韶是說書人,父親楊大會和叔父楊二會受爺爺的影響和啟發,也是說書人。這樣的家庭在當時的農村,也算是有手藝的人家,在村中也受人羨慕和尊敬。

河洛大鼓在豫西的洛寧、洛陽、偃師、鞏縣、上街、孟津、滎陽等地較為流行,後來又輻射到周邊其他地區,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劇種。

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曲藝劇種。河洛大鼓最常見的表演形式,由二至三人即可組團演出,主唱者左手打板(雙月牙鋼板或銅板),右手敲擊小平鼓,另有樂師以墜胡等樂器伴奏。演唱風格歡快活潑、節奏明快、氣氛熱烈,無論在鄉村小院,還是在鄉村大舞臺上均可表演。

河洛大鼓在當年鄉村的演出,為貧瘠的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場文化大餐。當年農村經濟不發達,文化比較閉塞,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更沒有手機等娛樂工具,若家庭有一部收音機,就是奢侈的家用電器了。偶爾村裡放映一場電影,群眾都奔走相告,全家出動。若村中來了說書的,更是萬人空巷,人山人海,一般在一個地方說書,時間要半個月左右,可謂長篇連續劇,老百姓更是歡欣鼓舞,心裡美滋滋得相互轉告:早點兒吃飯啊,今兒黃昏去看說書奧!這是老百姓對文化娛樂活動的熱切期盼!

楊翠典到了十四、五歲時,叔父楊二會和其兄長楊大會商量,準備讓翠典也和兄弟楊穩柱、楊小柱一樣學學說書,長點兒本事。家裡人不太同意一個女孩子在外經常拋頭露面。叔父楊二會認為翠典是塊說書的好料子,美玉雕琢好了就能成大器!翠典在家裡目濡耳染了說書場面,從心裡說也比較喜歡說書這一行。最後,在叔父楊二會的積極說和下,翠典拜叔父楊二會為師,開始走上了河洛大鼓的從藝之路。

楊家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因家中貧寒,無力支持楊大會、楊二會去學堂唸書,他們都是“睜眼瞎”——不識字。沒有文化,怎樣上臺說書呢?父親楊韶也沒有文化,按照過去師傅教他的“土辦法”,從村中請來教書先生,讓先生照本宣科來讀書(劇本),楊大會、楊二會認真聽“書”,先生讀完,父親讓大會、二會兄弟二人依照先生讀的來複述一遍,若哪個環節記不準確,先生按照書本再重新讀一遍,兄弟二人仔細聽完,開始在家裡試著說書了。說書時關鍵要記準時間、地點、人物的心理活動等等。幾天後,父親楊韶就帶著大會、二會到外地登臺演出了。

楊氏家族這種口口傳藝從藝之路的“土辦法”,同樣也用到沒有文化的楊翠典身上。翠典真是一塊天生的說書料兒,她記憶超群,勤奮好學,氣質頗佳,背誦臺詞,學習打板、敲鼓 ,真是熟能生巧,沒幾天,就登臺獻藝了。

登臺說書,說唱者要配合樂隊,打板、敲鼓要聽樂器老師的過門提示,才可正式開腔說書。首先,要來一段“書帽”,也就是說唱者在說正曲之前,先加唱一個小段子,也叫序曲或開場白吧,農村話“先墊墊底兒”,讓走在路上的觀眾趕快到場。

楊翠典當年說的“書帽”,摘選幾個,來分享一下。

其一:手打月牙鋼板…(咚咚)…敲動牛皮戰鼓…(咚咚)…墜子幫腔帶路…(咚咚)…聽俺慢慢道來…(咚咚)…

其二:說個小夥兒…(咚咚)…本姓雷…哎…(咚咚)……一年四季他好做(讀zou)…賊…哎…(咚咚)……做(讀zou )賊做(讀zou)了一月整…哎…(咚咚)叫人家逮住了…三十回…哎…(咚咚)…他真是個木求賊…哎…(咚咚)……

