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崗超過35歲的簡歷不用看了!"

01

最近公司空出一個財務崗位,急需找人填補。"要找到性價比高的人。"老闆撂下這句話。

現在財務人才供給端並不缺,缺的是對業務很瞭解的財務,對公司業務是熟悉的,對行業是瞭解的,又對財務有追求、願意去深究的,這樣的人很少。

年齡,不是大問題,但一定會是一個問題。一個HR朋友跟我說,她推薦一個各方面都非常合適的候選人給企業,企業看了之後拒絕了,只有一個原因,年紀太大了…

候選人82年,男士,本科,剛剛36歲。這個職位也屬於中層管理者了,然後她思考了半天,36歲就年紀大了嗎?想想我們公司,財務部有30個人,30歲以上的只有3個,其他人都很小,工作沒幾年。

35歲真的是一個瓶頸。除非是之前沉澱得超級好,有各種大公司背景,走過的路多,知道哪裡是坑,告訴公司怎麼避免栽坑,拿經驗活下去。

02

老闆告訴我,超過35歲的簡歷不用看了。很多公司,甚至對85前的人都瞧不起了,說85前還沒有拿到總監的話,就覺得這個人沒什麼可看的。

原來,年齡已經成了職場的一大阻礙了,35歲以後能幹嘛(如果你35歲還沒有混到中高層管理崗位的話),成為很多人的焦慮。

知乎上有個女生髮帖問:

自己35歲了,在某大型銀行做了10年軟件測試,金融專業的她後悔入了軟件行業,發現自己再努力都愛不上計算機,前年下決心辭職出國唸了金融碩士。今年畢業回國找工作,發現投簡歷根本沒有人搭理,國內銀行基本只招應屆畢業生,35歲以上幾乎只招行長。她破罐破摔,打算先從實習做起。但是,有工作經驗的不符合實習生條件,不要。業內人士跟她透了個底,你這個年齡根本沒有人要……

35歲,突然感覺身邊的世界不太友善了。信息好像爆炸了,滿社會都是什麼移動互聯啊投資啊之類的。都說35歲現象,看來還真的是!

一個人到了35歲左右還是在轉行和徘徊狀態,真的很可怕,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哪裡?放棄原來的又不甘心,轉行又沒有突出的優勢。

35歲不是世界末日,不是死期,35歲僅僅是個數字而已,怎麼就被瞧不起了?怎麼就被拋棄了?

03

不能因為35歲,就開始隨波逐流,開始人云亦云,開始唉聲嘆氣,開始自甘墮落。

何況我今年才30歲,我不想一直在公司這樣每天打工累死累活。我希望有個小事業,不用大富大貴,但我現在擔心的是:萬一有天我幹不動了,出路在哪裡?

知乎上那個35歲的女生說:

"我是個做事情非常努力的人,在軟件行業哪怕專業欠缺也刻苦努力,也做到經理且拿優秀員工。出來也願意從低(實習)做起。真的不想就這麼在家閒著,真的沒人要麼?"

現代的僱傭關係,企業和員工都更關注短期利益,沒人願意投資於長期關係。年輕還可以經常跳槽,如果年齡過了35,還有多少跳槽的資本呢。

04

其實,高端人才永遠是稀缺的,包括財務崗位,低端的被代替也是正常的。

一個年齡過了35歲、價格又高但學習能力、創新性又不足的人,面對"35歲的簡歷不用看了、華為裁34歲以上員工"這些事時,心情還是很複雜的。

30歲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年齡,如果你30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積累,那麼,30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可能會十分困難,這是硬傷。所以,要想順利渡過30歲這道坎,你就需要在30歲之前對自己負責,未雨綢繆。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準一個可以為之奮鬥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標。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讓你的職業成長圍繞著一個點去積累經驗,這種積累也是你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方向明確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

我曾經訪談過一個客戶,7年換了6家公司,照理說,大家會認為這個人的職業發展很糟糕。其實不是。這個人目前的稅後月薪是2萬元,屬於還不錯的水平。大家也許會納悶:為什麼頻繁跳槽的人,會有這樣的職業發展水平?

觀察他的成長經歷,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沒有偏離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錯,他的每一步行動,都是在接近這個方向,都是在為以後的職業發展積累更多的籌碼。你積累的厚度,將最終決定你未來的發展高度。

現在房價、物價這麼高,很多人的生存壓力也驟然增加,導致大家迫於生存壓力而變得浮躁和隨波逐流。一份工作,有人堅持了幾個月,覺得看不到希望,工資無法提升,就選擇跳槽。但實際上,跳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人在職場,做多少事,拿多少錢。如果你無法為公司貢獻更大的價值,卻還想著得到更多的回報,你當公司傻嗎?你為公司貢獻多少價值,取決於你的能力。而能力的積累,則源於在一個方向上的長期堅持。既便是那些看起來令人很羨慕的成功者,也少不了日積月累的修煉與成長。

05

要想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實現大的發展,你應該從30歲開始,好好利用5年時間,準備好以下3件至關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完成你的專業化品牌構建

30歲以後,再去頻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專業知識成長,永遠只是停留在一個相對低的層次上,而這又會影響你職位的晉升與薪水的增長。我該幹什麼,適合做什麼,此時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並利用剩餘5年的時間去積累。否則,"35歲現象"一定會在你身上上演。

你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其一,知識結構問題,要脫離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把你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這個時候,在職學習、進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學會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

其二,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為什麼有些人出去講一次課就要好幾萬?為什麼有些人能夠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一個行業的發展?原因就是他們的影響力太大了。

第二件事: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除了那些專業技術人員,如果你想在職場上獲得更多空間,職位晉升必不可少。走上了管理者崗位,是你職業成長的關鍵一步。但這個位子並不是人人都能坐穩的。基礎員工離職頻繁,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在於公司,而是在於上司。

所以作為中層管理者,你必須意識到:你的管理,將有可能改變你下屬的終身命運,很可能是你錯誤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你的下屬,迫使他們離開公司。

第三件事:找一家成長中公司,伴其成長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找一傢俱有成長潛力的公司,隨著公司一起成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親眼目睹一家公司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曆程,對公司的運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是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價值也會有更大的發揮餘地,會更容易展現出來。很多人找工作時都傾向於大公司,這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成長,尋找規模不太大的成長中的公司,其實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較為迫切,你的職位晉升也會更快。

三是你的忠誠度會為你的發展帶來更多回報。企業用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忠誠。沒有哪一個企業喜歡朝秦暮楚的員工。尤其是現在跳槽率、流失率這麼高,忠誠就成為了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職業精神。

不論你現在已經"奔三",還是正在"奔三",請始終告誡自己:不要虛度了大好年華,抓住所有能夠抓住的時間,為自己芸芸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