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铁饭碗”,走活“整盘棋”,新乡国家高新区的“质”与“速”一定让你赞叹!

——亮点——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2017年9月,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核心区的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率先行动,精简机构、全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砸掉了干部手中的“铁饭碗”,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释放了干部创新创业热情,让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变,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得到了新发展。

砸碎“铁饭碗”,走活“整盘棋”,新乡国家高新区的“质”与“速”一定让你赞叹!

高新区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得到了省自创区的表扬,并获得专项奖励资金2000万元。

——故事——

5月31日上午11时,接到河南高新装配式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成立的登记资料,下午3时,高新区工作人员陈景科便将办好的营业执照交到了公司法人许志民手中。

“以前要想办好同样手续,起码得跑三趟以上,最少需要一周时间!”拿着营业执照,许志民感慨地说,项目有专人全程跟踪服务,所有手续有人专门代办,全部办好用时不到4个小时,真是令人赞叹的“高新服务”、“高新速度”。

“新的体制机制,逼着我们不得不加快节奏、提高效率。”陈景科说,改革前,他是投资评审科科长,享受正科级待遇,只需干好投资评审业务即可,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改革之后,他双向选聘成为高新区投融资平台新乡高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除了干好投资评审业务,还要兼顾项目前期各种手续办理、项目建设和管理等,业务范围拓宽了,工作量变大了,干得好预期收入会比原来翻一番!但如果考核成绩不佳收入则会比原来大幅下滑。由于聘任合同一年一签,每个人都有量化的任务指标,完不成任务就可能丢掉“饭碗”,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偷奸耍滑、滥竽充数?

“这样‘残酷’的改革,我们也是被逼出来的。”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薄学斌说。据介绍,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最初只有“五局一办”,干部员工几十人,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责,曾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十强”或“十快”先进产业集聚区,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但近几年,高新区承担的社会事务日益增多,日趋行政化,机构臃肿,部门职责重叠交叉,人员骤增至近520人。在全国高新区的排名也逐年倒退,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去年9月底,高新区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内设机构由35个缩减为15个,科室从122个缩减为59个;同时全员聘任、可上可下,双向选聘中9.7%的人员落聘,36个中层正职21人被“降级使用”;并构建动态激励的薪酬管理体系和强调贡献的绩效考核体系,收入与贡献挂钩,有为才有位,人员“能进能出”,达不到要求就自动淘汰。

向人事向薪酬“开刀”,给自己“动手术”,从根子上刺激着干部职工原本麻木的“神经”,也让高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初显,工作作风明显改变,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2017年签约项目5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是2016年的两倍还多,9月份改制以后签约项目43个,占全年的75%。新建省级创新平台由2016年的6家增加到2017年的14家;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由1个增加到13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由5家增加到22家。

打破“铁饭碗”,走活整盘“棋”。今年前5个月,高新区新签约及完成注册项目24个,是去年前9个月签约项目数量的171%。薄学斌说,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新的体制机制释放的“利好”会越来越多。

——点评——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机构臃肿造成互相推诿,也创造着滥竽充数的机会,让爱偷懒的人过上了“安逸”的日子——但这,对努力干活的人却是极大的不公平,长此以往,“没水喝”的日子近在眼前。

新乡市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向人事和薪酬“开刀”,打懒奖勤,形成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干部的干事热情,也营造了一种“以实干论实绩,从实绩看德行,从德才用干部”的导向,直指“病灶”成功地给自己“动手术”,让机体恢复了活力与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