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第十九回:雲南電信人的故事|劉祿壽:親手繪製紅河縣通信的藍天

改革開放40年——講述·雲南電信人的故事

第十九回:親手繪製紅河縣通信的藍天

講述者:劉祿壽

人物簡介:劉祿壽,1936年11月出生於雲南省紅河縣迤薩鎮,1952年4月在縣政府建設科電話室任機線員,1953年5月紅河縣郵電局工作,1996年11月退休。

讲述一第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刘禄寿:亲手绘制红河县通信的蓝天

1951年底,省郵電管理局在昆明東郊小麻直村舉通信人員訓練班,我被紅河電信派去學習架空通信技術,當時一起去的有三個人。第二年4月畢業後回來,就被蒙自專局指導派去元江支援架土改張,一直到10月,上級發來通信器材,我們三個人就開始組建紅河電信,隸屬紅河縣人民政府編制,11月的時候成立了電話室。那時候的紅河縣雖然素有僑鄉之稱,但很窮是國家級的窮縣之一,建國前根本沒有什麼通信設施,沒有一棵電杆、一尺電線。回想去60年前我們組建電話局的時候,那是非常艱苦的,當時實行供給制,每月7元工資,一年發兩套單衣、兩年一套棉衣,全是灰布料子。我們創業是一無所有,全部白手起家,雖然在昆明培訓了四個多月,但連電杆都是在建水郊區才見過一次,一下子要我們三個人自己來料理組建紅河電信,加上我們三個人年紀都很小,最大的才20歲,那時我也才16歲,沒有見過什麼世面,器材省局又簡單的只配了幾樣,連一付蹬高板都要自己加工製作。當時我們三個人當中沒有制定負責人,就這樣靠團結合作硬是把紅河電信給組建起來了,省局發了30門桌式交換機一臺,一開始只有縣工委、縣公安局、縣糧食局、銀行、貿易公司五戶電話,縣長都只能通過總機講話,還不收取任何費用,全是免費。我們三個人又守總機、又架電話,實在人手不足的時候還把縣長也拉來幫我們值守過總機。一直到1953年3月,蒙自專區派工程隊從紅河架設了3.2公釐銅線一對到石屏縣牛街區,全長21公里,接上了牛街區鄉總機,才第一次實現紅河與內地長途電話連通。

讲述一第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刘禄寿:亲手绘制红河县通信的蓝天

任命通知

我記得1955年省局發來60門落地式磁式交換機,用火車運到建水,那時候還紅河縣還沒有通公路,我們組織了8個職工義務出發,去三天、來三天,用肩膀將設備抬進紅河縣安裝使用。1958年9月大躍進時期,建水至紅河縣的郵電從原來的三日班改為晝夜兼程,當天昆明火車18:00到建水,馬上封發19:00出發,趕夜路到紅河縣,把報刊信件分發出去。1961年,架空電纜配置進來,因為沒有公路,沒辦法運到紅河縣,就由昆明運往元江,再由小木船繞成8字型運到紅河縣的斐腳渡過口,局裡組織全部男女職工分三天從45度陡坡上往上抬,男職工出力,女職工送飯送水,群策群力硬把電纜抬回局進而,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也沒有什麼額外的報酬,全是義務。

我還記得當時紅河縣地處亞熱帶地區,全縣有525杆公里、近一萬多棵電杆,全部為木質,20多個線務員大量的工作就是換杆、打幫椿、壓土、除草,加上白螞蟻特別多,一顆新杆不到一年就壞了,就算採用優質木杆也使用不長。後來我們開始自制水泥電杆,一共造出500多棵2米杆、6米四方杆和7米六方杆,很大程度地解決了頻繁換杆的問題。

還有一件事,是在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努力辦好廣播為全國人民服務”的指示下,電信網絡每天早晚1小時要提供免費音頻廣播,就要把電路用開關來回轉換,最初用的是雙刀雙檔開關,這樣第一必須用人工去搬動轉換,廣播完,又得一把一把還原通話位置,很費人費時;第二廣播功率很大,當第一把合上時,數百瓦的音頻信號對我們弱電設備損壞很大,有些部件隨時會損壞,而且每天都要機線維護人員專門值守,人工操作,相當不方便,一時也不能離開,我革新用三接點上下運動電磁自動開關,而且按點裝在話務員榜邊,廣播信號一來按一下,一次性全接入廣播電路,廣播完畢又按一下鍵就還原通話位置,非常方便,這一革新深得領導和操人員的好評,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我還不理想,有時話務員不在或有事離開還是會誤事,還得再改,後來我選用借廣播音頻信號,通過整流自動啟動繼電器,自動拉動,並設有30秒的延時電路,只有廣播完畢,30秒以內無信號輸入繼電器失效,而自動彈回還原電話電路,使用非常自如,這一革新既免人工遙控操作,又保護了通信設備,深得領導和操作員的鑽嘗,受到表彰和獎勵。

紅河縣電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土到洋,歷紅了13任局長和近60年的時間,我都親自參與了整個改革和發展。

讲述一第十九回:云南电信人的故事|刘禄寿:亲手绘制红河县通信的蓝天

縣局話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