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臺者”潛臺詞是“一中一臺” 不如說是“脫蔡者”“融陸者”

“脫臺者”潛臺詞是“一中一臺” 不如說是“脫蔡者”“融陸者”

日前BBC中文網在報道中創造“脫臺者”一詞,指稱脫離臺灣到大陸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甚至取得大陸戶籍的臺灣人。旋踵,引發兩岸民眾熱議,一時間“紅帽子”又滿天飛、到處扣,“國族”認同、“國家”忠誠的質疑更甚囂塵上。

然而事出有因、其來有自,為什麼民進黨全面執政下,這批蔡英文口中所謂“天然獨”的年輕世代,反倒西進大陸學習、實習、就業、創業的意願前所未有的高漲,據民調顯示,有六成以上20-29歲年輕族群,躍躍欲試、趨之若鶩,儼如過江之鯽,“太陽花”已經變成大笑話。

一來,當然是因為大陸對臺工作從“三中一青”到“一代一線”,越來越到位也更接地氣,國臺辦聯合29部委出臺純給予、全覆蓋的“惠臺31項政策”,各省市政府聯袂加碼,廈門搶先推出“60條”,上海接力端上“55條”,既服膺區域屬性亦契合地方特色,令臺青難以抗拒;二來、民進黨執政兩年,全心全力拚政治,砍得是刀刀見骨,甚至一槍斃命,“不當黨產處置條例”針對在野黨清算抄家,以“轉型正義”之名行“去蔣化”、“去孔化”、“去中化”之實,年金改革、“一例一修”、臺大“拔管”,罔顧信賴保護、工作權益、校園自治,把軍公教、勞工、學生,全都得罪光了;可是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卻是欲振乏力,民生凋敝、百業蕭條,摩擦性失業、低薪、高房價一樣也沒解決,還經常跳電、限電。

這一拉一推,仍未徹頭徹尾泛政治化的臺灣青年,必然會在兩岸間進行理性經濟的比較選擇,盱衡未來發展的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自然而然“用腳投票”,為生命找尋出路,對此束手無策的民進黨當局,只能無限上綱“國家安全”為由,利用公權力整肅“親中”媒體,唆使綠媒打壓從事兩岸交流的青年團體,將他們鬥臭、鬥垮,令行禁止、陷人於罪,除了防堵、恐嚇,不見任何正能量的引導作為,“綠色恐怖”無所不在。

資本會往市場集中,人才會往資本市場集中,乃是經濟學的原理,早期臺商一咔皮箱走遍天下的拼搏精神,創造80年代的臺灣經濟奇蹟,如今大陸正由世界工廠轉型世界市場,全球最大體量的規模經濟,臺青想去走走看看、試試闖闖,亦是人之常情,外媒為賦新詞強說“脫”,乃是內涵分化意味的冷戰思維,挑撥離間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文化同源的歷史事實,根本是“一中一臺”、“兩國論”的潛臺詞,更容易被綠營操作成貶抑詞就“中華民國憲法”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陸與臺灣本是“一國兩區”的概念,只有戶籍的申請並非“國籍”的歸化,兩岸往來自由,何來脫離之說

。在大陸強調“六個任何”、高舉“四個自信”之際,反觀臺灣的亂政治、悶經濟,“脫臺者”不如說是“脫蔡者”,或是心繫臺灣、立足大陸、放眼天下,準備投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融陸者”。

原題:從“脫臺者”到“融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