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人設,敗也人設,《女子圖鑑》是一部慾望史?

相較於此前生搬硬套的海外劇翻拍,國產版的《女子圖鑑》的表現尚可。無論是從話題度還是從本土化改造的方面來考量,其引發的一波波關於北漂/滬漂的討論可見一斑。

但是細看話題或討論,國產版的《女子圖鑑》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既有著可以打動北漂滬漂的情節,又有著令人不敢苟同的觀點和不吐不快的槽點。

人設豐滿,不再非黑即白

作為女性社會選擇劇,《上海女子圖鑑》講述了安徽姑娘羅海燕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上海,並立志成為上海那10%的人,十多年間一路打拼的故事。

成也人設,敗也人設,《女子圖鑑》是一部慾望史?

相較於《北京女子圖鑑》,《上海女子圖鑑》在人設方面更讓人驚喜,因為它展現了更為豐富的人物。與前作中普遍被人認為是“撈女”人設的陳可相比,《上海女子圖鑑》中的人物不再單調,而是各有各的選擇,各有各的價值觀。

成也人設,敗也人設,《女子圖鑑》是一部慾望史?

無論是憑藉自身實力與努力在職場過關斬將的羅海燕、為人精明處事周到的上海囡囡kate、熱情坦率的室友陸曼妮,還是不留情面只講利弊的女魔頭斯嘉麗,她們都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堅持不懈。可以說,她們每種不同價值觀下都有著與之匹配的生存方式。恰恰是這種人設的豐滿,才能讓滬飄的少男少女從內心深處認同這部劇。

“欲拒還迎”、搖擺不定的價值觀

自帶流量的《北京女子圖鑑》,從開播四小時播放量破1.2億的高開之後,迎來了口碑的不斷下滑。

仔細看網上的評論,“導演對女性有誤解”、“女主漂的北京是我待的北京麼”這樣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原著《東京女子圖鑑》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真實”。包括劇中人性的真實,社會環境的真實,人物閱歷的真實等。反而到了《北京女子圖鑑》這就表現的很雞血。除了開頭部分引發了觀眾共鳴外,比如求職百般被拒、異地戀被分手、住在地下室等等,後面劇情雖反覆標榜著女性應自立努力,卻給女主安排了無限“開掛”的人生——她的每一次成功都離不開男人們的幫助。

成也人設,敗也人設,《女子圖鑑》是一部慾望史?

反過來,真正的接地氣、應該本土化的“北漂”人設,難道不應該更多地像初到北京的北漂們那樣,大多經歷著加班加點、路上超長通勤時間、被領導和客戶折磨、擠出時間還要充電等“通關環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