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面迴應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

最近,一個熱點事件是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涉嫌壟斷。繼發出對星巴克的公開信後,瑞幸咖啡更是採取了一系列的進一步維權措施。

星巴克始終躲避,不正面回應

據媒體報道,瑞幸咖啡已經在相關城市人民法院起訴星巴克中國涉嫌壟斷,且已進入司法程序。同時,相關投訴材料也向國家反壟斷執法機構提交併被受理。

從這一系列的維權舉措來看,瑞幸咖啡對星巴克的指控是認真的。很難想象一家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咖啡新零售品牌,會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打仗,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它真的受到不公平對待了。

從瑞幸咖啡的公開信中可以看到,對星巴克的指控有兩點:一是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簽訂排他性條款,導致有的物業即使有閒置鋪位也無法租給瑞幸咖啡;二是星巴克向瑞幸咖啡的供應商夥伴施壓要求站隊,目前瑞幸已經接到了部分合作夥伴要求停止供貨的通知。

不正面回應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

看來瑞幸咖啡的確是業務受到了星巴克這種“二選一”的負面影響,不得不憤而維權。值得玩味的是,星巴克一直在顧左右而言他,沒有正面回應此事,只是說了“我們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等無關痛癢的話。

從最近的一些輿論來看,也有聲音說瑞幸咖啡這是在炒作。其實,判斷是否炒作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它到底有沒有真的受到傷害。如果瑞幸咖啡在業務上確實受到了星巴克排他協議的影響,那就不僅不是炒作,反而是星巴克的不公平競爭行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星巴克要自證清白很簡單,那就是正面回應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與物業和供應商簽訂排他協議,可是,它始終不正面回答關鍵問題,一味在躲避,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難道是心虛?

不正面回應,或許是不敢,是因為心虛,怕暴露出自己的確在壟斷?

我國的《反壟斷法》顯示,所謂壟斷行為包括:(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其中,《反壟斷法》的第19條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

歐睿國際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6年和2017年兩個最近的年度裡,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館服務的市場份額,是57.5%和58.6%;在連鎖咖啡館服務的市場中,其份額更是高達78.8%和80.7%;門店數量佔連鎖咖啡館總數的58.6%和61%;交易總筆數佔連鎖咖啡館服務市場的71.4%和73.3%。

不正面回應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

顯然,說星巴克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沒有什麼毛病,那麼如果星巴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定供應商或者物業只能與其自己進行交易,那就是壟斷無疑。

有媒體實地調查了一下星巴克周圍的咖啡店情況,發現在一些大型商業大廈,星巴克附近有別的咖啡店存在,而在中小型商廈,的確在咖啡廳類別中只有星巴克一家。這或許從側面印證了星巴克的排他協議確實存在,為什麼大型商業大廈沒有這種情況?或許是星巴克在談判中並沒有太大的博弈權。

面對新模式的進攻,或許有點心慌

星巴克不正面回應,除了心虛之外,還有些心慌。

誠然,星巴克已經成為咖啡服務市場的壟斷者,但是卻在面臨極大的挑戰。根據星巴克2018年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中國市場的門店銷售同比增長從上一季度的6%下降到了4%。而從全年的門店銷售增長來看,從2013年到2015年的9%、7%和9%,也開始放緩到2016年和2017年的3%。

面對瑞幸咖啡的指控,星巴克肯定非常不是滋味,因為僅僅成立不到半年,瑞幸咖啡就如一股旋風,以新模式迅速崛起。如果對比一下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可以看到他們宛如咖啡零售的新舊模式的兩個代表,針鋒相對,一個向上、一個向下。

不正面回應瑞幸咖啡指控,星巴克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

在性價比上,瑞幸咖啡在品質上比星巴克好,咖啡豆100%優選自埃塞俄比亞等全球四大著名產區的上等阿拉比卡咖啡豆;咖啡機是全球最頂級的百年瑞士品牌Schaerer和Franke全自動咖啡機。但是價格卻更低,大杯咖啡21-27元,比星巴克要低10元。

在渠道上,瑞幸咖啡是新零售的玩法,既有門店,也有順豐配送的外賣,而星巴克一直是固守門店,對於蓬勃發展的新零售視而不見;在營銷上,瑞幸咖啡是流量池思維,採取裂變式營銷,加上湯唯、張震的明星CP,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網紅般的小藍杯。

所以,星巴克和瑞幸咖啡,一個代表著傳統的舊模式,雖然仍然佔據市場的壟斷地位,但是增長已經放緩,面對變化的市場和變化的用戶需求,太過於保守、老化;一個代表著創新的新模式,雖然入行較晚,份額較小,但是卻抓住了用戶需求,用互聯網+的新思維快速增長。

當新勢力遇到舊實力,發生衝突似乎不可避免。只是,星巴克應該做的,是與時俱進,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而變,才是正途,而不是用自己的壟斷地位行壟斷行為。最近,聽說星巴克將肯德基視為競爭對手,其實星巴克真正應該向肯德基學的是一種開放精神,在中國,麥當勞總是和肯德基在一起,但卻讓肯德基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外資餐飲連鎖品牌。

當然,對於我等消費者來說,這場咖啡零售新舊勢力的衝突是一件大好事,當我習慣喝星巴克的時候,沒想到自己為壟斷付出了那麼多。

我們所希望的,是喝到一杯好喝又不貴的咖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