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Hindi Medium

起跑線

2017

導演:薩基特·喬杜裡

類型:劇情 / 喜劇

主演:伊爾凡·可汗 / 薩巴·卡瑪爾 / 內哈·迪胡皮阿 / 迪帕克·迪布里亞爾 / 蒂希塔·塞加爾 / 阿莫瑞塔·金格 / 蒂洛塔瑪·索姆

[起跑線]的結尾,每個人都會覺得不痛快吧。

以入校資源做交易的校長,還端坐堂上;既得利益者,緘口不言;打破沉默者,只能自找後路。

但即便如此,大家還是會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好。

因為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人父母的痛點。

一部電影自然不是解藥,但看到有人痛著你的痛,總好過國產劇裡揹著Prada,踩著高跟鞋喊苦喊累,身後總有至尊寶踏著七色祥雲救駕。

你自己才是至尊寶,要斷情絕欲上天入地,保護你的娃,推倒Ta面前一道道坎。

心痛:教育不是拼娃,不是拼智商,甚至不是拼努力,而是拼爹拼媽。

你要打死這一路上的妖魔鬼怪。

01 小妖怪 學區房

[起跑線],女主本來以為,買了學區房,就有救了。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要買學校三公里以內的房,才有入學資格

你為買學區房砸鍋賣鐵,然後發現光湊夠了錢還沒用,學區房太搶手,排著隊,還得求著把錢給賣家。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有錢人輕鬆送孩子上好學校

於是有錢人的孩子,能上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於是上流永遠是上流,而中產摸著頭頂的天花板。

連培訓班老師都借《小星星》說: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你永遠是What you are

你聽到階級固化就顫抖,這四個字明白無誤告訴你,努力沒有用。

女主角說:“在公立學校,什麼都學不到,女兒會害怕和人溝通,如果別人說英語她就會害怕,她會不適應這個社會,最後她會孤立,會沮喪,如果她開始吸毒怎麼辦?”

越是新晉中產階級,越焦慮,因為“原生家庭”、“童年陰影”的印記,還清清楚楚在自己身上。

下一代不能重蹈覆轍。你只是變成脆弱的中產,已經費了投胎的勁,可要打回原形,只用自由落體。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在女主這裡就是很容易“開始吸毒”

教育的一個環節出了一點小岔子,就是暴風驟雨的蝴蝶效應。

你不能容許這種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只能想盡辦法送他去好學校。

學區房,就成了這場教育賽跑的第一道坎,拼得顯然不是孩子跑得多快,而是父母的身家夠不夠的上天價學區房。

前陣子朋友問我有沒有閒錢,她想買學區房。

孩子也才三歲,可入學要提前一年,房子更是該儘早定下。到處七拼八湊,買了個老破小,背了一身的債。

沒有生活經驗的我不解。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何苦來哉

馬雲的同學,也沒都變成馬雲。

而且我們也就不挑不揀地讀了一路書,沒成馬雲,可和馬雲做買賣,還不是眼都不眨的?

我得到她的白眼:你就別提那9.9包郵了。

說罷她嘆氣: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我們可能是不拼資源而有機會獲得晉升的最後一代了。

我沒跟她說,我小學上到一半,中學學區突然變動,同班同學的家長急得團團轉,每天都有人請假,被家長帶著試圖轉學,可大部分無功而返。

這第一關的小鬼,神出鬼沒,即使不那麼行蹤飄忽,也已經讓無數家長競折腰。

02 千年老怪 原生階層

你知道學區房重要。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可大家都買了,報名排起長隊

你以為上學是起跑線。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但人家孩子還沒成形就偷跑了

現在上幼兒園,都要面試了。

比起我當年,給老師表演個數數就好了,現在,家長也要面試。

在北京上海,大部分家長面試,考的都是教育理念,如同[起跑線]中所提的,“怎麼讓孩子理解貧窮”之類。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考察家長的教育理念

往好了說,這是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一味把“教育”狹隘理解為“學校教育”。

往差了說,家長面試表現只是參考還好,但如果這是決定因素之一,那就是否認了學校教育改變人生的可能,不過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文明版本。

