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認識張國榮那年,剛好他去世了。

九幾年出生的榮迷估計都跟我一樣,懂事之前還看不懂張國榮,看懂張國榮的時候他已經走了快十年。

飯過不少明星,跟別人安利的時候,其他明星只需要一兩個標籤就能概括了,但如果談到張國榮,腦子裡能瞬間閃過他的一千件事,最終卻只能告訴別人 “他真的非常好”。

不是詞窮也不是敷衍,是人一旦覺得某個人好到無可挑剔便會語塞,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詞去概括。他在我心裡啊,讓所有修辭都黯然失色。

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他接受採訪的時候喜歡癱在椅子裡,談論起自己困境時的語氣就好像在談論別人,演唱會時親切的跟歌迷聊天,不論戲裡戲外眼神永遠靈氣逼人。

那個時代在香港,藝人的地位很低。他在訪談節目裡說“我張國榮站在舞臺上,就是舞臺的保證”“如果我不幹(這一行),沒有人可以趕絕我,如果我真的不幹了,那也是我自己光榮地走出來。”

他就坐在那裡,淡然地說著自己有多成功,不是對工作盡了200分力的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底氣。暴露自己的野心需要勇氣,很少有人做到如此坦蕩。

工作之餘他善良又孩子氣,說起話來手舞足蹈,談到搓麻將神采奕奕。

他說:“我不喜歡別人叫我Leslie或張國榮,我喜歡大家叫我哥哥,因為很有親人的感覺。”

即便他不是明星,僅僅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講,也足夠迷人,無時無刻不在散發魅力。

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每年一次的悼念成了一場全民運動。走心的緬懷從來都不缺真誠,真正讓我反感的,是那些以“張國榮”三個字來標榜自己的偽榮迷。

一部劇沒看過,一首歌沒聽過。看到大家都在轉發點蠟,就轉發說喜歡哥哥很久了,配上一兩個點蠟的表情。點開微博一看,但凡有人去世,認識的不認識的必點蠟。真心不真心不知道,點蠟黨的長博裡不能少了他的轉發。

哥哥的抑鬱症是生理性的,源於腦內化學物品不平衡,發病時不可控。病前的哥哥開朗得像個猴兒,死後卻留了個抑鬱的形象。怪不得別人,只能怪“偽榮迷”一提到哥哥就得配個哭的表情。

有些偽榮迷對“得病”這事兒有快感,彷彿只要聲稱自己患了抑鬱症,就是最理解哥哥的人。哥哥縱身一躍讓03年的人覺醒,意識到抑鬱症是一種病,而偽榮迷卻把抑鬱症當做一種談資。

“抑鬱症榮迷”這個身份,就像是表達自己因為太優秀無人能懂。裝病拿逝者加持自己的人設,無異於拿別人的痛苦作秀。

活得簡單點兒不好嗎,沒人逼著你當文青就一定要得抑鬱和喜歡張國榮。

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如果不是張國榮和唐生的世紀牽手,LGBT(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這個群體在中國可能還要再晚10年才能被周知。

於是部分偽榮迷又高潮了,彷彿成了同性戀,就成了哥哥本人,文青本青。哥哥去世幾年後我上了初中,異軍突起了一批QQ空間同性戀,叛逆期的小年輕在空間留著殺馬特髮型親著嘴,個性簽名擺著゛8妳不懂我dà﹏,空間背景貼著哥哥的經典照片,幾年後懂事了又刪光了說自己不記得沒愛過。

成為LGBT沒什麼可酷的,成為同性戀更不代表著就成了張國榮。唱著“我就是我”的同時,捫心自問你是不是還套著裝逼的外殼?

張國榮就是他自己,他不是流量明星,不需要偽榮迷給他套上任何標籤。

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哥哥去世15年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反感四月一號,為什麼?

很難全部歸結為媒體炒作,隨著每年都在生產“後榮迷”的同時,這些人並沒有真正地瞭解哥哥。因為只要瞭解他的人,就會捨不得讓別人對他誤解一分。

有時不禁思考,現在的追星究竟還有什麼意義。喜歡的時候說著我喜歡的不只是他的臉,幾個月後另一檔選秀綜藝誕生,面對帥哥再一次喜新厭舊。這樣的喜歡錶面上填補了自己寂寞的內心,實則越追越迷惘,越追越空虛。

任何行為都渴望獲得一個結果,追星費心又傷財,除了見他一面獲得那一個小時的快樂,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追星是在追什麼。

張國榮不需要你這種粉絲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喜歡一個明星,就是想成為他那樣的人。”

我是一個活的非常擰巴的人,一邊想要自我,一邊又是討好型人格。哥哥帶給我最大的改變,就是學會接受自己,學會遵從自己的內心。

他說過:“我只是希望做好自己本分,使喜歡我的人繼續喜歡我,使最初不喜歡我的,讓你至少不要恨我,我已經感到滿足,因為我不是聖人,不能夠全世界都要和我共鳴。”

這個社會對於人的一切定義,都只是編造出來的政治正確,迎合大眾只能帶來表面的快樂,只有思想自由才能解放所有的煩惱。人終究是沒法和所有人和解的,跟別人的相處愉快有一半都是假象,只要我可以做到和自己和解就足夠了。

所以追星的追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每個人真正在追的,是在偶像身上看到的,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