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前言:

泥瓦匠。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從事砌磚﹑蓋瓦等工作的建築工人。泥瓦匠的工作是一種歷史相當悠久的工作,但是,實際上還是一種技術性工作,只不過是經過簡單的訓練後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這個在以前的農村人數最為龐大,目前所剩的匠人之中,也屬最多,但是50歲以下的幾乎絕跡。

泥瓦匠—秦世林

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樺墅村民,52歲 匠齡:34年

秦世林,我的姑父。找他的時候,還在幹活,年過五旬每天都還在工地上忙碌,砌牆堆磚也很辛苦。姑父說,目前泥瓦工隊伍老化嚴重,以50歲以上的中年人為主,甚至還有部分60往上的師傅,還能爬得動房頂、修得了牆瓦的師傅越來越少。

他們都是些生活類手藝人。這些手藝,維持著一個鄉場的日常生活秩序,也昭示著一種民間生活的質量。有些古老的手藝,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包含著許多民間智慧,是地域文化心理的舒緩打開,也是村風民俗的標本體現。

泥瓦匠同木匠、石匠等工匠一樣,也奉魯班為祖師。這從他們所用的木尺就能看出他們是哪一行的。石匠用的是二尺杆,木匠用的是三尺杆,泥水匠用的是五尺杆。據說他們跟魯班當學徒時,就形成了泥水匠是“頭”的風俗。確實是這樣。我見過工匠們無論是上工、收工,吃點心、吃飯,還是中間歇息等,其他工匠及供作的小工等,都得聽瓦匠當“頭”的。所以農村說的“工頭”一定是泥瓦匠。

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做“小工”的鄉村婦女

18歲的時候姑父就開始了在外做工幫村裡的瓦匠師傅打下手,正是那個時候認識了我的姑媽,幾年後鄰村的兩人在了一起。我爺爺常說,苦了這個女兒。因為當初姑父家裡子女多條件又不好,爺爺一直不願意,奈何我姑父的酒量相當之好。每次來到我們家,跟我父親和叔叔,三人一人一瓶白酒,最終把小舅子們撂倒,順便把老丈人熨貼的好,罷了罷了,終於是讓爺爺答應了這門親事。

後來姑父也一直從事砌牆搬磚的活計,奈何總是做不了大師傅,幾年後有了小表弟,姑父開始借了錢開拖拉機運貨,開了有十幾年,又開始回村養奶牛,後來時運不濟奶牛病死加上牛奶價格大跌,沒賺什麼錢。過了幾年辛苦的日子,姑媽也落得些病根。姑父,在40多歲的年紀,又重操舊業開始砌牆度日。

以前鄉下的泥瓦匠師傅同賣貨郎一樣走東家串西家,看哪家要建房或翻修房子和土方,一般來說,農村冬季的建築生意比較旺盛。舊時的鄉村泥瓦匠工作,頂多是十里八鄉臨時湊到一起的泥瓦匠外加幾個小工,便在幾聲鞭炮聲中開始了建築施工。

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攪合泥沙

“改革開放後,78年至82年是動盪階段,改革的信息吹動人心啊,分田。86年做手藝還吃香,木匠、泥水匠當時是3元/天。承包一間房從起好(蓋好的意思)、粉好(粉刷好的意思),到把地澆好、瓦蓋好,三層樓,800元。小工(夥計的意思)都是泥水師自己帶。承包了就不管飯。”

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周村全景

也許是趕上了好時候,但日薪一二百元,依然請不著工人。一邊是市場需求旺盛,一邊卻無人願意從事此行業,加上樺墅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姑父不再滿足於做點工,而是拉起了一個村民建築隊,在村裡到處攬工程,最開始做很多人不願意做的村裡的化糞池的工程,後來是馬路牙子,堤壩,農民房……近期居然把村裡的小巴士公交站臺修的漂漂亮亮,他的村民建築隊名聲大振,發展迅速,還承建了“樺墅雙行”周村的部分鄉建。建設家鄉,從來都是義不容辭,家庭條件也漸漸變好,當然這是後話。

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樺墅不遠處的商品房

工業的進駐開始覆蓋曾經的詩情畫意的村子,村子背山而望一排排鋼筋水泥的廠房也建了起來,觸手逐漸伸向這個百年村莊的腹地。我問姑父,以後村子被現代化取代,或者村子消亡了,沒房子造了怎麼辦?原來姑父正盤算著學習裝修,說以後小區裝修也還需要咱,這一天會不會來,暫且不知道。但是姑父的堅持還是讓人感動。去年在城裡上班的表弟,被姑父勸回,跟他學手藝,他想讓表弟接班。其實這門手藝為什麼在村裡斷層,因為真的很辛苦,對皮膚和肺都不好,家長多半不願意子女學這個不討好的活兒,他們以為“這都是沒文化的人乾的”。結果表弟,跟著施工隊幾個月,依然沒有堅持下來,這裡原因很多,暫且不表。

日薪300元的泥瓦工在求職市場上拼不過月新4000元的白領,這個怪現象不難理解, “勞心者”的活兒更受青睞自然正常。表弟常說,“哥,我其實很羨慕你,可以在異鄉堅持夢想。”表弟也心疼姑父,可是他說有些東西,想做卻沒辦法做,所以目前姑父依然堅持做他的“工頭”,再做幾年?他也不知道。他們一直想,啥時村裡可以拆遷,就停下來,好好休息了。

攪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鄉情”

▲樺墅周村水庫

他們這群人隱蔽在日常生活的皺褶裡,像空氣一樣,你幾乎感覺不到,但正因為有了這些生活的皺褶、肌理和表情,才使鄉村的日常秩序具有了柔韌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