種姓制度、社會分化更嚴重的印度,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導演薩基特·喬杜裡拍攝這部電影的契機,正是在為另一部電影研究本土父母、夫妻關係時,看到了一篇報道。

報道稱,父母們想方設法讓孩子讀英語學校,可這樣的學校,關注家長的學歷,本科,不夠。

於是一位父親現充,去考了MBA。

太瘋狂了。

印度人對本土印地語心情複雜。他們覺得,英語教育才是好教育。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借女主角之口點明

這樣的奇怪狀況,源自就業市場的殘酷現實。

在印度,公立學校的畢業生到五六年級才開始學英語,很難流利開口說,長大後,就業市場歧視不會說英語的他們。

英語好,才能進高薪外企。而英語不好——導演遇見一個這樣的人,唸到理科碩士,卻只能做商場保安。

想到某些企業只招“重點院校”畢業生,你還敢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

在[起跑線]裡,有三個階層的人。每個階層的人,都希望孩子去英語學校。

但他們所掌握的資源卻大大不同,下一代邁入英語學校的路徑,便有的是陽關道,有的是獨木橋。

階層這一千年老怪,需要教育來打破,可偏偏它又以階層做入場券,成了難破的謎題。

03 終極老妖 教育制度

“好”的學習機會,只要還是這麼稀缺,就永遠無法公平地分配給所有人。

於是有了電影中講到的RTE制度,將私立學校的配額,分一部分給貧困生。

影片中的夫婦,是中產,尷尬了。

被上層看不起,說是下層又搭不上,想進名校,難上加難。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於是他們假扮窮人,擠佔了RTE的名額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可校長其實是默許這種操作的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一場合謀,犧牲的是窮人的子女

我們的中考定向分配名額,也是一種反階級分化的制度。

示範高中抽出一部分名額,分給各初中,即使中考中沒達到分數線,也按名次分給各校學生。

這樣,即使孩子家長買不起學區房,孩子只能上教學水平一般的小學、初中,成績受到教育資源限制,也依然有機會通過努力,用低成本獲得好的教育資源。

我見過這種制度如何改變命運。

在她初中的校史上,從沒有人達到過重點高中A的分數線。

她說起來一臉驕傲:我知道我永遠考不到這個分數線,但我只要努力比所有同學分數都高,就可以考進來。

於是她拿下了唯一的名額。

你當然不能說這種方法絕佳。它往往只作為輔助方式,如果取代原有的升學路徑,又會造成另一種不公。

說到底,優質教育資源太少了啊。

但也有人說,基礎弱的學生,進去也跟不上。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就像電影中培訓班老師對RTE制度的評價

我覺得這是種詭辯。如果好生源是升學率的絕對必要條件,教育的意義又何在。

如果和[起跑線]裡一樣,以此為藉口,學校與家長私相授受,拿錢買名額或是作假呢?

甚至不需要作假,只要改動名額評價體系,比如把各類模型比賽、這項目那項目算進去,情況就大不相同。

教育變成了生意,消除分化的機制形同虛設。

這隻老妖,被[起跑線]痛批。在現實中,它難壞了好多家長。

說[起跑線]的結尾不痛快,因為它使用的是家長倒逼制度的策略。

主角悔悟,放棄了充滿裙帶關係的所謂好學校,送孩子去了公立學校。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他們說,沒人去公立學校,它才會沒落

話不假,但逆向根本行不通。

有誰,敢於拿孩子的未來做賭注?

你看電影裡的富人們,即使覺得男主角說得對,也不敢站起來為他鼓掌。

她為孩子買了學區房,結果卻不如她所想……

△這個起跑線,他們輸不起

那股焦慮感,瀰漫在電影裡的三個階層中,也瀰漫在我們周圍的空氣裡。

而電影給的解答,只能是無解。

社會資源分配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哪裡是一部電影的口號,或是家長送孩子去公立學校能解決的。

不然,它就不是問題了。

爛尾的,是現實,不是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