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獨流教育

安崗不僅懷揣夢想,更是敢於嘗試,勇於實踐。在1936年的寒假期間,他先後採訪過戲劇家曹禺、實業家宋棐卿、造紙學家楊十三等多位名人,並將訪問記錄整理成文,陸續發表在《益世報》上。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獨流教育

(網絡配圖)

1936年4月,正值學校春假期間,安崗又將採訪的視角轉向天津郊縣。他和同學從市區出發,先後走訪了稍直口、疙瘩村、炒米店、董莊子、小甸、良王莊、靜海縣城、獨流等地。對於在獨流的見聞,他撰寫《獨流一日記》一文,刊發於1936年4月14日的《益世報》上。

安崗一行,到獨流之前,在靜海縣城暫住過兩日。所以,對獨流的第一印象,就難免和靜海縣城進行比較:“獨流鎮雖然是個鎮,按面積說,卻比靜海縣大,除了文化程度外,其他如商業的情形,街道上行人的擁擠,比諸靜海縣,也並差不了許多。”

安崗和同伴們都是學生,初來乍到,也就對當地的學校有特別的感情。一路上,他們幾乎都是住宿在學校。到獨流也不例外,“第一件事便是找學校,不久便找到了,這個學校是縣立高級小學,建築不錯,有十好幾間房子”。該校校長給他留下的印象頗深:“校長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年紀約六七十歲,頭髮已經斑白,戴著一頂緞帽,胸際彎曲著,身子十分削瘦,然而,卻很精明強幹。”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獨流教育

(網絡配圖)

安崗和同學們先被請入學校的教員休息室。此房間“樣式很像天津富家的客廳,牆上掛著一個民國十四五年的本校的統計,左邊放置著一張木床,前面擺著許多的萬年青,當中放著一條長桌”。“很不湊巧,不久就振鈴上班了。同時也覺得沒有什麼可談的,所以,就只有參觀,從客廳向左邊走,經過一個小門,來到了一個空院,四圍都是教室”。站在院子當中,陌生的面孔不免引來正在上課的學生們的注意:“學生見了我們,頭都騷動起來。最可笑的有一個教室,聽見我們腳步的音聲,便一齊地把三四個窗戶的擋板關上。”

隨後,安崗“走進一間教室,記得是高小一年級,約有三十多個小學生,年紀差不多都在十四五歲上下,正在上英文。先生見我們走進來,立刻命前面幾個很聰明的同學,按個地念起來,發音還相當的確準。參觀畢,印象總算很好”。可見,該校的教學還是具備一定水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