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相比於群星閃耀、備受矚目的《犬之島》,五一檔前的另一部口碑尚佳的作品

《米花之味》,就顯得有些寂寞了。但小猩可以說,在一眾反映鄉村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上,《米花之味》絕對可以說是其中的一股清流,在沉重題材下卻感受到了絲絲甘甜,饒有餘香。

下面先來感受一番海報“清流”: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花叢中、田野下、溶洞裡,明亮的色調搭鄉村中美麗的景點,文藝清新之味撲面而來~

除此以外,電影的幕後製作班底也不容小覷:

導演鵬飛出身於京劇世家,旅法學習電影八年,與導演蔡明亮、洪尚秀均有有過合作,其處女作《地下香》在2014年一經推出,就入圍了“威尼斯日”競賽,並一舉囊括了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歐洲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影片”,和芝加哥電影節“新銳導演競賽單元”的最高獎項——“金雨果獎”,鵬飛也成為了獲得這兩大獎項的第一位華人導演。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導演鵬飛

《米花之味》是鵬飛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同樣享有高榮譽:獲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特別提及”,第1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中,被評選為最受歡迎影片。

其他幕後班底,如蔡明亮御用攝影廖本榕,與巖井俊二和北野武有過多次合作的配樂鈴木慶一,《花樣年華》的世界級錄音師杜篤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導演楊德昌的御用剪輯師陳博文,有金馬獎、金像獎加冕的造型指導王佳慧等,都是頂級陣容配置。

但是拋開這一切,單從影片本身來說,《米花之味》也有很多值得看的理由。

1

歸來的母親,留守的女兒

鵬飛的第一部電影《地下香》,把鏡頭聚焦在了大城市地下室的外來務工青年,這一次,《米花之味》則把鏡頭轉向了中緬邊境的雲南傣族村寨,返鄉單親媽媽和留守兒童的生活與衝突。

故事內容很簡單,單親媽媽葉喃(英澤 飾)辭工返鄉,一方面和女兒喃杭在一件件生活瑣事上鬥智鬥勇,一方面又對傳統村落裡新舊觀念、文化的衝突顯得侷促。整體情節敘述沒有過激的大起大落,沒有過分的煽情,更沒有過分的苦大仇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細水長流。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媽媽葉喃

如母女相處的第一場戲,導演就刻畫得相當生動而真實。

回家的第一天晚上,久未見女兒的葉喃試圖與喃杭來一場睡前談心,葉喃熱情而又充滿期待地帶起了一個個話題,但是女兒總把自己裹在被子裡,甚至連看都不情願看一下,生疏、排斥,溢於言表,最後還來一句“還是聽聲音的好”,讓人心酸不已。

小孩畢竟是小孩,喃杭還是掩蓋不住天性,半夜偷偷起來吃媽媽從城裡帶回來的零食,在背後看穿一切的葉喃自然是欣喜不已。

但是,葉喃第二天起床看到桌子上零食、垃圾散亂一片,氣不打一處來,責備自己的父親沒有好好管教喃杭。

這一連串的鏡頭,活靈活現地展示了留守兒童對父母親的疏離與排斥,但又絕非只有苦情的一面,他們與其他兒童一樣保有童真,貪吃貪玩、淘氣頑皮。而葉喃與喃杭一進一退的互動,又正是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的縮影。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女兒喃杭

孩子闖禍,母親補救。故事就在這樣一件件小事中鋪開,沒有營造大事件,沒有刻意製造戲劇張力,母女間的感情就在一次次觀察、試探、鬥爭、磨合中慢慢加深。

喃杭聽到別人說自己媽媽的壞話而偷錢報復,媽媽氣到打算離家出走,女兒卻在教學樓上,眼眶溼潤,遠遠目送母親的離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女兒對母親疏離中帶著不捨,內斂而羞澀的感情。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而母親對女兒的感情變化也體現得很巧妙。片頭,葉喃回家路上遇到一個賣雞蛋的小女孩,她看小女孩的眼神是愉悅和喜愛的,但當葉喃第二次遇見這個還在賣雞蛋的小女孩,在重新回城裡工作的途中時,葉喃卻忍不住一下子哭出來了,擔憂女兒的未來發展,自責沒有教育好女兒。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後,關於母女二人的隔閡如何消解,導演讓她們在與世隔絕的鐘乳洞裡翩翩起舞,無須過多的語言敘述,

