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推荐|这个长沙最温柔的男人,他心里有个宇宙

馆长推荐|这个长沙最温柔的男人,他心里有个宇宙

《心的深处有个宇宙》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7-7-1

定价:68.00元

馆长推荐|这个长沙最温柔的男人,他心里有个宇宙

吴昕孺

本名吴新宇,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诗歌、散文、小说、评论跨文体写作。

2004年应邀赴台北参加第23届世界诗人大会。作品获安徽文学奖、新散文奖、《海外文摘》文学奖等奖项,并被译为英语、日语、韩语、世界语。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化随笔、中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二十余部。

现为《读者》《散文选刊》签约作家,湖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理论委员会主任,湖南省书评委员会理事,湖南教育报刊社编审。

吴昕孺:《心的深处有个宇宙——在现代诗中醒来》后记

2017年2月,中国新诗迎来百岁华诞。对于一个人来说,活到一百岁可谓功德圆满,但对于一种文体,一百年时间依然是豆蔻年华。我们既可以欣赏她已然长成的美,更会对她的未来满怀期待。

只不过,对中国新诗这一百年已然长成的“模样”,却持议甚歧。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在多年前一次采访中,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流的无疑是诗歌”,让中国诗人们欢呼雀跃了一把。年轻一代作家韩寒则恰恰相反,他直言:“现代诗,完全是胡诌,而写现代诗的诗人,大都是吃饱了撑的。”“现代诗人唯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回车”……

我觉得,评判如此大相径庭,正好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实状况。诗人们很努力,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也赢得了国内外诗坛和一些专家的高度认同。然而,新诗的读者数量和读者对新诗的看法始终让人汗颜。韩寒的批评出口够狠,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中国新诗,偏偏还颇具代表性。这说明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中国读者总是在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地拒绝现代诗歌,拒绝诗歌的现代性。

这里面有传统的问题。比如,我们有光辉灿烂的古典诗歌,那些精短整齐、朗朗上口、不是太难懂又很美的诗句,远比新诗更容易令人陶醉,大家看看“中国诗词大会”的盛况就知道了。古典诗歌在为中国新诗提供深厚底蕴与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对新诗传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阻隔力。

这里面还有读者的问题。在古典诗歌中浸淫日久的中国读者,一时难以接受现代诗歌,认为新诗句式“混乱”、内容“晦涩”,又不押韵,读起来拗口。于是,他们本能地排斥新诗,看不到中国诗歌的进步,只愿意去读那些“能懂”“好懂”的诗歌,比如昂扬而空洞的政治抒情诗、押韵而浅白的山水旅游诗、缠绵而滥俗的爱情诗、直奔主题的格言诗等等,其他的看一两句不懂,就扔掉了。

这里面更有诗人的问题。诗人多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一肚皮不合时宜,他们常常轻视读者,不耐烦与读者进行交流。而且,他们在写作与生活上怪癖成堆,一般人望而生畏,只能敬而远之。更不可忽视的是,诗歌因篇幅短小显得门槛较低,读者稀稀拉拉,写诗的人却汹汹滔滔,以致作者队伍鱼龙混杂,优作佳构与假冒伪劣产品泥沙俱下,看得读者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分不清好坏。

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去纠结谁对谁错没有任何意义。新诗不可能撇开古典诗歌的传统,而只能从中汲取营养;读者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变成现代诗的知音,看不懂的他们依然会排斥;诗人也不可能为迎合读者而去写诗,他们只会将孤独进行到底……但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的热爱者和有三十年新诗写作经历的作者,我个人觉得,沟通是完全必要的。

