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古田西山求學記

稱“西山大學”、“西郊大”(西山郊區大學)。雖然只有兩年的辦學歷史,但為閩東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為解決寧德地區初中教師嚴重不足,學歷結構嚴重不達標問題,中共寧德地委、寧德行署決定寧德師範大專班擴招,同時購買古田縣西山村原32340部隊留守處舊址,作為擴招生校舍,籌建寧德師範大專班古田分校。十二月,經國務院批准,閩東最高學府——寧德師範專科學校正式成立。一九七九年五月, 480名擴招生入學寧德師專古田分校。九月,寧德師專新招生650名,政教、中文、數學、英語、生物五個專業400名學生在古田分校入學,物理、化學兩個專業學生仍借用寧德師範校舍,體育專業借用地區少體校上課。除了應屆畢業生,許多同學是從工廠來,從部隊來,從農村生產一線來。

當時地處古田西山的寧德師專古田分校很是簡陋,雖說佔地約有65畝,房屋21座,但只有205個開間,共計7060多平方米。唯一的一幢兩層樓磚房作為辦公樓,其他的都是曾為部隊營房的單層平房,改造成我們的教室和宿舍。一間狹窄的宿舍,上下鋪一共住12人。

由於是倉促辦學,第一年使用的課本大多是手工刻印本,相當粗糙,時有錯漏,常在課堂上訂正。教師大多是從全區各系統抽調的大學本科畢業生,比如我們中文科,就有從古田一中來的遊友基老師,古田三中來的毛起珠老師等。從外地來的,有林錦鴻、朱求忠、吳尚宇、黃平生、魏昌英等老師。他們是一批充滿朝氣與激情的老師,兢兢業業、教書育人。由於課程相對寬鬆,於是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參加一些社團和課外活動。第二年有了簡易圖書館,同學們是異常高興,因為那時實在是沒書可讀,張揚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是校園流行小說。從此,課餘時間基本上是在圖書館或借本書在宿舍度過,也很悠閒自在。

最艱苦的當屬生活用水,由於沒有自來水,生活用水主要靠農田水利旁邊的一個過濾水池和兩口水井,過濾池的水連接到食堂和洗衣槽上,遇上雨天,水池過濾不了,流出來的都是黃泥水。常常是洗了飯盒,米也不用淘洗了,反正都是黃色的,洗了也是白洗。洗澡更是困難,排隊自不必說,常常是沒有熱水。一些女生就提一桶水在陽光下曬,有點微暖了再去洗。對於我們這些不怎麼講衛生的男生,是一週兩週甚至更長時間去洗一次。後來,發現鄰近的古田化肥廠有澡堂,生產過程中的餘熱可以隨時供應熱水,於是大家就在週末或沒課的時間去那兒洗澡。好在那是個非常尊重知識的年代,工廠門衛對我們這些大學生很是友善,一般不阻攔。

入學時我們的戶口由農民戶轉為居民戶,國家供應二十八斤糧票,十六塊五毛生活補助費。省吃儉用,很是拮据。家裡能接濟一些的,當時家境不錯的。第一年,我們吃集體伙食,八人一桌,菜是按桌分好的,飯是自己量米蒸。我們又把菜分成四份(有的菜實在無法再細分),兩人同吃一份。也因此,同吃一份菜的同學,幾十年來都如親兄弟般友愛,我與“才哥”就是至今一直保留著那份兄弟之情。早餐油條是一桌兩根,八個人吃,只能是折斷再掰開。菜不夠吃的同學,偶有去食堂偷倒些醬油,拌在米飯裡吃了。因吃飯時間不易統一,學校食堂第二年進行改革,發放飯菜票,但仍然自帶飯盒量米蒸飯,上千人的食堂,開飯時間常常是擁擠不堪,也常有同學飯被吃錯而無飯可吃。雖然是如此艱辛,但對我們許多同學來說,還是覺得幸福,因為比家裡生活條件還好,而且畢業後有了“鐵飯碗”,一份令人羨慕的教師工作。

最等待的是學校團委包場去電影院或文化宮看電影,一月一兩部。偶爾,我們幾個同學也會一起去看一兩場電影,都是計算好時間,等到電影開始放映時從“黃牛”手中買打折票。雖然全價僅一毛兩毛,但那是一餐的伙食費啊,是相當奢侈的精神生活。第二年,學校買來了兩臺黑白電視機。於是,每個週末,我們便早早地把課椅搬來,用繩子綁定連成一排佔位。印象最深的,有兩部連續劇《加里森敢死隊》和《大西洋底來的人》。

當時學校團委、學生會創辦了文學刊物《春蕾》,都是由學生手工刻印,很是精緻,很羨慕敬佩能在校刊發表作品的學長、同學。就是路過圍牆邊,看那用毛筆抄寫的板報校刊,也要認真品讀回味,感受文字的魅力。黃平生老師的散文《穆陽的水蜜桃咧,蜜樣甜》,一時傳誦。其時以舒婷、北島、顧城等為代表的朦朧詩全國盛行,同班才女加美女汪逢仙的朦朧詩也很受歡迎並獲老師肯定,可惜她後來遠嫁他鄉,改行從政又下海經商,遠離了文字。我畢業後回鄉任教,依葫蘆畫瓢也去創辦了校刊《山花》,選登學生習作,也影響深遠。

唱歌可能是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文娛生活了,三五成群,拿著歌本圍在一起唱革命歌曲,會樂器的同學備受青睞。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李谷一演唱的主題曲《鄉戀》,纏綿悱惻,如泣如訴,讓年輕的我們如醉如痴,產生了從未有過的藝術享受和感情共鳴。一段時間,校園裡都是“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留在我的心中……”的歌聲。畢業晚會上,同學們一起唱主題新穎、形象鮮明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再過20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麼美……光榮屬於80年代的新一輩。”那時的我們真的是心情舒暢、意氣風發。此後,每次同學聚會,這是一首保留曲目。

從寧德師專古田分校畢業的我們,曾一直是閩東教育界的一支中堅力量。如今,校友們不少都已退休,未退的也屬教育界元老級別。原來的寧德師專古田分校最後四間平房教室也在去年拆除了,不留一丁點的蛛絲馬跡,就連學長們偷偷談情說愛的後山茶園也毀損不存。每每憶及往日喧囂的校園,總湧動著一股青春的情愫,願有歲月可回首,再話西山母校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