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拱手相讓 中國基建外交大獲全勝

西方拱手相讓 中國基建外交大獲全勝

美國《外交》雜誌5月21日刊文稱,西方專家日益擔心,“一帶一路”倡議可能使全球戰略格局向北京傾斜,而基礎設施貸款是其擴展全球影響力的首要工具。 該計劃的項目網絡規模空前。但這只是發展中經濟體基礎設施融資全球大變化的自然演進。西方早就把該領域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並非外交戰略,而是國內政策。在歐美,大型項目難以上馬的那些因素,也導致西方在發展中國家搞基礎設施不及中國。 中國在海外的做法反映了其國內做法,對工程項目多根據影響來評估。中國人很看重項目的經濟溢出效應,不太重視潛在損害。相比之下,西方顯得更為業務性,注重對項目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結果的評估。由於西方機構過於規避風險,反而造成落實的成本和時間飆升。

過去20年來,中國的建築公司從相對默默無聞,到成為國際基礎設施領域的霸主。作為北京鼓勵企業“走出去”政策的一部分,這些公司的項目幾乎全由國有貸款機構提供融資。西方觀察人士解讀這種趨勢時,會提到中國相對西方的三個優勢:威權國家無需考慮股東,中國的外交戰略就是通過基建貸款打造影響力,國內產業政策支持中國建築公司。 這些固然相關,卻不足以解釋中國如何全勝而出。中國銀行的貸款最初集中於其他威權國家,但如今也為民主國家項目融資。北京或許試圖通過基礎設施在國外獲得影響力,但此類外交的效果有時被高估。貸款確實對借款人具有吸引力,可項目一旦建成,籌碼也就不復存在。

中國稱霸全球基礎設施領域的一個更好解釋是,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中國公司和機構的做法均迥異於西方。 西方機構目前正遭受過去負擔的損害,項目總是被仔細評估,以確保從經濟角度利大於弊,確保貸款會被償還。那來自東方的模式更好嗎?中國大規模投資國內基礎設施,造成一些地方債務上升,其海外貸款也存在這種情況。西方觀察家指責中國使用“債務陷阱外交”,比如在委內瑞拉或斯里蘭卡。但事實上,中國在這兩處也虧錢。 如今,西方發展機構對繼續推動他們當初制定的目標已無能為力。中國只是填補了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