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大夫”的穩準狠

“一眼大夫”的穩準狠

多年來,無數身患呼吸系統疑難病症的患兒,被父母送到這裡,尋求最後一絲希望。而趙順英也總是能瞬間抓住病症的關鍵,進而成為診斷的突破口。

“作為醫生,應儘可能地抓住每一個診斷的細節,為孩子們減輕痛苦。”趙順英說道。

“一眼大夫”

趙順英的問診始終保持著簡潔明快的節奏,或長或短的交流,一個個看似不經意的問題都直擊要害,沒有半句“多餘”。在瞭解完小患者的病史、主訴和簡單的查體後,趙順英大多都會有一個初步的判斷,然後根據病情安排檢查、入院。偶有問診的間隙,她輕輕摸摸寶寶的小臉蛋,依然沒有過多寒暄。

“一眼大夫”的穩準狠

朗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是世界級罕見病,且屬於呼吸科之外的血液腫瘤疾病,發病率在1/20萬左右。早期症狀多為持續發燒、皮疹、肝脾腫大等,容易與小兒呼吸道疾病、脾臟疾病等混淆,常因表現不典型而被誤診為溼疹或脂溢性皮炎。

有了初步的判斷,趙順英便立刻帶領大家仔細檢查孩子的全身皮膚:腋下、腰部、額頭……然而,一丁點明顯的皮疹症狀都沒有被尋覓到。

正當大家考慮排除“朗格罕”時,突然,趙順英扒開了孩子濃密的頭髮——“你們看這裡……”——幾顆隱藏在頭皮上的黃褐色皮疹顯露了出來。“應該沒問題了,馬上去做皮膚活檢!”

多年來,趙順英在跨學科病症的認知方面,有著深厚的積累。

1996年,她師從我國著名小兒呼吸內科專家江載芳教授。 趙順英說,遇到江教授是她的幸運,除了學術方面,診病的思維模式的學習與訓練更是讓她受益匪淺。這些,都是她能診斷疑難雜症的強大後盾。

從醫多年來,隨著遇到的疑難雜症越來越多,趙順英始終要求自己做一名“一眼大夫”,不讓任何一個診斷線索從眼前劃過。

“有些險必須冒!”

如今,趙順英已在兒科工作了34年。在面對一次次生死攸關時,她最常說的是:“一定要有勇氣去承擔和抉擇。”

在病房,筆者看到一位5個月齡的小患者,被當地診斷為重症肺炎,由於體溫不降、呼吸困難不見明顯好轉,家長冒險通過救護車帶無創呼吸機將孩子轉院至呼吸二科。

面對這個病情危重的寶寶,趙順英沒有猶豫——“必須收治!”入院後,孩子很快被確診已合併閉塞性細支氣管炎(BO)。

幸運的是,短短數十分鐘之後,這個孩子手術順利完成,當“孩子的眼神兒都恢復正常”之後,孩子的母親難掩激動,流著眼淚與趙順英緊緊地抱在了一起。目前,經過持續的用藥、霧化,孩子脫離了呼吸機已順利出院。

“一眼大夫”的穩準狠

趙順英表示,這種病主要發生在腺病毒、麻疹病毒以及支原體感染後的兒童患者中。所以,迅速地捕捉到從肺部感染轉型成BO的時機,是目前控制該病症的關鍵,且診斷越早預後就越好。

“作為醫生,一定要有決策的勇氣和承擔責任的膽量,一定要快速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趙順英說。

“您有眼部疾病嗎? ”

“ 嗯……好像有些結膜炎,但是不嚴重。”

此時,趙順英話題一轉:“孩子脾氣好不好?你們夫妻關係以及和父母的關係如何?”

“孩子脾氣好像……不太好。”站在一旁的家長猶豫了一下, “父親脾氣大,對孩子要求嚴厲,在家有時候會強迫孩子做一些事”。

待把孩子請出診室後,趙順英迅速向家長做出了“心理性咳嗽”的診斷。

“根據CT、肺功能、過敏原等檢查結果,孩子沒有器質性病變,而且她咳嗽的性質,也是典型的‘心理咳嗽’特徵,這或許與你們的親子溝通方式相關。另外,我觀察到,孩子的媽媽緊張時很容易頻繁眨眼睛,這不光是結膜炎的問題,可能與情緒有關,且或將這種敏感傳遞給孩子。所以你們應該有意識地改變親子交流模式,下一步建議去心理門診尋求幫助。”整個講述過程快速、流暢。

咳嗽是兒童常見症狀,但關於兒童心理咳嗽的報道卻相對較少。其實,這種病症在趙順英的門診上並不少見,一上午門診就有3例這樣的患兒。

“一眼大夫”的穩準狠

閒不住的“趙老師”

身為科室主任,趙順英總是風風火火地在各個病房穿梭。交流時,急脾氣的她更是“連珠炮”般地將每一項工作迅速安排協調,臨床、教學、科研、管理,她盡力做到平衡。當科室有誰想找她時,大家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主任剛才還在這裡,現在不知道又去哪裡忙了”。

對於這些,趙順英卻說:“不值一提!我們只是儘可能地把自己的經驗進行總結,通過醫生之間的交流進行推廣與普及,進而提高全國的診治水平,這也都是醫生份內的工作。”

而在面對每一位心情沮喪的家長時,不善言談的趙順英更像是個親切的鄰家大姐,輕拍肩膀、緊握雙手,簡單一句“彆著急,我們一起想辦法”成為醫患間最大的寬慰與支持。

在科室年輕大夫眼中,趙順英不僅是老師,更像是個溫和的長輩。不僅會幫每個年輕大夫進行專業方面的指導,與大家共享分析當前業界的研究熱點,尋找突破口。

“一眼大夫”的穩準狠

採訪過程中,趙順英異常低調,甚至對媒體有些“排斥”。面對筆者的跟訪,她總是輕描淡寫:“既然把家長把孩子的生命交給我,我們就要竭盡全力。這份生命相托,我們不能辜負,這些都是我們的本職工作。”

“醫生這份工作,其實就是要不斷地總結然後再突破。”也正是這份責任,讓趙順英從未停下腳步。如她所說,還有更多的疑難病症等待破解。孩子們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睛,就是她努力前行的動力。

轉自:大醫生兵器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