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 習近平送你一份《逆境修煉指南》,請查收!|學習天天見

點擊“藍色”關注

梨鄉青年

青年人 习近平送你一份《逆境修炼指南》,请查收!|学习天天见
青年人 习近平送你一份《逆境修炼指南》,请查收!|学习天天见

導讀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對生活的困境、人生的逆境,你是輕易被打敗,還是越挫越勇,把曾經的苦難化作成長的沃土?今天團團和大家分享總書記的青春時代的故事,共勉。

青年人 习近平送你一份《逆境修炼指南》,请查收!|学习天天见

1972年,插隊回京探親時的習近平

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零”開始,青年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面對逆境,他沒有消沉,反而形成了更為穩重頑強的性格,比同齡人更具有刻苦的學習精神和拼搏奮進的頑強意志。習近平是如何做到的?

習近平在艱苦知青歲月中的諸多細節,堪稱青年《逆境修煉指南》。

面對生活艱苦

1、樂觀

習近平曾在一次訪談中回憶起當時出發去延安插隊的情景。他說:“在去延安的專列上,我記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個專列上沒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當時車底下我的親屬都說,你怎麼還在笑啊?我說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這兒有命沒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這不是好事嗎?我哭什麼呢?他們聽後就破涕為笑了。”

2、融入

習近平回憶稱:我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當時那個跳蚤,我這個皮膚很過敏,一咬就是成片的紅包,最後紅包就變成水泡了,水泡就爛掉,哎呀,痛不欲生啊。但是三年以後過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馬皮”了,不怕咬了。

對於飲食,習近平回憶稱:五穀雜糧,那哪是五穀雜糧?是糠菜半斤糧,慢慢地我們就學會了,什麼都吃了,沒有吃的還不吃嘛?最後最愛吃老百姓送來的東西。這家送一個玉米糕,那家送來一個高粱米的糰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為我最好的美味佳餚,以至於到後來,我到現在還想念那個酸菜。

3、獨立

習近平回憶稱:(當時)什麼也不會做,什麼都要依靠別人,後來就慢慢什麼都學。我們都學著捻毛線,但是織襪子我還是織不好,羊毛襪子,但是縫衣服、縫被子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會自己料理,所以這個是受益無窮啊。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就是在那打下的基礎。

面對勞作辛苦

1、不“撒尖兒”

梁家河村民王憲平回憶道:近平幹活很賣力氣,肯吃苦。他雖然在勞動技巧上和我們農民有差距,但他一點兒都不惜力,甚至比我們幹活還拼命。比如打壩,當時沒有大型機械,挖掘機、打夯機全都沒有,都靠人力把一層層的土鋪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鬆軟的土砸得緊密起來,這是強度非常高的體力勞動。那時候基本談不上什麼勞動保護措施,近平也沒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繩子,再用全身力氣往下砸黃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幹活,水泡就磨破了,開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幹,從來不“撒尖兒”(延川方言,本意是“耍奸兒”,即偷奸耍滑,偷懶)。

2、千錘百煉

如何適應高強度勞動,習近平回憶稱:我剛去上了山就氣喘吁吁,後來給我們評的分是六分,當時六分是什麼呢?剛剛參加勞動的小女孩,十五六歲,我們當時也十五六歲,拿跟我們一樣的工分,我們覺得簡直是一種歧視,實際上是自己沒本事。但是這一年下來我就幹得沒黑沒白,風裡雨裡我們都在窯洞裡鍘草,牲口圈裡鍘草,然後一樣一樣地學。當然這些,一年過去了以後全掌握了,體力也上來了。後來就評成十分,十分還是裡邊最壯的勞動力。像我們到夏天擔麥子,那也就是最多二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氣就下來了。

3、不服輸

王憲平回憶道:坐在地邊休息的時候,我們幾個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就捉對兒摔跤,坐著休息的人就給我們鼓勁兒。有一次,我和近平摔跤,因為他比我小三歲,力氣上不如我,又沒有什麼摔跤經驗,一下就被我摔倒在地上。近平雖然輸了,但他這個人很倔強,就是不服我,還要和我比試。以後我們又較量過多次,他也沒能贏我,但他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一有機會就要跟我“切磋切磋”。那段時間雖然特別辛苦,但是我們這些年輕娃娃過得很快樂。

