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作為安徽第二大城市發展緩慢原因有哪些?

嘻哈就是我啦

縱觀安徽各城市,GDP過兩千億的也只有合肥和蕪湖,從2016年統計數據來看,GDP增速第二的城市是蕪湖,第一是合肥,合肥怎麼發展起來的,我就不說了(好吧,是不敢說!)。所以從數據來看,你問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實蕪湖發展並不緩慢,增速也很明顯!

從2016年GDP增速來看,蕪湖排在安徽第二,整體增速9.7%,相對於增速第一的合肥,差距甚小!毫不誇張的的說沒有政策傾斜的二胖,蕪湖增速定是安徽第一!

從2016年GDP總量來看蕪湖排在第二,GDP總量2660億,這裡不得不說的安徽其它各城市均在1000億元徘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蕪湖這個GDP總量都快超出其它各個城市GDP總量的一倍了!

另外,蕪湖的發展一直在前進,沒有所謂的停止增長現象。蕪湖的人口其實並不算多,可是大企業卻不少,如,奇瑞汽車、海螺、三隻松鼠、同福碗粥等企業,這些可都是在各自行業排在前一、前二的企業。有這些企業在,蕪湖不可能會發展緩慢的。


井探長

我覺得蕪湖發展的速度一直在安徽名列前三名,怎麼能叫發展緩慢?

蕪湖不能盲目地和合肥比,合肥有的是行政資源,已經躋身二線弱城市的行列。蕪湖作為三線中等的城市發展的要素已經和合肥沒有可比性。比如說合肥搞地鐵蕪湖就也要搞地鐵?合肥搞科教中心蕪湖就也要搞科教中心?

我覺得蕪湖不和其他城市盲目相比,這樣才能不搞亂自己的發展節奏和發展方向。蕪湖現在的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擁江發展的幾大發展戰略就很好很有前瞻性和地方特色。

我想信隨著蕪宣機場、輕軌、過江橋隧、蕪湖古城、江北新城、火車西站、中江橋中山橋等一批重點工程的完工,優良的創業軟硬環境,蕪湖必將孵化、吸引更多的三隻松鼠、方特樂園這樣的新型的大型企業,蕪湖的發展後勁才能充足持久,既快又穩。


崔譜群

首先我認為不能談到蕪湖發展慢時,就主觀的把合肥發展快所以限制了蕪湖這個命題作為自我安慰的理由,按照這個邏輯如果合肥發展的不好,再來探討這個話題,合肥一樣會被戴帽子,這是不公平的。因為依託一個快速發展的省會城市總比靠著一個發展滯後的城市要好得多。

其次,我的淺見有以下幾個原因:

1.基建: 蕪湖的基建大布局項目少,總體格局落後,皖北大搞基建時,蕪湖還是守著那個一股奇怪氣味的火車站很多年;市區,老核心主城區“拆”的週期極其漫長,“建”更是遙遙無期;地產發展的黃金時期,過於地方保護“偉星”這個開發商,其他城市多引進全國主流地產商拿地開發,這些地產商是會引入強勢資源進來的,而“偉星”不帶資源,反而靠蕪湖滋潤了自己,這是極其顛倒,影響城市發展速度的,最終的結果導致蕪湖人談到自己是住在“偉星”的樓盤裡時,莫名其妙自帶一種高級感,而在一線或二線城市人眼中對於這種現象則充滿匪夷所思,甚至懷疑對方是否沒見過世面。

2.人才吸引力: 蕪湖的人才流動率很低,高校畢業人才留不住,2017年有數據指出蕪湖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最低工資標準上漲幅度倒數第7的城市,而且主流企業能提供的崗位大多為普通工種,奇瑞、方特、新興鑄管等等,以及周邊配套企業,每年普招和缺口最大的就是一線操作工和基層服務人員,扼殺了有想法有衝勁的年輕人留下來,況且奇瑞這種官僚風較重的公司在國內市場營銷方面長期被吊打,車型、銷量均不入流,再加上地產黃金時期對開發商地方保護,房價不能隨大勢正向波動,剛需不想留,投資無收益,市場沒活力,直到2016年才被外力強行拉起一波,打的本地剛需是各種懵逼。再之蕪湖老本地人還是抱著一種酸酸的心態看世界,認為吃的喝的都是蕪湖最好心態的大有人在,這些信息潛移默化影響著人才流動的活力,腐蝕著人才留下來的渴望。

3.交通: 回到基建上來說,蕪湖的市內高架,老城區路況改造,跟合肥比起來哪一個不是蝸牛一般的速度;而且經常看到個別輔警主幹道帶頭闖紅燈,高架橋電動車快車道逆行這些有違常識且不要命的行為;市區交通更是拍著腦門來,今天這裡單行道,明天那裡單行道,還經常變,是唯一一個外地呆久了,本地人回來開車都要小心的地方。

