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快訊」一位家長關於高考志願填報的十大建議

「招考快訊」一位家長關於高考志願填報的十大建議

  職業學校對口單獨招生考試(簡稱“對口單招”或“對口高考”,是相對於普通高中學生參加的普通高考而言的,是為了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種高校招生形式,錄取學校有本科和專科,是高考的組成部分,學生入校後與普通高考統招的學生待遇相同)剛剛結束,普通高校入學考試(以下簡稱“高考”)還有十天就要來到。

  隨著高考的臨近,家長們開始重點關注志願填報的相關信息,本文分享一位家長關於幫孩子挑大學選專業的一些經驗,並提出了十條忠告。供廣大師生家長參考。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一步錯,步步錯。可見,選擇是多麼的重要。只有在選擇正確的情況下,收穫才會跟努力成正比。

  高考志願填報對目標院校、專業的選擇也是這個道理。

  有些學生只是剛剛壓線,卻進了名牌大學;有些學生選的專業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沒畢業就被大企業預訂,就業根本不用發愁;而有些學生超北大線卻進了一般大學,讀的是一些聽上去很美的專業,誰知畢業後無人問津...

如果說高考是孩子之間“最後一次不看臉的競爭”,那麼志願填報則是對絕大多數家長見識、能力、閱歷的第一次大PK(當然,中國家長的競爭是從孩子沒出生就開始的,這是題外話)。

  現在大學本科教育就是重基礎輕專業,本科教育的重點是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目前很多大學的專業課程設計並不合理,近一半的大學生畢業即轉行,且畢業的時間越長,主動或被動改行的人越多。因此,在大學本科四年主要把基礎課目學好,就能滿足畢業時擇業的需要。

  在我熟悉的人當中,沒轉行的鳳毛麟角,就連醫學、師範、外語、建築類特殊專業也有轉行的。但孩子高考之後對大學的選擇,只有一次機會,雖然學習是為了長知識,可十二年寒窗苦讀的目的就是考取能力所及的大學,那麼就不要浪費孩子來之不易的分數。

  選大學選專業同教育孩子一樣,要面向未來,著眼於長遠,而不是眼前。這樣才能為大學畢業時的擇業以及以後人生的發展提供好的基礎。當然以後如何選擇,又是一次次考驗。

  家長應引導孩子儘早規劃自己的人生,有合理人生規劃的人,未必能成功,沒有合理人生規劃的人,一定很難成功。

  有些智力很高、各方面條件很好的孩子卻沒有遠大的理想,令人惋惜。生活中能取得成功的,是那些有明確目標,並朝著這一目標不懈努力的人。很多人對未來缺乏規劃,高考志願隨意填報,就業也是隨遇而安,其實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幾年的發展,選擇的行業是造成同學之間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現在我就選擇大學及專業問題總結以下十點:

  第一,在高中分科前應該根據考生的情況,對未來想要或擅長就業的方向做個總體的規劃。

  就業方向是多種多樣的,有人願意行醫,有人願意教書,有人願意經商,有人願意從政,有人願意在企業單位工作,有人願意自主創業;有人願意在城市謀職,有人願意到鄉村發展;有人擅長文,有人擅長理,有人擅長工,有人擅長藝。

  總之,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前途。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性格的人,天賦、興趣、智商、情商如何,他(她)嚮往什麼樣的生活,他(她)的職業追求和人生理想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第二,高考分數很高(一本線上60分)的學生,儘量選擇排名高的大學,專業偏向於基礎,或者選綜合性大學的理工專業。

  這些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畢業後再確定發展方向。很少有人知道將來會從事什麼具體的工作,並不是說你現在學什麼專業,將來就會做什麼工作,大學不同於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你在大學要努力提高自我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因為你將來參加工作,很可能要從事根本沒學過的工作,這就需要你在實踐工作中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吸收能力、運用能力、創新能力。

