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國際車展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車展對你來說,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如果你是消費者:廠商優惠,買車便宜。

如果你是策展方:賺廠商的錢。

如果你是參展商:賣車。

不管是消費者、策展方還是參展商,最看重的應該是“利益”二字。省錢、賺錢、賣車是他們各自最基本的需求。當然,其中不乏有真愛粉去關注汽車文化。

可是,現在的車展存在,還能滿足以上人們的需求麼?那些一週一小辦,一月一大辦,而實際上是大型購車現場的所謂的車展,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但是那些聲勢浩大,舉世矚目的國際車展,也慢慢失去了關注度,我們是否會因此惋惜呢?

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國際車展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巴黎車展一臉茫然:是我的問題麼?當然不是。

近幾年,各大國際車展都出現了大面積的缺席現象:

去年的東京車展,通用、菲亞特克萊斯勒、福特三大美系車品牌全部缺席。

除了BBA,馬自達、MINI、沃爾沃、保時捷、三菱、捷豹和路虎也陸續退出了北美國際車展。

去年法蘭克福車展,菲亞特、雪鐵龍、沃爾沃、DS、英菲尼迪、阿爾法羅密歐、Jeep、日產和三菱統統退出。(注:法蘭克福車展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有世界汽車工業“奧運會”之稱。)

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國際車展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巴黎車展的組織負責人Jean-Claude Girot透露:“當一個品牌決定不預訂展位時,通常是為了降低成本。”參加車展有多費錢呢?前保時捷營銷總監Dudenhoeffer表示,大眾汽車集團在巴黎展會上可能花費高達5000萬歐元,這是他們退出參展的主要原因。

據悉,在類似巴黎車展這樣的國際大型展會上設立一個展位,至少需要花費100萬美元,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1000萬美元。

如果花了這麼多錢,可以達到相應的宣傳效果也就罷了,重點是,花了鉅額的參展費,車依然賣不好。曾有汽車行業高管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錢花在一個我們根本賣不出車的展會上。”

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國際車展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許多傳統車展的訪客數量急速下降,這迫使汽車製造商們開始重新思考他們該如何更合理地花掉自己的公關宣傳費用。

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國際車展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數字化景觀正在改變著車展。如今網絡傳播方式愈加多元、高效。在互聯網如此便捷的情況下,消費者要想知道一款車的各種數據,並不需要親自前往車展參觀體驗。車企可以跳過車展的固定流程,通過高速互聯網與手機,以視頻直播的方式,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

雖說傳統車展遇冷,但是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車廠把注意力和財力轉移到了科技展以及電子展。甚至在今年的拉斯維加斯CES上有媒體戲稱,這簡直就是車展了!

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國際車展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汽車日益趨向智能化、新能源化,各大車企正在努力擺脫“主機廠”的帽子,轉而向“出行解決商”的定位進發。隨著互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的出現,電子科技展變成車展的景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大家都知道,車展上買車,並不會讓你佔到多大便宜。有很多車展,看似成交量大,那可能是它的庫存量大造成的。所以,知道真相的消費者與其花費時間體力逛車展,還不如上網查查資料好好分析一下來得準確。

國際車展的汽車文化氛圍相對濃厚,但在得不到利益保障的前提下,也就無法靠車展讓人真切體會到汽車文化。

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國際車展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法蘭克福車展、巴黎車展、北美車展、日內瓦車展和東京車展是世界五大車展,最早的從1897年舉辦,至今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伴隨著科技、工業的發展,它們將何去何從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