4.錯過發展主流:互聯網發展最好的時期蕪湖沒有明確定位,一會動漫城,一會旅遊城,一會長三角,一會汽車城,各種調調;國內生機勃勃發展時,除了三隻松鼠外,蕪湖倒是火了小額貸款,放貸公司,路邊,寫字樓裡鋪天蓋地到處都是,一大群80後中堅力量把精力貢獻到了這類行業,這種掙快錢搞投機的後果,就是好時盡情揮霍,壞時抓的抓跑的跑,對社會沒有正面意義,壓縮了其他行業發展空間,加重了城市發展時間成本。

5.服務業總體水平: 蕪湖是個物價不低,消費力卻很低的城市,恰恰奇葩的是大部分本地人依然覺得自己傢什麼都好,比如大部分人評價合肥乃至長江以北城市時,言辭極其難聽,但有可能做出這些判斷的前提只是道聽途說,或只去過一次,嚴重缺乏深入瞭解。再比如蕪湖的小吃,老一輩延續到現在並能做成品牌,具備一定規模的屈指可數;我個人體會很深的是梅花糕這個小吃,福祿商城和星隆國際的梅花糕是上過央視《一城一味》節目的,但如果回到梅花糕的發源地江蘇,去看看南京及無錫的梅花糕,就會自嘆不如我們做的是那麼的簡陋。反之蕪湖的梅花糕卻總是吐槽南京能賣6元/個,自己只能賣2元/個,蕪湖人吃不起等,其實這是一個對等關係,你提供的特色產品如此簡陋,那麼你所期待的優質客群就一定不會被你挖掘鎖定。蕪湖作為一個老港口城市,各地的飲食習慣在此中和才形成了現在的特色,很多品種其實是舶來品,不知是不是以前外人來的多本地人出去的少,導致我們覺得什麼都是蕪湖的,也是最好的。再比如服務業風向標的酒店業,國內蓬勃發展的華住酒店集團旗下漢庭酒店,在蕪湖地區由最初的8家店變成只剩最後2家店,當然這與該集團盲目布點脫不開關係,但導致關閉的更多因素還是蕪湖市場本身。又比如濱江邊的希爾頓,這個品牌是很有代表性的酒店業服務標杆品牌,但蕪湖的希爾頓風景獨好,是少見的把正臉外兩個對著主幹道的大堂立柱承包給婚慶公司做全柱廣告的,與其說是圖錢財,不如說是不專業。

綜合因素還有很多,字打著累,辯證的看也有積極的改革,動作也很多,吐槽分析是為了看到家鄉的進步。


蕪湖鎖哥

很多人都認為蕪湖這幾年發展並不慢,因為城區的房子換了一遍又一遍。

可作為沿江城市,大家可以在地圖上找找,但凡沿江的城市目前都已經擠入二線城市,而蕪湖呢,人口發展瓶頸,房價上漲緩慢,我2010年在蕪湖弋江區買了一套房子,當時買的時候是6000,當時我也去過合肥,這個價格在合肥買也能買到地段比較不錯的地方,時隔至今這房子的價格是10000左右,如果在合肥買呢,房子至少翻了三倍,南京也是如此。

巢湖市分解後,無為被蕪湖接納,無為可是全國電纜生產基地,按理說吸納了無為會如虎添翼,但無為被蕪湖吸收後並沒有什麼改善,我家是無為的,長江大橋已經建了兩座了,但江北的幾乎還是農村。

言歸正傳,

1/感覺蕪湖目前就是靠房地產帶動,城裡拆,城外建,沒有其他的產業規劃,或者有,執行很慢。所以你會感覺整個城市凋零。

2/合肥作為省會佔盡了政治資源,不免犧牲了蕪湖的利益,但蕪湖領導班子也沒有走出去,招商引資。看看這些年了大企業還是那麼多。

3/江北被吸納後,感覺是後孃養的,不親不疼,蕪湖長江二橋在江北長江口岸,按理說會有引橋,這樣好發展沿江地區,白茂鎮拿不出錢,就變成了沒有。

作為沿江城市,交通便利,發展潛力也很大,我們指望市找些有領導能力的人,


宛如清水

蕪湖發展緩慢原因,主要在於交通。交通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蕪湖是一座擁江而立的城市,但過江出行難仍然是一大問題,更不別說兩岸聯動發展了。

蕪湖是華東第二條交通樞紐節點城市,但也只是停留於字面上來理解。蕪湖到黃山、九華山旅遊,現在連高速都沒有,更不必提高鐵了。航空還是個零。去周邊的杭州、福州、南昌、武漢都不易,更不必提出國了。

