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時空蒙太奇:共剪西窗,卻話巴山

李商隱的時空濛太奇:共剪西窗,卻話巴山

我們早就進入了電燈時代。

但是,當一對戀人想製造浪漫情趣的時候,還是會選擇燭光。

在燭光下,可以做很多浪漫的事,也會讓本來不太浪漫的事變得浪漫。

唐朝的時候,人們就知道用燭光製造浪漫,比如李商隱。

李商隱在他的《夜雨寄北》中寫到:“何當共剪西窗燭”。這是李商隱設想的跟妻子在一起的浪漫之夜。

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知道三件事。

  • 一件,當時已經發明瞭剪子。否則何來“共剪”呢?

  • 另外,“共剪”這件事本身,就很浪漫。想象一下,兩個人,一個人拿著剪子,另一個人握著她的手,一起去剪蠟燭,這種片刻都不忍分開的纏綿,躍然紙上。

  • 那麼,為什麼要剪呢?當然是為了省錢。當蠟燭燃燒的時候,燭芯會越來越長,而燭芯越長,則越浪費蠟燭。所以,要剪。

李商隱要跟自己的妻子,一邊“共剪西窗燭”,一邊要談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巴山夜雨時”了。兩個人要聊一聊李商隱在巴山,也就是四川時候的事情。什麼時候談呢?當然是在未來見面的時候談。

這裡,我們看到了兩個時間,現在和將來。現在是在“巴山夜雨漲秋池”,將來則是“何當共剪西窗燭”。

這之前還有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則是過去了。妻子問,什麼時候回河南相聚呢?可惜啊,一時還定不下來,所以是“未有期”,而李商隱所在的巴山,適逢晚上,恰好下著雨,所以呢,就是“巴山夜雨漲秋池”。

到這裡,三個時間點,全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李商隱在短短兩句中,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幅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蒙太奇。

另外,我們在詩中看到兩個地點,一個是巴山,另一個則是共剪西窗的家。好,空間蒙太奇來了。

這時,李商隱的妻子王晏媄因重病纏身,已然離開了人世。

也就是說,共剪西窗燭,其實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是,為什麼李商隱仍然還要這麼寫呢?他想說的是,因為有愛,即使分隔陰陽兩個世界,也一樣能“共剪西窗燭”,只不過是在大腦裡,在精神上。這空間的跨越,又多了一重。

這首《夜雨寄北》,果然悽美無雙。兩個人生前,該有多好呢?

詩句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