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前世今生

腊八粥的前世今生腊八粥的前世今生。俗谚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天气在这些天变的寒冷起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到了。这些年冬天没有过去那么冷了,不过还是有寒流过来应景,怎么也是数九天了,不冷点也太不像北京的冬天了。

日子过到腊八,这一年的日子也就快过完了,华人世界最重视的节日春节也就要到了。小时候,进了腊月,孩子们就盼望着春节快点到来,天天数着日历算日子。老人用儿歌和孩子们打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中国人的新年大幕从腊八这一天徐徐拉开了。

腊八作为中国新年的序曲,民俗里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喝粥对身体健康有利,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陆游曾有专门写粥的诗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喝粥养生的理念在陆游这首近于白话的诗词中,被完整的表现出来。

陆游说的是白粥,也就是那种用白米煮成的粥,和腊八这天喝的粥不同。腊八粥是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传说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没有成道之前,六年修持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在腊月八日夜观天象,悟道成佛。后世的佛家弟子为了记住释迦牟尼成道钱的苦难,便在每年的腊月八日用各种杂粮豆果熬成粥敬奉佛祖,这种志佛仪式随着佛教传到了中国,开始时是各大寺院在腊月八日那天凌晨用五谷杂粮熬粥供佛,还会加上多种珍贵干果表示敬意,名为七宝五味粥。礼佛剩下的粥还会施舍给那天来的善男信女,于此慢慢流传扩散,有了今天流行于各地的腊八日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日要喝的腊八粥。粥是用多种原料混煮而成的,除了稻米之外,还有玉米、豆子、花生、高粱米、薏米仁等等杂粮。历史上这些杂粮、粗粮都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每顿饭能吃到这些食物就已经是百姓的幸福生活了。用这些杂粮混煮成粥,不仅是形式上的需要,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食物的稀少与短缺,不得已要节俭过日子,把一切可以利用的食物都利用上,然后在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流传下来。

腊八日在中国已经演化成喝粥的节日。无论南北东西,这一天都有熬粥、喝粥的习俗。要说讲究的话,还是当年老北京贵族人家的出品。唐鲁孙先生说,“北平的腊八粥的粥料,小米、玉米糁、高梁米、秫米、红豆、大麦仁、薏仁米都是不可少的谷类,拿粥果来说,乾百合、乾莲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红枣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先把红枣煮滚剥去皮核,枣子皮再用水煮,澄出汤来倒在锅里一块熬粥,柔红枣香既好吃又美观。乾果中的百合莲子是要跟粥料一齐下锅的,至於其他粥果红枣、栗子、松子,可以另外放著,杏仁、核桃、榛瓤,怕风吹乾,可用糖水养著,等粥上桌,多种粥果可以随意自己来放。--------为了诚敬美观,粥面一绷皮子,有些闺中巧手用山里红,荔枝乾,龙眼肉、配上松子,瓜仁做出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龙舟鹤首,鳞翼宛然,真是铺缀风流,令人叹为观止。”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寒冷的冬季喝碗热乎乎的杂粮粥倒是不错的。杂粮粥在过去是因为贫穷,没有那么多粳米熬粥,只能用各种可以入口的粮食来凑;现在是因为吃的太过精细,需要粗纤维的东西刮刮肠子。不同时期对杂粮态度的不同,很能说明时代的变化。在吃的方面,我们确实进步了许多,精致了许多、提高了许多,但是在文化上、在精神上,我们实在是退步了许多,萎缩了许多。

中国的节日大多能和吃喝拉上关系,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等等,这些和吃喝有关的节日内容,源自于历史上中国人因为食物短缺对饥饿、贫穷的惶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以食物为取向建立起来的。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对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做过这样的描述:“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