安寧祥和的氛圍足以飽含深意,這樣的鋪排就如同畫龍點睛一般出彩。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2

還原最本真的生活

影片的另一條主線,是描繪傣族村寨的生活,現代與傳統、先進與守舊的碰撞、交融在幽默俏皮的畫面中體現,與此同時,也打破了落後農村生活的刻板印象,真實還原了當地風土人情與生活現狀。

如,男人們聚在小飯館裡喝酒聊天,討論藉著興建機場的契機,如何開發旅遊項目賺錢;寺廟裡有wifi,孩子們就聚在門口蹭wifi玩手機遊戲;村裡的新人穿著西式婚紗對唱山歌、拜佛祖;鐘乳洞景點中遺漏了易拉罐的垃圾…… 這些都是現代與傳統逐漸融合的體現,有好的、有壞的。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但同時,村裡仍保留著部分傳統的陋習,如孩子得了重病,不去求醫而是去請山神;喃杭偷東西,老人們認為這是中邪的表現;甚至天空有飛機飛過,村裡面的人都會帶著好奇的眼神仰望。

細緻、傳神地展現出中國現代鄉村生活的風貌。

在這裡,小猩就不得不讚嘆下劇組的匠人精神了。

影片拍攝之前,導演鵬飛去到了雲南滄源,和當地人同吃同住生活了一年,與他們一起過潑水節、閉門節、開門節,參加婚禮,搬新房。白天做家訪,晚上和孩子們一起在寺廟裡蹭wifi,買點吃的大家聊天,走家串巷積累著故事。可以說,影片的故事90%取材真實生活。

而女主角兼編劇之一的英澤,也在滄源生活了半年,學舞蹈學語言,融入女孩子們的群體,和她們一起幹活,慢慢也染出了一身本土味。除此以外,影片中其餘主要的小演員均由當地毫無表演經驗的孩子完成。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從故事到演員,都歷盡真實而質樸,僅此客觀地把本真的生活通過鏡頭描繪出來。

3

生活之味,米花之味

最後要說的,莫過於影片最大的特色——明亮輕快的色調。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寬廣明亮的影片畫面

留守兒童、封建迷信、生離死別…… 這些元素無一不是深沉的話題,但導演卻試圖打破窠臼,以略帶詼諧的手法講述一個有溫度的故事。

如影片中清楚提到“留守兒童”話題的兩個場景,第一個是慈善機構給學校裡的留守兒童送愛心,孩子們在解釋為什麼收到禮物時,並沒有表現出悲傷的情緒,反而是嗑著瓜子說“因為我們是留守兒童”,隨後大夥兒還帶勁地唱起了歌兒。

喃杭的好朋友患病將死,好友天真稚氣地抱怨道“以前我都生小病,他們都不管我,現在我生個大病,我看他們咋個辦。”身旁的喃杭為她變個魔術,擺弄著一張被子,但是鏡頭一轉,卻是好友的爸媽突然出現,而喃杭就趴在了一旁的床上捂頭。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喃杭與好友喃湘露在田野間嬉戲玩耍

沉重的氛圍下,卻處處顯露出小幽默,沒有過於嚴肅的批判與控訴,而是以恰到好處的力度表達情緒,讓人感到舒心、舒服之餘,也帶來一些思考。

真實的生活也是如此,罕有高潮迭起,更多的是細水長流,生活的滋味也並非一味的苦澀,而是酸甜苦辣糅合一起,最後出來的味道,就如同米花的味道一般,清脆、微甜。

《米花之味》:誰說中國電影沒有匠人精神了?!

影片中母女二人合力炸米花

如同導演鵬飛所說的,“米花是清脆,微微帶有一點甜的,每個人吃米花都是不同的味道,這種你吃完獨有的味道,就是米花之味,就像這部電影,它包含了很多東西,你所感受到的就是這部電影要傳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