4、苦中作樂

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戴明回憶道:有一次,我們去到了依洛河村。這個村的知青有十幾個,一個隊全都是女生,都是學校合唱隊的;另一個隊都是男生,都不會唱歌。每天晚上,依洛河的女生就唱歌,唱得很好聽,住在對面的男生就不服,就和她們對唱。可是這些男生什麼歌都不會唱,就會唱《兩隻老虎》。那些女生平時遇到他們,就開玩笑損他們說:“你們這些土包子!不會唱歌,就會唱《兩隻老虎》。以後不要跟我們對歌了!”那天,我們六個全體出動,就去支援這些男知青了。近平平時不怎麼唱歌,但是那天也和我們一起唱,他嗓門也挺大。我們上來就唱了一首《山楂樹》,把對面的女生給震住了。就這樣,我們那天晚上連續唱了《燈光》《紅河谷》《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們甩開大粗嗓子“吼歌”,但是基本上也不跑調。就這樣,一直唱到對面的女生沒動靜了,也不知她們是驚呆了還是睡著了。

青年人 习近平送你一份《逆境修炼指南》,请查收!|学习天天见

1973年上山下鄉時期,習近平(左二)在陝西延川縣

面對環境困苦

1、堅持讀書

王憲平回憶道:每天下地幹活回來,近平吃完飯就看書,到了晚上,他就點一盞煤油燈看書。當時的煤油燈很簡陋,把用完的墨水瓶裡灌上煤油,瓶口插個鉛筒筒,再插上燈芯,點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書,湊著那點兒亮光看書,因為離得太近,煤油煙經常燻得他臉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覺。

2、求知若渴

習近平回憶稱: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並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

3、積極創新

有一天,已是梁家河村支書的習近平翻著《人民日報》,一條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實現了沼氣化。想想村裡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動了心思。幾天後,他請了假,自費跑去四川綿陽考察沼氣池建造。那時延安沒通火車,習近平坐了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後又坐火車輾轉到四川。回村後,習近平給鄉親們講沼氣的好處,然而鄉親們聽得雲山霧繞。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讓事實來說服村民。幾個月後,村民們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燒飯照明時,都誇這個後生“有知識、點子多”。梁家河的這口沼氣池成了陝西省有史以來的第一口沼氣池。到1975年,習近平領著村民建起了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村民燒飯、照明的問題。

4、樂於分享

王憲平回憶道:近平非常注重讓村裡人學習文化知識。近平在村黨支部開會的時候就說:“年輕人如果不識字,不學習,以後是沒有出路的。我辦一個掃盲班,把大家組織起來學習吧!”近平自己抄寫了一些卡片,上面寫著簡單的漢字,比如:一、二、三、四、五、六……先從認識這些基礎的漢字數字開始,再逐漸教一些比較常用的文字,比如:大、小、多、少;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男、女、老、少,等等。他先讓村民們瞭解這些經常用得到的文字,把這些學紮實了,再慢慢地教他們更多的文字。近平一般是利用勞動回來吃完晚飯的時間,再就是利用下雨不出工的時間,把大家召集過來開掃盲班,教大家識字。

除了識字以外,近平也經常跟大家談天說地,通過這種輕鬆愉快的形式,梁家河村的人從他那裡瞭解了很多大山以外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也增長了見識。所以,在當時,與周圍的其他村相比,梁家河的村民文化素質要高一些,識字的人也要多很多。

青年人 习近平送你一份《逆境修炼指南》,请查收!|学习天天见

在送習近平上大學時,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前排中為習近平)

面對心理壓力

1、不訴苦不抱怨

2、不放棄

王憲平回憶道:當年,習近平反反覆覆寫入黨申請書,交到組織上超過了十次,但是每一次都遭到冷遇,主要原因就是他父親習仲勳的所謂“問題”。但是近平沒有放棄,他一次又一次地寫入黨申請書。而且,他這個人工作努力,在我們當地是有口皆碑的。文安驛當時的黨委書記看到這種情況,也拿不了意見,就親自到延川縣找當時的縣委書記申昜請示。申昜調查了近平本人的表現,瞭解到他工作非常突出,群眾反映一致很好,完全符合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申昜也是陝甘邊區的革命後代,對習仲勳的政治品質非常瞭解,對當時迫害老幹部及其家屬、子女的做法非常不滿。因此,在申昜同志的全力支持下,近平終於入了黨。

當代青年的物質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優越了,但部分青年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盛行,驕嬌二氣較為普遍,怕吃苦、不能吃苦的不在少數。

當代青年需要向總書記學習,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把苦與累看作人生最好的歷練,把這份物質上的、身體上的磨礪積蓄轉化為精神上的、心靈上的昇華,將個人的理想抱負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用奮鬥書寫無悔的青春。

青年人 习近平送你一份《逆境修炼指南》,请查收!|学习天天见

#新時代青年說#

研讀《習近平國理》有感

廣西師範大學 陳鵬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