其三:說個老婆兒…兒…(咚咚)…老是懶…咹…(咚咚)…睡到飯時兒…咹…不動彈…(咚咚)…哎呀!妮兒啊,你給孃的腿來拽(讀音zhuai)展…哎…(咚咚)……她閨女說…(咚咚)…你來給我身子…(咚咚)…翻一翻…我給你的腿拽展…咹…(咚咚)…她幹她娘…還算懶…咹…(咚咚)…大懶呲小懶…(咚咚)…一呲…白瞪眼…(咚咚)…娘倆…睡到12點…(咚咚)…起來擀蒜面…(咚咚)…吃罷飯不刷碗…(咚咚)…放到當院…叫狗舔…(咚咚)……你看她娘倆…懶不懶…(咚咚)……咱中國可沒有這懶老婆兒…(咚咚)…懶老婆兒出到那日本國……(咚咚)……

“書帽”,一般是說些幽默或者“不著調兒”的小段子,哄哄氣氛,招招人氣,提提精神。接下來一句“插個小曲兒,書歸正傳,咱接著昨天繼續說,昨天說到……”,就開始正曲的演出……

楊翠典在當年的農村說書,經歷 多次上臺歷練後,說書技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長進提高,她說得字正腔圓,道字清晰,聲音洪亮,那個年代說書的女藝人確實太少了,只要翠典臺上一站,鋼板一打,平鼓一敲,臺下黑壓壓的觀眾立刻鴉雀無聲,靜待細聽,真是地上掉一根針都聽得到聲音。

記得六七十年代,在我們清西張氏祠堂門前的十字路口,白天出工幹活的群眾,晚上早早吃過飯趕到書場,到場的群眾達上千人,當年那個場面,今天還記憶猶新。

河洛大鼓優秀女傳人——鞏義楊翠典的說書生涯

網絡配圖

楊翠典說書兩年後,在洛陽、鄭州、開封等地區,特別是在我們鞏縣的各鄉村,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女明星,《三進士》、《火焚繡樓》、《楊金花奪印》、《劉墉下南京》、《回杯記》、《呼延慶打擂》、《京郎認父》、《包公案》、《水滸傳》、《楊家將》、《二十四孝》等劇目,可以說在翠典心裡,都是滾瓜爛熟,信手拈來。

楊翠典說書,每到即將結束本場這一段時,鋼板順勢一收頓停,鼓槌重重一敲,接著一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明天分曉!”來做結束語。可是臺下的觀眾還久久不肯散去……這時,在某一個人“再來一段,再來一段”的吆喝聲中,觀眾都開始起鬨“再來一段,再來一段!”逐漸語調一致起來,一人叫“一二”,觀眾大喊“再來一段!”“一二”,“再來一段!”吼聲越來越高,人群中又鼓起掌來,吼聲和掌聲響徹在靜靜的夜幕中……楊翠典看到熱情的觀眾,如此喜愛說書,不願散場離去,沒有辦法,就繼續來一段。鋼板一打,平鼓一敲,頓時場面又寂靜下來,說書又開場了……“咱們接著說,剛才說到……”大約過了幾十分鐘,說到關鍵處,戛然而止,給觀眾留個懸念,來一句結束語“眼看過 了十二點鐘……(咚咚)……各位觀眾停了吧……(咚咚)……明天咱接著聽……”觀眾才戀戀不捨地散去,有時晚上說書說到凌晨一、二點也很正常。

觀眾走在回家的路上,還在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劇情如何發展,甚至為分析某一劇情的發展,進行抬槓,爭論不休,直到家門口才停止爭執,各自回家,躺在床上,難以入睡,還在想著劇情。說書說的太好了,劇情太吸引人啦!

說書不但能鍛鍊人,也能提高人的品位和學識,也能改變家庭生活條件。由於說書者常年在外奔波,有一定的經濟來源,當年說書賺的錢,算副業收入,大部分要交給生產隊,來買工分,分口糧,自己留下一小部分辛苦錢,算是出差補助吧。就是這點補助,在當時的農村也是“大款”,算是有錢人家,相對其他家庭要“富裕”一些。

當年的楊家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說書世家:楊韶、楊大會、楊二會、楊翠典、楊穩柱、楊小柱等三代人,他們也收徒弟,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他們之中的三人一組成立一個說書隊,分幾個隊到鄉村去說書,翠典往往和叔父二會編在一隊,到外地說書,有時一出去,兩三個月不回家。就連晚輩楊建中、楊中仁兄弟倆,利用暑假時間也和大人們搭班,到鄉村去說書,賺點兒學費。