试想想,除了《诗经》《楚辞》因远古时期的语言障碍较大,古诗大多不算难懂,但从古至今有多少赏析文本啊!赏析虽然只是一家之言,却往往是呈现诗歌幽微精妙之处的重要途径,也是诗人与读者之间“天堑变通途”的最好桥梁。清朝学人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不就是最佳例证吗?可在这方面,现代诗歌所做的工作实在是太少了。我希望这本《心的深处有个宇宙——在现代诗中醒来》能为这样一项浩繁、长远的工程,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有多大理想和雄心的人,编著这本书也完全出于偶然的因素。那是2014年6月下旬,我接到湖南省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节目主持人辜恋的电话。她正在筹备一个“为您读诗”栏目,希望我能担任西方现代诗歌的赏析嘉宾。此前,我在读书种子袁复生召集的聚会上,见过小辜一面,第一印象是漂亮。没料到,她在席间和我谈诗,谈艺术,让我窥探到她内心的清雅。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2014年7月28日晚上10点,湖南电台新闻频道的“为您读诗”节目开播。据小辜说,这个节目赢得了从台里领导到听众的一致叫好。遗憾的是,节目播出刚一个月,小辜就被他们电台调去做选秀活动的主持人,中间换了两名新手来录制“为您读诗”,都不如小辜内行和敬业,加上我对自己嗓音和普通话一贯的不自信,便主动中止了与电台的合作。

合作中止,工作却没有停止。我沉醉于花园或迷宫般的西方现代经典诗歌中,欲罢不能。每赏析一首诗,每读一个诗人的作品,每了解一位诗人的生平和思想,我都感觉到了自己能量的增长、心智的进步以及境界的升华。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不揣浅陋,不惮烦难,要争取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更多爱好诗歌的朋友分享。

在湘江世纪城某咖啡店,我和才情似水的会芬有一次长达五小时的关于诗歌的交流。诗歌就像一位美好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过万物的门廊和幽径,涉过词语的溪流与河海,发现世界和人生的本来面目。那天,我们都被对方的工作深深地感动,被诗歌的魅力深深地感染,我们忽然看到这项工作的意义,那就是让人们通过现代诗歌,重新认识自己所面临的世界和所经历的人生,尤其是认识在波谲云诡、复杂多变、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后面,虽然越来越微弱,却永恒存在的,那大自然的脉息,以及虽然越来越模糊,却永远面对众生的,上帝的慈颜。

西方现代诗和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两大源头。一直以来,西方现代诗更是中国新诗的圭臬与目标,汉译诗早已成为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由于西方现代诗歌的激发与牵引,中国新诗才得以取古典之神,铸白话为器,延续着中国诗歌不断变革、与古为新、与时俱进的伟大传统。鲁迅说“别求新声于异邦”,此之谓也。朱自清更明白地指出,新诗的语言并不是民间语言,而是欧化的现代语言。从这点来说,“世界的就是中国的”为“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奠基。那这本小书也可以说是一名普通的中国诗人,向西方现代诗歌大师和经典作品的致敬。

本书的每一篇赏析皆以随笔的形式出之,没有学院气息,不是高头讲章,循乎诗意,发乎性情。但由于它只是我一个人的阅读体会和学习心得,囿于视野与能力,不当、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正。

湖南电台“为您读诗”节目开播期间,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她每次听到预告,都会先从网上将要赏析的诗歌打印下来,晚上再一边读诗,一边跟着听广播里面的赏析,很过瘾。她说,每周的这个时候,都仿佛是一个远方的朋友,在轻轻地呼唤自己。这回好了,捧着这本书,可以随时读、反复读,一定会更加过瘾,一定会有更多美的感召和爱的呼唤吧。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诗友”——热爱诗歌的朋友,一起享受现代诗歌的清风明月,在诗歌的陪伴和引领下,走向心灵的深处,走向宇宙的远方。让我们在现代诗中,醒来!

最后,我想将这本书送给我的儿子亦葳同学。他喜欢诗歌,读起古诗来摇头晃脑,神气十足。我祝愿他和像他一样的孩子们,因了诗歌的浸润,成为一个永远充实和快乐的人。

吴昕孺

2017年3月于望城吴家冲

馆长推荐|这个长沙最温柔的男人,他心里有个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