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但你吃对了吗?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但你吃对了吗?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但你吃对了吗?

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夏季吃姜有道理吗?今天南海君就来告诉你答案~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但你吃对了吗?

夏吃姜,是因为在夏天,气候炎热导致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一点儿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

今日介绍几种姜的用法,大家可按需炮制哦~

醋泡姜:健脾胃促消化

  • 将鲜姜切片,用米醋浸泡,加少量糖和盐,三天后便可食用。

天气炎热,很多人吃饭没有胃口或者消化不良,其实每天吃片醋泡姜可使上述症状得到缓解。

生姜具有独特的辛辣味,可以刺激味蕾,健脾开胃,而醋有开胃活血的作用,用醋泡姜能更好地发挥调理脾胃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寒和消化不良的人食用。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但你吃对了吗?

红糖姜汤:缓解风寒感冒

  • 取生姜10克、红糖15克,将生姜洗净、切丝,用开水泡5分钟,文火熬2~3分钟,加红糖调溶。

需要注意的是,红糖姜汤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胃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

生姜茶:防治空调病

  • 取生姜3~5片,用沸水沏开即可。此外,生姜熬粥也非常推荐,做法:取姜10克,大米50克,大米洗净后加水熬粥,快熟时加入姜,煮至米熟即可,趁热服食。

夏季太贪凉,在空调房时间太长,容易受寒,加上一直不出汗,会使人头痛、头闷、恶心,还会出现食欲低下、拉肚子等症状。

生姜茶一定要趁热喝,因为“空调病”是肺胃受寒导致的,一定要喝热姜茶才能驱散体内的寒气,帮助身体出汗,有效排毒。

姜水泡脚:缓解阳气不足

  • 生姜切片,大火煮开后,加水泡脚。注意温度一定要适宜,水温以40℃~45℃为宜;泡脚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因为泡脚时人体血液循环和心率会加快,时间太长会增加心脏负担。

阳气不足的人一般手脚冰凉,容易怕冷,经常腹泻,消化不良,常常精神不振,舌体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脾阳不足,易食欲不佳,畏寒怕冷,此时可吃生姜或用生姜泡脚。

夏季补阳,还应该保证良好的睡眠,少熬夜;适当晒晒太阳,少吹凉风;保持心情愉悦,不要常发怒;控制性生活的频率。

生姜橘皮水:缓解呕吐症状

  • 生姜、橘子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有止痛止呕之效。

夏天人们常吃些冷饮和凉性的水果,造成寒凉侵胃,当出现呕吐等症状时,此方有一定效果。

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香精油,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止吐、降压等功效。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但你吃对了吗?

热敷姜片:缓解关节痛

  • 将生姜切成1厘米厚的姜片,放在浓盐水中煮熟,然后用热的生姜片外敷腰部和膝关节。

这个方式是对付阴天下雨、天气骤冷导致的腰、关节痛的有力武器。 肾主骨生髓,腰椎及骨关节疾病和肾精损耗、化生不足有关。使用生姜,咸味入肾,热助阳气,辛散气结,所以对这类寒瘀凝滞的疼痛有效。

除了把生姜煮熟,也可以用鲜姜捣烂取汁,干净棉花浸入姜汁中再晒干。然后将晒干的药棉摊上纱布,包敷关节疼痛处,有活血散寒、舒筋通络的作用。

老姜葱头:缓解肩周炎

  • 老姜、葱头捣烂,用文火炒热后加白酒再炒片刻。睡前趁热敷在疼痛处,以能忍受为度,用毛巾包紧。次日取下,一剂药可用3~4次。


肩周炎,又名漏肩风、五十肩等,与受风寒湿有关,属“痹证”范畴。 老姜也就是干姜,温经散寒;葱头辛温,能散寒解表,温通阳气。

白酒大辛大热,能够散寒活血通经。三者混合,加用文火,更助热性,发挥温阳散寒、活血通经、止痛消肿的功效。

外用此方的同时,应适当加强肩部的按摩和活动,可增强温阳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 ◆

- 吃姜五个讲究 -

1、生姜早晨中午吃最好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白天阳气旺盛的时候应该多活动,温补性质的药物吃下去就可以帮助阳气生发,可以摄人适当的阳性(温性)食物,例如生姜等。

晚上阴气逐渐旺盛时,阳气就要收敛起来,这时如果摄人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睡眠、影响身体合成代谢,对身体有害。

因此通常情况下,白天吃姜有益,晚上则不宜吃姜。

2、吃姜并非多多益善

天热,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热症。生姜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

3、阴虚火旺者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凡属阴虚火旺者,或患有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以及夏季好发的疖疮、痱子等病人,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4、暑热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宜用生姜

服用鲜姜汁可对付受寒引起的呕吐,其它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5、腐烂的生姜千万别吃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它能使肝细胞变性,并会诱发癌症。

所以,有人认为烂姜可以吃,“烂姜不烂味”,其实是错误的。

注意:本文推荐为基本方,使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指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