為了能夠方便到鄉下說書,楊家一次購買了五六輛飛鴿牌自行車,這在當年可以說,回郭鎮首屈一指,他們每次在村裡、大街上騎行時,往往路人投來羨慕嫉妒恨的目光,之所以說羨慕嫉妒恨,是因為在那個物資奇缺,購物憑票供應的計劃經濟時代,他們楊家一次買五六輛自行車,確實“扎眼”,當時大部分家庭一輛自行車都沒有。他們騎著比較方便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曾到洛寧等較遠的地方去說書。

說書人當年在群眾心目中就是大明星,走到哪裡,無論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和說書人主動打招呼,不亞於今日的追星族、粉絲兒。當楊翠典到回郭鎮街上做衣服時,裁縫店老闆都不願收她的錢,說,你儘管拿回去穿吧!當楊翠典到飯店吃飯時,收銀臺服務員會說,不收你的錢。當楊翠典到回郭鎮照相館去照相時,照相館的楊館長說,你儘管照,不用付款!面對觀眾對自己的信賴、喜愛,儘管楊翠典有的觀眾還不認識,但她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錢如數交給對方,不能占人家的便宜,因為他們也不容易。

當楊翠典到鄉村說書,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大隊和生產隊的幹部都不外待她,總是以白麵粉做的油饃、麵條、餃子來招待,這些在當年可謂是上等的好伙食,一般家庭不可能天天吃這樣的飯菜。說書人能吃好吃飽,越是招待得好,楊翠典說書時更是賣力,不辜負老百姓對自己的期望,能說時間長點兒儘量說得時間長點兒,滿足老百姓對河洛大鼓的渴求。

當年,鄉村沒有擴音器,更沒有喇叭,說書人全憑一張嘴在臺上吆喝,只有聲音大,遠處的觀眾才能聽得懂,聽得清楚。楊翠典因此煉就了一副好嗓子。在說書中途,演員一般不去解手,怎麼辦?楊翠典在吃飯時,基本上不喝湯或者少喝一點兒,有時在說書中間偶爾泯一口水,也是溼溼嘴唇,不能喝下去,不能因去解手而在說書中途“斷片兒”,對不起觀眾,若不然,怎能在臺上堅持說書三四個小時呢?真是臺下十年功,臺上十分鐘啊。

河洛大鼓優秀女傳人——鞏義楊翠典的說書生涯

網絡配圖

由於楊翠典說書技藝的不斷提高,名氣越來越大,可以說達到了耳熟能詳,爐火純青的地步。楊翠典和叔父楊二會被剛剛成立的鞏縣曲藝隊收編為正規軍,歸口單位是鞏縣文化館。楊翠典至此成為了吃商品糧的公家人,這對於一個農村姑娘來說,真是一步登天,由一隻地地道道的鄉下“土雞”變成了令人豔羨的城市“金鳳凰”。

在當年的艱苦歲月,楊翠典在事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驕人成績,但她在生活上從不奢侈浪費,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家風。每月30元工資,32斤糧票,她總是省吃儉用,把每月節省下來的5斤糧票,回老家時交給奶奶,奶奶逢人就誇翠典:俺有個孝順的好孫女!

楊翠典才藝出眾,聲名遠播,河南電視臺、河南廣播電臺曾錄製過她說書的片段,在電視和電臺上播出,深受廣大觀眾和聽眾的好評。

一九五九年,楊翠典和叔父楊二會代表鞏縣曲藝隊,到鄭州的河南禮堂,參加河南省文藝匯演。在現場,楊翠典曾和豫劇大師常香玉、河南墜子名家劉桂珍等名家同臺獻藝,為鞏縣人民爭了光,出了彩。

在鄭州彙報演出期間,楊翠典的叔父楊二會看到河南墜子名家劉桂珍的河南墜子說得很好,想把河南墜子的唱腔融入到河洛大鼓曲調中去,就和劉桂珍協商,讓劉桂珍收下侄女楊翠典這個徒弟,教授她河南墜子。大師劉桂珍爽快答應。在鄭州三天匯演的空閒期間,劉桂珍認真教,楊翠典耐心學,受益匪淺。從鄭州回來之後,楊翠典又自學了曲劇的唱腔,把曲劇唱腔又融入到河洛大鼓曲調中去,使河洛大鼓的唱腔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可謂取百家之長,補自家之短。

