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美學家朱光潛說,“要想人心淨化,就得人生美化”。那麼我們如何美化人生來提升幸福感呢?4月6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在“通向中國藝術心靈傳統”的演講中給出了答案。王一川教授呼籲大家迴歸中國藝術心靈傳統,找回中國人看待事物的超然物外,淡泊寧靜,虛實相涵等人生態度和心靈涵養,通過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講座伊始,王一川教授便提出“中華美學精神”這個命題,重溫中國現代美學家對“中國藝術精神”或“中國藝術心靈”命題的探討。王一川教授在此列舉出五位重要的現代美學家並對其觀點著作進行詳細的論述說明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宗白華是安徽人,年輕的時候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他提出拿叔本華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看人。1920年他留學德國後,受到斯賓格勒“文化心靈論”影響,他提出中華民族要文化復興,首先通過藝術來改造中國人的靈魂,美化中國人的心,要有一顆藝術的心靈來培育國民的完美人格,而中國的繪畫、詩歌、音樂、喜劇、書法等就是中國藝術心靈的最好代表。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方東美說,歐美都注重“科學理境”,而中國人注重“藝術意境”,原因是中國人之靈性,不寄於科學理趣,而在於藝術神思。所以,他提出中國藝術心靈則是道德性與心靈性雙性交融,我們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我們要通過學習藝術,成為一個講道德的人。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唐君毅作為宗白華的學生,他認為“藏”“息”"修“”遊“包含著中國藝術精神的奧秘。所謂“藏”就是不不要讓人一覽無餘。“息”: 要“休養生息”,不要太鬧騰。“修”:要有修養。”遊“就是要以“遊”來貫通各藝術門類,要以流動的觀點去看待事物,要處處讓自己的感官遊動起來。在時間中流淌,在流動中觀賞。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中提到,“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只有孔子和莊子所顯現出二種典型,孔子所顯現的是“仁和音樂的合一精神,這是道德與藝術的統一,可以作為萬古的標程。但是莊子所顯示的則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所以,他認為莊子才是中國藝術精神唯一代表,而莊子的虛、靜、明的心,就是藝術心靈。而李澤厚的則與徐復觀完全相反 ,他提倡把“儒道互補”的儒家美學列為華夏美學的主流。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這些現代美學家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既有不同但也存在共通點,這個命題的提出及其探討,蘊含了這批現代知識分子對現代危機時刻中國文化復興的嚮往和建構意向,標舉“中國藝術心靈”,其實正是在來自黑格爾的“時代精神”論和斯賓格勒的“文化心靈”論等歐洲思想傳統感召下的一種文化自學行為。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用中國藝術培育中國人的心

王一川教授提出:上述中國現代美學家眼中的“中國藝術心靈”,能否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顯示其公共性或普世性,從而以中國視角對世界多元文化對話做出貢獻,答案還需從傳統中找資源、找動力、找靈感。中國藝術心靈的特徵為五點:一是感覺方式上的感悟類興;二是族群結構上的我他涵濡;三是宇宙圖式上的觀有品無;四是理想境界上的三次分合;五是鑑賞體制上的興味蘊藉。王教授運用大量圖文對以上特徵進行舉例講解說明。

最後,王教授重申本次講座的意義。當前,全球化進程中的同質化焦慮和多元文化價值觀競爭普遍存在,互聯網時代社群間和個人間裂痕加深,在現代性體制中涵養中國藝術心靈傳統,是走向未來的中國高素養文化公民的必備素養之一,應成為當前藝術界自覺承擔的任務之一。隨後,主持人對本場講座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多多進行相關閱讀,與王教授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