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文|袁复生

现在坐飞机真不错,可以全程开手机看电影,周末去了一趟昆明,终于在回上海的路上把《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有段时间一个女孩特别喜欢这部小说,还特意寄了本书给我。不通音讯已经多年,看电影的时候遇到了一句台词,《分裂的爱》,腰以上的爱是灵魂之爱,腰以下的爱是肉体之爱。后来我想了想,为啥最后没有故事发生,主要是因为——我没有腰!

回到家里,用电视果再看了一下,一些零星的想法: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1、 视觉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这个片子太古典了,不过古典安静的氛围中,藏着战争、瘟疫与男女私情激荡。尤其是,河流之中航行的镜头,看起来真不错,平静的风景后面的动力桨掀起的浪花,十分有冲突效果。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2、 钱与社会地位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在一个时代急剧发展的南美洲,物流是社会核心的财富制造者,比如航运公司,比如骡马公司。如果单纯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女主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特别会计算的人,他的眼界还是有很大的问题。他眼中只有一个年轻的无所事事的电报员,没有看到这个电报员家族的背景,男主人的叔叔,是当地最大的金主之一。最终的故事设定也是,电报员先是做董事会的秘书,文书,然后继承了整个航运公司。而女主的第一任丈夫,一个医生,在霍乱时代能够更多健康的保证,但实际上在财富上并不占优势。这里面选择的主要原因,在女主的父亲看来,一个骡马公司的创业者看来,社会地位,肯定比钱还重要一些。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3、 身体与爱情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对此剧的影评标题《梁山伯睡了622个女人依然是梁山伯,可惜那个女人一直就不是祝英台》,这个有点扎心。有四个阶段可以探讨一下: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第一阶段:纸上梁山伯祝英台时期,少年维特之烦恼期。男主在庭院之中,偶遇少女时代的女主,背景音是在学认字的小孩子的声音:“Mistake Mistook Mistaken。”

在错误的邂逅中,爱情通过文字、信件,开始被点燃。然后迅速被压制,被粗暴的父亲转移。这里面,接近柏拉图,男女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爱情的想象。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第二阶段,萝莉抛弃少年喜欢大叔期。女主回到了城市,男主特意去菜市场遇见,结果看了一眼,女主不喜欢了。世界崩塌了。这个阶段的女主的情爱观,实际上被她的远房表姐妹影响了,那位风骚的少女,喜欢上了一个比她年长20岁的有妇之夫,这种择偶观,这种年龄带来的刺激,深刻地影响到了女主。导致了女主拒绝了年轻的电报员。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第三阶段,中产阶级夫妻相互抱怨相互嫌弃期。同时,也是男主肉欲放纵期。这个阶段特别是一体两面的意味。成功家庭的困扰,往往是看上去一致的,相互依赖,彼此生活方式的融合度很高。但缺乏激情。爱情的浓度显得不够。女主的丈夫,医生出轨了一个黑人女患者,一个神学博士,一个爱心学校的老师,看起来十分清纯,但为了婚姻,女主逼迫他们分手。在分手之际,女主远远地旁观,留下了复杂的泪水,这泪水,应该有自己的郁闷,也有对丈夫背叛的愤怒,有对丈夫伤心欲绝的同情,关键还是对自己与丈夫没有爱情这个判断的无比痛心!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即便如此,她也无法去冒险,生活方式的惯性一次一次地把他们拉回到稳定的中产生活,庸俗的日常轨迹之中。这一面的反面,是另一个孤独的男主人,开始从文书到董事长,开始了集邮的名单,最终猎艳纪录是622名颜值、性格、身份迥异的女性,这里面当然有很多故事,比如其中一个养鸽子的少妇与他偷情,就被愤怒的丈夫歌喉杀害!但这些故事,最终成了普通的数字,为啥?因为50多年来,平均每年12个左右的情人,是男女单相思女主的解药?性爱,确实能延缓人类的某些痛苦,但纵欲,是否能够加深对爱情的确认呢?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第四阶段,才是终局。暮年旅行、黄昏恋与结合。当然原著的细节更多,比如男主阿里萨重新得到晚年的女主费尔米纳,两位老人甜蜜爱情的表现,居然是为对方灌肠、洗假牙、拨火罐。(参见作家任晓雯书评《打字机情书与暮年的白玫瑰——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4、 爱情与宗教感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马尔克斯的爱情观念,在这一本小说中,展示得足够丰富,表面上我们看是集邮男、苦情男、黄昏恋的故事。实际上,这里面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他是呈现了男女之情的不同可能性,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荷尔蒙与多巴胺指数,不同的身体的魅力……

表面上看,男主是被一个肉欲的黑洞所攫取被卷入其中,实际上是展示出来,所谓男女之情或者不完整的爱情,是丰富而不可捉摸的。但这些都是具体之爱,不是超越之爱,超越之爱发生在男主与女主的暮年,重新开始的一段航行,被权力在手的董事长男主把船头挂着霍乱的旗帜,从此这艘大船只能专属于拥有了超越之爱的男女主角。

马尔克斯作为文学核弹,对几代中国作家的冲击力可以说是无一出其右者,我想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有:西风东渐的环境设定,南美与巫风遍地的中国农村的共鸣,法国文化的刺激。人性的裂变,残酷叙事与身体叙事的相互咬合。最终形成了一种对家族(《百年孤独》)、历史(《迷宫中的将军》)、爱情与身体(《霍乱时期的爱情》)系统性重新打量与构建。

遗憾的是,中国作家学会了很多具体层面上的技法与表达,但对于形而上的思考,却很少有人能够与马尔克斯相提并论。

所以,还是小说比较好看,里面可以圈点的东西更多。可惜我搬家了,小说被封存了。就像我与那位姑娘之间碎片零落的故事。

纵欲能让爱情更纯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