楊翠典與時俱進,拜師求藝,有極強的學習求知慾和融合能力,豐富了河洛大鼓的內涵,使河洛大鼓成為敘述故事情節和描寫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段,更趨完美無缺,從而大大增加了河洛大鼓的音質和美感的表現力,變換多種曲調可使觀眾的聽力不覺得河洛大鼓呆板,具有新穎別緻、活力四射、高潮迭起、精彩不斷,形成獨具特色的豫西地區曲調形態,為河洛大鼓的創新發展,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貢獻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到了一九六九年,楊翠典說書整整十年了,十年來,寒來暑往,風餐露宿,不知疲倦,她和曲藝隊的同事們,奔波於鄉間小道,來往於大街小巷,給老百姓帶來了歡樂和享受,她認為“老百姓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老百姓的滿意就是我的滿意”,老百姓永遠在自己的心目中是頂天立地的“天”,自己是腳踏實地的“地”。

這時候,正是那個特殊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丈夫李英傑出身不好,楊翠典在單位受到了政審、排擠,叔父楊二會因此也受到牽連。家裡人也有不滿之詞。但楊翠典認為丈夫李英傑是個好人,她的選擇沒有錯,愛情不能因為出身而受到他人的無端指責和侮辱。楊翠典心中有天大的委屈和無奈,無人訴說,無處申訴。由於楊翠典說書多年,深受書中王月英、楊八姐、於秀英等烈女貞女的影響和感染,造就了楊翠典不屈不撓、性格剛烈的女強人性格。她思忖良久,決定寧可丟掉鐵飯碗,也絕不向他人低頭求一時平安。她憤怒之下,毅然辭去了鞏縣曲藝隊的公職,懷抱年僅一歲的兒子,出走青海。她要回到丈夫的身邊,尋找靠山,得到安慰。當時的單位領導崔坤得知楊翠典辭職的消息,十分惋惜,未來的鞏縣,乃至全國的曲藝界將失去一位難能可貴的河洛大鼓“楊門女將”。

丈夫李英傑在青海師大畢業後,分配到青海貴德縣文工團任編導,十六年後調到西寧的青海師大附中任教,教學成績突出,倍受領導和學生的讚譽。

在貴德和西寧期間,楊翠典和丈夫李英傑,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和節假日給當地群眾義務說唱河洛大鼓,楊翠典重拾老本行,丈夫李英傑拉墜胡伴奏,婦唱夫隨。楊翠典把河洛大鼓這個傳統劇目,在祖國西部繼續發揚光大,給西部群眾送去了精神食糧,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稱讚。

楊氏說書世家的第五代傳人楊海嶽,今年六歲,是楊翠典的侄孫,可能受家族遺傳的影響和家庭薰陶的感染,聰明好學,記憶驚人,在其三歲時,聽了收音機上播放《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國演義》等片段,楊海嶽馬上就可把故事的情節,幾乎一字不漏複述下來。楊海嶽真是說書的天才、神童,已引起有關專家的關注,希望能好好教育培養。

楊翠典的一生,好學上進,博採眾長,德藝雙馨,業有建樹,在舞臺上傳播真善美,鞭撻假醜惡,說人間故事,書大美人生,為和諧社會和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視的普及和網絡的開發,電腦、電視、手機等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河洛大鼓這種曲藝形式的聽眾人數在逐年下降,大部分年輕人不願聽也不願學,面臨亟待重視、保護、傳承和發展。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洛大鼓優秀女傳人——鞏義楊翠典的說書生涯

我們家鄉鞏義的河洛大鼓第四代傳承人尚繼業老師,在鞏義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洛大鼓進校園、進機關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尚繼業老師義務辦班,廣收門徒,傳授技藝,卓有成效,使河洛大鼓這束民族文化奇葩,在廣袤的河洛大地上開花結果,綻放異彩!

我們真誠地期待著!

謹以此文,獻給昔日楊翠典等河洛大鼓老藝術家們,以及今天活躍在河洛大鼓舞臺上的藝術家們,對您們的辛勤付出,表示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