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竟然是一種代謝失調病?

作為一種可以控制卻無法治癒的疾病,糖尿病會帶給人諸多的煩惱,從此,甜蜜是生活最大的“負擔”,控“糖”是持久的主旋律……

糖尿病竟然是一種代謝失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其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主要分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三種。其中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有 90% 都是Ⅱ型糖尿病,其餘 10% 為Ⅰ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因此我們在本文裡討論的糖尿病主要是指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竟然是一種代謝失調病?

Ⅱ型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生活方式不當和各種遺傳因素相結合引起的。到 2011 年為止,科學家們共發現了超過 36 個基因與患上Ⅱ型糖尿病有關,然而即使這些基因全部加在一起,也只佔誘發糖尿病整體遺傳因素的 10%;而不良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比如肥胖症和超重(BMI 高於 25)、體力活動不足、飲食習慣不健康、壓力大、食用過量的含糖飲料等都會使致病風險增加。

當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糖尿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世界醫療衛生難題。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2012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為 3.71 億,並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5.52 億。

糖尿病竟然是一種代謝失調病?

糖尿病竟然是一種代謝失調病?

糖尿病與胰島素

糖尿病雖然與胰島素的缺乏關係最大,但把糖尿病代謝異常產生的原因完全歸咎於胰島素缺乏是不夠全面的。在人類糖尿病患者當中,除少數Ⅰ型糖尿病人血漿胰島素減少外,大多數Ⅱ型糖尿病人血漿胰島素的含量正常或升高,這表明糖尿病代謝異常除因胰島素不足外,還有其他因素存在,比如胰高血糖素、生長素、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類激素的分泌過多等,這些激素對胰島素有拮抗作用。

代謝的紊亂

這些激素的不穩定直接導致了我們體內代謝的紊亂。糖尿病的代謝紊亂非常廣泛,主要是有:糖代謝紊亂、脂代謝紊亂、蛋白質紊亂、水電酸鹼平衡紊亂以及糖基化血紅蛋白異常升高。

患糖尿病時常見糖代謝紊亂、血糖升高,這是因為胰島素 /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肝的糖酵解、糖原合成及生脂作用等途徑不易啟動,使血糖的去路受阻,而肝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加強,血糖來源增加。由於血糖的去路受阻,而糖異生作用卻不斷進行,肝失去了緩衝血糖水平的能力,因此會造成高血糖現象。血糖過高時會經由腎臟排出,於是便引起糖尿,併產生滲透性利尿,這也是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

由於胰島素 / 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脂肪分解加速,會使大量脂肪酸和甘油進入肝臟,這也就導致了脂代謝紊亂。患糖尿病時,脂類代謝紊亂除能發生高脂血症外,還會造成酮血癥。這是因為胰島素 / 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脂肪酸合成明顯減少,而脂肪組織的脂解速度卻大大加速,血中脂肪酸升高,肝內脂肪酸氧化增強,酮體大量生成。當酮體生成量超過肝外組織氧化利用它的能力時,就發生酮體堆積,出現酮血癥和酮尿症,嚴重時可發展為酮症酸中毒。

我們知道,胰島素是一種以促進合成代謝為主的儲存激素。所以當胰島素不足時,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會下降,這也導致了很多患糖尿病的成人日漸消瘦、疲乏不堪,而兒童則生長遲緩。以上是糖尿病常見的代謝紊亂,在造成代謝紊亂的同時,糖尿病還會造成水電酸鹼平衡紊亂,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尿毒症伴酸中毒;還會引起糖基化血紅蛋白異常升高,這會導致糖尿病患者血管損傷,促進糖尿病患者發生如冠心病、視網膜病變、腎病及神經病變等一系列併發症。

我們常說糖尿病症狀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少。原因其實就是,高血糖引起人體高滲性利尿,因此“過分排尿”;而多尿導致的脫水又刺激機體產生口渴感,從而導致多飲;體內糖利用障礙,能量代謝紊亂所致的飢餓感使得病人多食;大量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及脫水使病人體重減輕。

糖尿病與腸道菌落也有關係?

說句題外話,糖尿病原來被認為是由於代謝異常導致,但2012 年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揭示了一個人體內腸道細菌的組成在Ⅱ型糖尿病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腸道菌群失調也可能是造成糖尿病的一個影響因素。國內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模型動物腸道中的一些特定菌的數量有所變化,兩種乳酸菌數量有明顯下降。丹麥也有研究報道稱,補充乳酸菌製劑能緩解模型動物的糖尿病症狀。這“一減一加”的事實說明,腸道內某些種類的乳酸菌可能參與了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菌群的變化不僅是糖尿病的後果,也可能是糖尿病的一條非常重要的誘因。由此可見,保持腸道健康有多麼重要!維持腸道的良好狀態在預防肥胖的同時,也預防了許多慢性病。

糖尿病竟然是一種代謝失調病?

《失衡:為什麼我們無法擺脫肥胖與慢性病》 中信出版社出版 【美】馬勝學著

為什麼立志減脂增肌的你,會越減越肥?

為什麼亞健康在現代社會總是如影隨形?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病嗎?

癌症未來到底可否痊癒?

營養學博士教你運用平衡營養學知識遠離亞健康、找回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