蕪湖定位為長三角大城市。但你看看老城區,幾乎除了房子就什麼也沒有了,道路窄小擁堵,新區道路標準過低,我認為在以後所有新建和新修的主幹道路上,採用八車道,中間留有安全隔離帶(相當四車距離),以預留城市未來的發展空間,通盤考慮現在和未來,也就是說,建好就成型,不會因為高架,鋪管子、電纜等而影響城市交通環境,每年都將少花不知道多少錢,最重要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hwg13148

蕪湖的優勢是長江,要充分發揮長江天然優勢,以前的發展絲毫感覺不到蕪湖利用了長江,規劃嚴重錯誤。另外蕪湖要發展汽車產業,已經有了奇瑞的基礎了,這很好,還應該加大對汽車產業的招商引資,這點蕪湖也沒做好,嚴重錯誤。還有蕪湖的領導也不行,從來沒出過像樣的領導,都瞎搞。蕪湖出人才,特別是無為,可以說人才濟濟,但是蕪湖留不住人,蕪湖人也不願意回去搞,說明當地政府有問題,蕪湖現在有大無為了,無為人很牛的,安徽省都知道,而且無為有王傳福,王比亞迪又是做汽車的,完全符合蕪湖的發展定位,為什麼不招比亞迪投資呢,還是領導不行。縱觀蕪湖這些年的發展,基本上可以定位為沒規劃,沒眼光。說到底還是蕪湖當政的沒有能力,沒有遠見,沒辦法,這個問題我感覺是解決不了的,沒一個像樣的人願意在蕪湖體系裡混,怎麼可能把蕪湖建設好呢。作為無為人,只能恨蕪湖爛泥糊不上牆了,我大無為在安徽還是一直強大的。


成長季101718176

作為大蕪湖的人,覺得蕪湖目前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合肥,因為合肥作為自己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安徽省大量的資源人才都被合肥侵吞。同等待遇條件下,肯定選擇省會。如果安徽省資源可以合理分配,馬鞍山,蕪湖肯定能立馬發展起來。靠著長江和江蘇南京的地緣優勢,發展不起來簡直不可能。當初無論選蕪湖還是馬鞍山做省會,也不會這樣。安徽人估計沒多少喜歡合肥的


天黑不

蕪湖發展並不緩慢,蕪湖發展的優勢從以下三點來分析:

1、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是沿江城市,經濟活躍,靠近長三角。

2、科教實力雄厚,吸引人才政策較多,從消費水平、物價和居住環境上來說,較為適宜。

3、產業結構多元化,有較多的中大型企業。

但是蕪湖的發展也有侷限性:

1、人口是蕪湖發展的短板,人口是第一生產力,蕪湖的人口相對於中部其他城市來說較少。

2、蕪湖作為沿江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市,首條高鐵並不是通向省會的,寧安高鐵,2008年立項,2015年才正式通車,蕪湖的這條高鐵路走了8年,另外京福高鐵繞開了蕪湖的主城區,在蕪湖的無為縣和南陵縣設站,商合杭高鐵至今未通車,高速鐵路也是一大問題。

3、目標不明確,無法做到勁往一處使,蕪湖到底是發展三山區,還是發展江北,是發展城南還是發展城東,結果哪兒都沒搞好。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蕪湖勢不可擋,商合杭公鐵大橋和長江二橋即將建成通車,城南過江隧道也要動工了。蕪宣機場、商合杭高鐵、市內軌道交通都在全面展開,二環路立交改造…未來蕪湖交通將會發生質的飛躍,蕪湖人口多的話,發展不是問題,從綜合實力上來說,蕪湖在中部非省會城市中緊隨洛陽,高居第二。


小怪獸不shou

1.支柱產業較少,且不夠強大,城北就靠奇瑞(最近幾年一直萎縮),相關配套也就不景氣,所以那邊也就沒有啥人氣。

2.資源過度集中城南城東及城中 ,房價過高。外地人無法購買的起房子且待遇低。所以留不住人吸引不了人。

3.太過度注重表面工程,如公交站牌拆了換,換了拆。但郊區站牌都掛樹上或立個簡單杆子。做好互聯網+公交服務就好 (北京公交也很簡單,只要出行方便就好嘛),何必做這無用表面工程,浪費財政費用。

4.一定要有大局,全局意識,想成為大城市必須均衡發展,各區域同步提升發展壯大,資源佈局合理。


光輝歲月81980676

資源都給合肥了,然而合肥並不爭氣,想著巴結江浙滬,然而人家看不起,幾年前搞什麼產業承接,現在依然不痛不癢,西部的成都重慶都早已甩開合肥。省內兄弟城市大多不服合肥,尤其是蕪湖。蕪湖城市小,省府資源資金投入大多在合肥,所以當然發展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