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

真事改编

2017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类型: 剧情 / 惊悚

主演: 艾玛纽尔·塞尼耶 / 伊娃·格林 / 文森特·佩雷斯 / 多米尼克·皮侬 / 卡米尔·查莫 /

用四个字形容[真事改编]:不知所云。

故事很简单,女作家“黛芬”在作品大卖之后,突然灵感全无,整日盯着电脑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这一幕每天都在我身上上演

深陷创作低谷之际,一个谜一样的女人“艾拉”闯入她的生活,两人一拍即合成为好友,但艾拉却在渐渐控制黛芬的生活。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艾拉对黛芬的心理了如指掌

不论是剧情简介还是预告片,都流露着浓浓的“悬疑气息”。

“真爱心机粉试图掌控当红流量作家”,看见这句话不少人都能脑补出一部晋江文学了。

潜入、圈套、控制、反杀……一系列两个女人间高超的过招,在这部电影里——都——没——有。

全程只能看见自带邪魅属性的爱娃,和一脸丧的艾玛纽尔你侬我侬地过家家。

说好的惊悚悬疑,全在配乐上。

哦对,爱娃也摔了两个杯子,站在窗户后面摆了两个恐怖点的表情。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惊悚.jpg

想来也对,“不惊悚”可能是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最惊悚的一点了。

01 作者遇到书迷 就没好事

狂热书迷这事,没人比保罗·谢尔顿更有发言权了。

当年,谢尔顿刚完成新书《米瑟莉》,开车回家的路上遇到暴风雪,车子翻了,腿也摔断了。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危情十日]中失去行动能力的谢尔顿

好在遇见了独居的女护士安妮·威尔克斯,安妮把谢尔顿安置好,还加以悉心照料。

巧的是,这位安妮就是谢尔顿的书迷,但当她得知谢尔顿把自己喜欢的女主角写死了以后,怒不可遏,对谢尔顿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当偶像遭遇极端粉丝

[真事改编]中的“艾拉”就和[危情十日]中的“安妮”多少有几分相似。

同样先是关怀,再开始伤害。

起先,艾拉为了帮助黛芬安静创作,以后者的名义跟黛芬的朋友断绝联系,甚至搬进黛芬家里帮其处理一切与写作无关的琐事。

但黛芬的创作始终不能按照艾拉的心意进行,艾拉一怒之下决定毒死黛芬。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如果说,安妮对谢尔顿的怒火,在于后者写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主角。

那么艾拉对于黛芬的转变,就完全看不懂了。

不好好写作就要弄死?阿艾未免真的有些太严格。

当然,影片也从各个细节暗示了,“艾拉”其实是“黛芬”幻想出来的一个人格。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这段开车戏怎么解释?其实是瘸腿黛芬在自己开车?

比如,咖啡厅小哥总是对艾拉视而不见;艾拉从未与他人有过互动;两人的生活经历几乎相同;甚至“艾拉”这个名字,在法语中也是“她”的意思……

作家玩人格分裂,[秘窗]就像样的多了。

雷尼遭受打击后怀恨在心,又总是一再压抑内心欲望,因而产生出一个替他释放内心仇恨的人格。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写作这行,往往不是分裂就是发疯

而[真事改编]中的黛芬因为写不出小说,就造出一个逼自己突破瓶颈的人格,是不是有点太方便了。

真这么简单的话,那我也想要一个。

02 好小说 不一定就是好电影

[真事改编]的锅,不能全丢给剧本。

毕竟剧本也是有畅销书原著作为依托的。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艾玛纽尔在读过原著后,就被里面惊心动魄的故事打动了,第一反应就是拿给波兰斯基看,

“我一读到这本书就觉得罗曼会喜欢,这跟他早期的电影[罗斯玛丽的婴儿]很像。”

老婆的话当然要听了,但波兰斯基还没来得及看呢,来家里串门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在桌子上看到了这本书,就随手翻了翻。

一翻,奥利维耶也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当下跟罗曼斯基拍着胸脯保证,这故事能写!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片场的波兰斯基和伊娃

对波兰斯基来说,《真事改编》也是一次机会,“以往我总是处理两位男性或者一男一女的冲突,这次可以探索两个女人间的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在原著中,确实可以感受到。

原著中,艾拉利用黛芬的性格弱点,将她与朋友和读者完全隔绝,最后直接取代了她。

在这个过程中,黛芬也一再挣扎、反抗,从未停止过和艾拉的博弈。

直到波兰斯基和阿萨亚斯把它变成了[影子写手]版的[危情十日]。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影子写手]中专为名流撰写回忆录的“鬼魂”

事实证明,好小说,并不一定就可以拍成好电影。

哪怕是在两位大师的手中。

03 最大的悬疑是 波兰斯基怎么不悬疑了

一向擅长小火慢炖来营造惊悚气氛的波兰斯基,这次算是在气氛上翻了车。

[罗斯玛丽的婴儿]到[冷血惊魂]再到[怪房客],波兰斯基都通过环境和角色性格,慢慢凝聚惊悚氛围,水到渠成地一路攀至高点。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冷血惊魂]中给人巨大压迫和焦虑感的仰拍镜头

但[真事改编]前期的铺垫上,没有悬疑感,只有莫名其妙。

希区柯克曾说,悬疑是桌子底下藏着一颗不知道何时会炸的炸弹。

显然[真事改编]把这颗炸弹封在三尺厚的钢匣子里,还埋在了地下五百米。

别说炸弹了,核弹都没人怕。

说实话,我一度以为伊娃饰演的“艾拉”是爱上了艾玛纽尔饰演的“黛芬”,才百般套近乎。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搞了半天原来是在惊悚我啊

黛芬的生活既没有因为艾拉的到来而危机四伏,也没有处处受限,这就导致影片的反转显得力道不足。

而最后两人终于准备正面刚的时候,观众也提不起心吊不起胆。

与其说艾拉是在囚禁黛芬、窃取她的生活,不如说艾拉更像是个操碎了心的远房表姐,用心良苦就为了表妹能顺顺利利出本书。

那观众还怕个什么劲。

被这部惊悚片中的“不惊悚”,吓了一大跳

△在黛芬床头盯梢的艾拉

对波兰斯基以往的作品来说,[真事改编]显然不够好。

起码,不见了他以往安插在故事中那些不可预测、神秘、又迷人的元素,从而把本就平淡的剧情变得更加无味。

想再见到从前的波兰斯基,只能寄希望于这位85岁老人的下一部作品了。

如果还有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