  第一學歷差不多能決定人生檔次了,大學同學是人生最重要的人脈,不管什麼專業都要儘可能擠進同考分匹配的大學,排名越高越好。

  大學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薰陶,氛圍薰陶你,同學薰陶你。你在好學校,會學到更多課本外的有用的知識。還有句話叫: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就是這個道理。

  名校畢業生成功的概率遠高於非名校的,而且隨著你踏入社會的時間越長,這些人脈對你的人生髮展越重要,特別是到了三十歲以後(在同城工作的更重要,如果在高中學校所在的城市發展,高中同學也很重要),甚至對你後代的成長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有利於你人生髮展和生活最重要的兩個人脈圈子,就是中學同學圈和大學同學圈。你的知己,你一生互相扶助的朋友,你平時放鬆娛樂的朋友,大多在這兩個圈子裡產生。

  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的能力屬於上游,那麼你可能會付出的較多,對其他同學幫助會較大,得到他們的幫助會較少;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的能力屬於中游,那麼你可能左右逢源,能得到同學的幫助也能幫助到同學,混的也如魚得水;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的能力屬於下游,那麼你得到的幫助可能較多,但心態不平和的話,也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得不到同學的幫助。

  第三,一本線上40分左右的學生,城市、學校與專業並重,比較理想的是選擇一線城市專門院校的主體專業。

  學校與專業不能兼顧時,如果以選擇學校為主,專業要儘量靠近學校的主體專業,或是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如果以選擇專業為主,就要綜合考慮學校的整體情況,最好是自己感興趣或畢業後找工作時有優勢的專業。這一分數段的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城市、學校或專業。這一檔內非985的很多學校的學生跟211學校的學生在就業上的差距並不是很大。

  第四,一本線左右,能上較好的二本院校的大部分學生,重點考慮城市和自己喜歡的專業。

因為這些本科院校中除少數專門院校及原來隸屬國家部委的學校外,其他大部分學校整體水平接近、社會名聲以及排名等都較接近。很少有人知道將來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但很多人知道自己喜歡在什麼樣的城市工作。這一分數段的學生要儘量以興趣為主選擇專業,至少大類專業要與自己興趣相投、相近。

同重點線上的學生相比,可能線下學生的智力稍遜(這不是絕對的),那麼就以興趣來彌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動力之源、是邁向成功的基礎。每個人的興趣是各不相同的,這正所謂人各有志,你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真正的興趣所在。但是以興趣為主選擇專業時要注意切合實際,也就是選擇的專業要切實可行,不能架在空中樓閣之上。

  第五,優先考慮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大學。

  畢業後在學校所在城市就業,不但有主場優勢,而且同學間的人脈能發揮出更大作用。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大多喜歡到這些城市就業,因為這些城市經濟發達,富有活力,充滿挑戰和機遇。如果畢業後遠離自己讀書的城市工作的話,就失去這些人脈優勢了。

  現在有很多回到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又“逃回”北上廣深了,因為很多二線、三線城市貌似生活安逸,但是,這些地方生活節奏太慢且嚴重缺乏機會公平。而在一線城市,職場發展好壞全憑自己努力,沒有那麼多拼爹現象。

  選大學,要麼選一線城市的大學,或者名牌大學。當然,如果父母是機關幹部或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也可以結合自家的實際情況,自己喜歡在哪個城市發展,老家在哪,以及長輩的關鍵人脈在哪等等。

  選北上廣深的大學,以後畢業無論是就業還是工作後的發展,都會有一定好處的,我們這個社會,人脈無處不在。關於職業選擇,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和成長背景不一樣,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但是凡事都沒有一定,不同的選擇,就會是不同的人生!

