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當我們在看青春片時,到底在看什麼?情懷?手法?

《後來的我們》全國公映第一日,評分即兩極分化,給三星以上的人主打“情懷”,給兩星以下的人詬病它的“手法”。

“情懷”和“手法”是分開的麼?

當然不是。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非但不是,兩者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後來的我們》依然賣情懷,但摒棄了校園青春片氾濫的無病呻吟和與實際南轅北轍的墮胎,展現出更加腳踏實地的夢想與愛情

沒有北漂經歷的人也能體會那種拼了命卻仍抓不住夢想的煎熬

見清(井柏然 飾)苦熬在數碼賣場裡,每天對著乏味而瑣碎的工作,忍受著顧客的無理取鬧。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下班後設計遊戲,甚至嘗試擺攤,卻都沒有成功。

見清只能日復一日地忍受著這種生活,逼瘋他的不是這種生活,而是這種生活沒有盡頭......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沒有北漂經歷的人也有過小曉(周冬雨 飾)的迷茫

小曉換過許多工作,直到十年後她依然在工作中摸索,一如她的愛情沒有著落。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一開始她想要大房子和北京戶口,後來她想要家的感覺,最後,她才想要一個自己真正愛的人。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小曉的迷茫和晚熟在於她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青春片總是上演著錯過的戲碼,兩人遇見的時機不對,彼此的需求南轅北轍,又太晚明白自己想要的事物,終究只能相忘於江湖。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十年以後,男女主角遇見,是在一個房間裡哭哭笑笑悼念過去......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如果能停留在這一刻倒也不失為一部完整的青春片,可惜情懷賣過了頭,電影終究是崩了。

小曉突然舞動雙臂做起一個倆人都熟悉的動作,自此,這部電影就向著“矯情”無限下滑......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終於,矯情到極點,見清在車裡莫名其妙地哭了起來,小曉更是笨拙地解釋“I miss you”的真正含義。

“I miss you.”

“我也想你。”

“我是說,我錯過你了。”

這個解釋實在是畫蛇添足。

更畫蛇添足的是後面見清一連串的“如果”。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如果你那時沒有跟我分手呢”

“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如果當時我們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房子裡呢”

“如果我們沒有離家去北京”

......

這段臺詞像MV的唸白,而且井柏然問得毫無美感,更別提浪漫深情,那一轉身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質問呢。

劉若英甚至來了一段總結陳詞:如果沒有如果,我們也不會是我們。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太過注重情懷,拘泥於形式和氛圍,最終堆積起來的矯情會把整部電影壓垮

還有一個巨大的BUG,就是春運和回家過年。這和本片毫無關係,卻被硬生生加入電影裡,預告片甚至來了個數據統計......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見清和小曉回家過年的橋段能折射出那個年代,年輕人孤獨的追求不被親人所理解,他們掙扎在親情的羈絆中。

但,回家的橋段太多了,除了賣情懷還是賣情懷

“情懷”與“手法”從來就不是對立的,“情懷”需要好“手法”去表達,好“手法”會成全一段“情懷”

劉若英明顯把拍電影當唱歌了,情節瑣碎不說,如此矯情地賣弄情懷,只會使情懷變得淺薄

同樣賣情懷,當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就做得很好。

《後來的我們》:文藝如劉若英,賣情懷也賣得發膩

結尾柯景騰在沈佳宜婚禮上用力地親吻新郎,眾人皆驚,只有柯景騰沉浸在忘我的世界裡。

這一幕,沒有旁白,沒有解釋,但大家都明白這是柯景騰最後的深情告白——通過新郎親吻沈佳宜。

沉默是最長情的告白,這一幕無聲似有聲

若是大陸來拍,恐怕會用柯景騰的內心旁白把一切都說個底透。

國產青春片的問題不是賣情懷,而是如何恰到好處地賣情懷。可惜,這部《後來的我們》只是在一堆平庸的青春片中再添一部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