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和解放時期的南京歷任市長:首任市長劉紀文

劉紀文(1890-1957)

,字兆銘,祖籍廣東順德。曾追隨中山先生10年,留學日本、英倫,承先生托實地考察歐美重要城市建設。

19273月程潛率軍攻克南京,蔣氏4月立民國政府,與北京、武漢成鼎足之勢。蔣秉總理遺願奠都南京,將市長職委與劉紀文。俟6月敕告南京為特別市劉紀文履市長職。

劉市長任職後謀劃城建,籌備先生奉安大典,奠定主城路網格局。現幹道繁茂懸鈴木最粗壯者,由其首批選購栽植。明城門13座更名且邀蔣介石、於右仁、蔡元培、戴季陶等手書,亦劉紀文施政遺存。

重要補敘:1916年得摯友宋子文拉縴,劉氏與宋美齡訂婚紐約。後隨孫先生四海奔波,鴻雁傳情10餘載不敵蔣某近身攻勢,1927年美齡嫁作他人婦。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劉紀文都符合愛情故事中那個完美的白馬王子形象:身材頎長,長相帥氣又聰穎過人,先後就讀於日本法政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通曉日文英語,談吐優雅,還彈得一手好鋼琴,“一身的才子氣”。

歷史也給他貼上了一個頗為香豔的標籤——“宋美齡的初戀情人”。翻開史書,眾多史家們熱衷於討論的,是他與宋美齡在美國熱戀並訂婚,後又成為蔣宋聯姻犧牲品的諸多細節。而作為民國定都南京後的首任市長,他的身影卻被逐漸湮沒。

民國和解放時期的南京歷任市長:首任市長劉紀文

首任市長劉紀文

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之後,由蔣介石親自推薦,年僅37歲的劉紀文出任南京市長,這也標誌著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開始。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熟悉西方市政管理學的專家,在他短短兩年時間的治理下,城市的混亂局面便不復存在。

上任伊始,劉紀文便著手改變南京的交通狀況,他一手修建了南京城一直使用至今的交通主動脈——中山大道。名義上,這條路是為了將孫中山的棺木從下關火車站隆重莊嚴地運往中山陵而建,但在劉的精心運作下,它成為徹底改造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契機。

修路必要拆遷。為了排除阻力,劉紀文首先拿位於拆遷線路中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開刀,讓蔣介石帶頭拆遷。此舉轟動金陵,其他衙門、商店與民宅,也只好“捲鋪蓋”讓路。

1928年,“中山大道”建成,這條全長12公里的街道,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長街”的美國紐約第五大道還長2公里。大街兩側和街道綠島上栽滿法國梧桐,每排以6棵樹的隊形,整齊地延伸10多里,遮天蔽日。

美國作家愛潑斯坦曾寫下自己的見聞,把當時的南京比喻為一座帶有普魯士色彩的城市,“與世界上很多強國的首都相比,絲毫不遜色”。至今,它仍是南京的主幹道。

當然,這個市長也清楚“保護”的重要性。自明朝以來,南京一直有著世界上最為漫長的磚制城牆,拆與留,一直是民國南京城建設的爭論焦點。劉卻提出,“本人自始至終沒有拆除的主張,並且預備做種種的利用。”

在劉紀文的思路中,為了讓古城牆發揮更好的作用,可繞其一圈修築環城大道,並在城牆上開闢公園,“幸賴有此古色斑斕之舊城,掩映於湖山之中,每過白下輒留戀不忍去者,亦不復為此。”

在劉的開明治理下,從1929年起,南京城也成了當時留學歸國的一批建築師們“打擂臺”的場所。包括楊廷寶在內的四大建築師坐鎮,為中國現代建築史留下了一批標誌性的民國建築。

有一組數據為證,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城市總人口為36萬餘人,但劉出任市長頭一年,人口便增長到近50萬人,其後每年又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

儘管治理城市卓有成效,但在時人的眼中,這個“為人光明磊落,為人稱道”的市長,卻總是“面帶倦容,鬱鬱寡歡”。有人猜測,他依然在懷念那位被自己的頂頭上司蔣中正搶走的宋家三小姐。但能肯定的是,婚後的宋美齡雖然與劉紀文同在一座城市裡,但兩人再未有過接觸,就連在一些重要的典禮上,她都避見這位市長。

1956年,劉紀文病逝美國。而身在臺北的宋美齡,專門發函弔唁。這在宋美齡106歲的一生中,也極為罕見,令人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