  第六,儘量不要報那些所謂的熱門專業。

  所謂的熱門專業不但錄取分虛高,而且出來一抓一大把,根本沒有競爭力,且現在的熱門幾年後就不一定熱了。不如根據考分報排名更高的大學的普通專業,畢業後反而不愁就業。

  第七,理科高分的學生(一本線以上60分的學生),除非是調劑志願,否則沒有必要花四年的時間專門讀經濟、金融等社科類專業。

  這些專業可以輔修,可以自學,也可以讀碩讀博時再讀,這些聰明的學生花四年時間專門讀這些專業純粹是浪費他們的智力,就那麼幾本書而已。

  很多大學裡面的社科類專業的學生課時很少,學的都很輕鬆。而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學的課時多,也不會太輕鬆。大學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四年,如果不充分利用這四年來軋軋實實地學些東西,太浪費了。

  當下人們一切向錢看,好像只要讀上經濟金融就能賺到很多錢,搞得經濟金融類專業的錄取分數嚴重虛高,像以前的法律一樣。未來幾年經濟金融類畢業生可能會越來越多,就是一流高校畢業的,也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如果長輩沒有人脈,甚至有可能去做保險推銷員!

  話說這麼聰明的孩子,如果只為了本科畢業後那幾千元錢而工作,不但是個人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太可惜了!他們應該樹立更遠大的理想,本科時應注重理工知識的積累,將來更好更多的服務於社會。隨著國家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視,到時候他們自己過上較好的生活輕而易舉,而且社會地位會比較高。

  走上社會後,理工生可以學文科類專業或幹文科類行業,但文科生很難能學理工類專業或幹理工類行業。還有些學生拿了學科競賽的全國一等獎,取得了保送清北資格,竟然去學經濟金融類專業。經濟金融類工作,錢多壓力大,轉行不易、後勁不足,是枯燥的多金職業。

  他們想轉行,又適應不了低薪工作。浪費人才!他們不知道人生不是賺錢的代名詞,賺錢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經歷而已。也許過二三十年後,他們就能理解這話的含義了。

  第八,用人單位招聘時首先看學校的檔次。

  這是你的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的體現,高考相當於把人按智力進行了分類。好比以前人的戶口一樣,是農村還是城市,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三線城市,能享用到的社會資源和福利是有很大區別的。有些單位的工資標準也是按大學的檔次來定的,所以,優先要考慮學校的檔次。

  有的人很看重專業的排名,其實負責招聘工作的有多少人瞭解專業排名呢?除非你將來搞科學研究或到專業機構工作。且現在的很多排名並不靠譜,還把浙大排第一,武大排第五呢。因此,也要看評估機構是否權威。

  第九,專業只作參考,不作為硬指標。

  很多專業外行根本就不瞭解,不少該專業畢業後的就業去向外行根本想不到,因為有的行業只要沾點邊就行,有的行業不需要沾邊也行。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可塑性很強,企業招人肯定從職業規劃來看,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有的要進行專門的培訓。以前學的專業,主要是基礎知識在發揮作用。更重要的還是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變通能力以及吃苦精神。

現在的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也就是說,相應粗放地劃定一些大的領域,比如管理類、機械類、水利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電子類等等,在這些大的領域讓學生做專業選擇,學習基本技能和專業基礎知識。

目前有的大學的專業,在基本門類下做了細分,把領域研究方向做為本科生專業方向,既不利於專業人才培養也不利於用人單位招人。

  第十,進入職場後,主要拼情商。

  同檔學校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更喜歡招情商高、能活學活用、一點就通的人。情商高的人,頭腦靈活,說話得體,辦事得當,人見人愛。誰能快速地適應環境,熟悉規則,遵守規則,誰就可能獲得更多機會。

  “靠智商得到錄用,靠情商得到提拔”就是這個道理。武大中山也好,清北也好,其實只能代表你考試比別人好,只代表過去,你的能力和價值還是要通過工作實績來體現。

  高情商的員工,領導、同事都會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的。高智商高技能混口飯吃沒問題,但智商情商並重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情商高的人在哪都吃香,小學生幹大事業的社會上比比皆是。

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不能為了學而學,學的目的是為了用。很多學生在校園裡是風雲人物,走上社會後卻很難立足,這也說明學校和社會是兩個世界,成績並不等於能力,在職場中情商的作用遠高於智商。任何單位和領導都希望招到情商高,有責任感,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聰明的人很多,有責任感能踏實做事的人也不少。但是既聰明靈活又有責任感並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就少了,能取得成就的人大多是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