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492個老舊小區“憂居”變“優居”

绵阳492个老旧小区“忧居”变“优居”

治理改造後的桃園路210號成了遠近聞名的“迷你”新居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如果說公園、廣場、街路是一個城市的“面子”,那麼老舊小區就是城市的“裡子”。“裡子”儘管隱蔽,卻離百姓最近,“裡子”的好壞,與百姓的居住質量、利益福祉緊密相連。

綿陽老舊小區住戶以老年人和租房戶為主,在治理工作的實際推動中,治不治、怎麼治是一個主要問題,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居民意見很難統一。在這種困境下,我市總結出了“三問於民”模式巧妙“解題”——“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把治理的主動權交給老百姓。據悉,截至今年4月,我市已有492個老舊小區完成治理。

治理前“問需於民” 廣泛徵求意見確定治理內容2015年,我市制定出臺了《綿陽城區老舊小區治理工作指導意見》,計劃2018年底基本完成全市1327個(含綿陽城區430個)老舊小區治理工作。

在實際整改中,老舊小區有哪些“病痛”,哪些地方需要改造治理,居民最有發言權。以建於1998年的東辰小區為例,小區共8個單元、96戶,近年來“地堵”是困擾居民最大的心病,但小區居民構成老年人和租房戶各佔50%,統一意見的工作困難重重。

“現在,‘問需於民’的經驗已經在老舊小區治理前期得到推廣。”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泛徵求業主意願,能有效確保政府決策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保證了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

治理中“問計於民” 對症下藥全程接受居民監督怎麼“治”才最符合居民願望、有效改善居住質量?據介紹,在居民意見統一之後,社區組織小區業委會牽頭確定治理方案,使治理方案做到“符合客觀實際、符合群眾意願、符合治理要求”。施工過程中,也由業委會牽頭監督,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治理項目讓小區居民“看得見”“摸得著”。

富樂路輕化小區為改善小區基礎設施,啟動了治理工作。設計方案出臺後,通過現場勘查,無法完全解決小區屋頂漏水和窗戶陽臺飄雨問題。業委會通過向居民以及原建設參與者們溝通問計,共同研究修改了施工方案。修改後的方案不僅徹底解決了“天漏”“側漏”,也規避了因治理而影響居民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

治理後“問效於民” 突出長效治理讓居民共建共享老舊小區治理過程中,住建部門和社區幹部始終把居民滿意作為工作標準,堅持“問效於民”。“大家滿不滿意,別的不說,最直接體現是對我們社區幹部的態度。”安昌路西段社區書記羊紅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