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戰爭為什麼能緩解國內經濟危機?

袁小莯

這個問題不夠嚴謹啊。

發動戰爭一定能夠緩解國內經濟危機嗎?不一定,但發動戰爭作為一場豪賭,一定有贏的可能,因此也就具有了緩解國內經濟危機的可能。

先說經濟危機,這裡特指的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供需關係失衡,經濟赤字暴增,商品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信用關係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

其中,工人失業和產能過剩是最可怕的社會問題,會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暴動或者革命。

所以,發動戰爭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選項之一。

以德國為例,1929年的經濟危機重創了德國,數十年的經濟危機毀於一旦,此時的德國,財政赤字暴增,失業率居高不下,大量的社會失業人員成為社會潛在的隱患。

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上臺,重點開始轉向突破凡爾賽體系的制約。但這和解決經濟危機有什麼關係呢?突破凡爾賽體系不是靠凡爾賽體系規定的10萬德軍來完成的,而是大量擴充軍隊,將社會閒散人員吸納到軍隊中,解決德國的失業問題。二戰前,德國的失業率已經降到全球最低,而美國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解決了失業問題後,剩下的產能過剩問題也找到了消費的辦法,那就是大量擴充軍備,並不斷向外擴張,首先軍隊和軍備是需要大量消耗產能的,其次德軍擴張,吞併奧地利等地後,新增的消費市場可以為德國產能外溢提供可能。

但是由於資本家的自私性,在產能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後,他們迫不及待開足馬力,加劇了產能過剩的問題。那麼,擺在希特勒面前的選擇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最暴力的手段,奪取新的傾銷市場。

應該說,德國在二戰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卓有成效的,通過鼓吹日耳曼種族論打劫猶太人,統一了德國民眾的思想。通過不斷備戰給了德國人信心,成功將矛盾向外轉移,使德國緩解了經濟危機。

但是一旦開戰,很多努力就會顯得過猶不及。

首先是大量人員的傷亡,雖然軍隊吸引了大量失業人員加入,但是大量的死傷也導致德國勞動力嚴重不足。

而且一旦開戰,國內所有的生產秩序都會轉為戰爭狀態,根本就不可能協調發展。

最要命的是,因為德國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比如攻擊蘇聯失敗,導致大量多出的產能無處釋放,最終還是加劇了德國的經濟危機。

所以,可以說,以發動戰爭的手段來緩解經濟危機的做法,本身就不可取,因為戰爭烈度不是自身能夠左右的,縱火者,最後也可能是引火燒身的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近現代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研製和生產的武器殺傷性越來越強(人類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最高智慧用於消滅人類自己,這真夠諷刺的),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以往僅僅依靠軍隊就可以滿足戰爭的局面出現了變化,一旦爆發戰爭,就需要國內經濟越來越多的支持。除了軍隊內部的資源,大國在準備戰爭時出於最壞打算和恫嚇對手,都會考慮進行戰前動員,在動員中,會進行徵兵,也會調整國內生產。徵兵當然是青壯年為主,實際上這些也是國家發展最主要的勞動力——換句話說,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大量的失業人員可以通過徵兵解決“就業問題”。調整國內生產則是會為了迅速轉入國防為主的體系,而國防可以毫無例外地促動製造業、化學工業等重工業,設置包括服裝業、食品業等,幾乎會涵蓋所有的行業領域。同樣,如果經濟不景氣,大量的國防訂單(好就好在國防訂單均來自於政府,因此在初始階段不必擔心欠賬的問題)會帶來一定時期內的經濟增長。此外,實際上,如果國內經濟出了問題,一般情況下會導致政局不穩,而一場對外戰爭則可以通過高揚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宣傳外憂而緩解甚至讓國內忘了內患,即所謂的轉移國內矛盾(這一招兒屢試不爽)。如果這兩者疊加起來,發動對外戰爭就有可能變成處於經濟困難之中的國家的一個選項了。

不過,即使暫時或許可以對國家擺脫經濟困境有所幫助,但由於大多數武器不同於其他工業製品,很難創造明顯的價值,在加上戰爭擴大後傷亡的增多(這樣不僅有可能形成勞動力的緊張,還可能會增加國家在醫療撫卹方面的負擔),一旦戰爭長期化,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是走下坡路的,只有美國可算是例外吧。


流星聊扶桑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週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

生產過剩導致大量失業,失業導致購買力更加低下,在資本主義體制下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解決的最主要辦法是什麼,消耗過剩產品(出口或增加國內消費)。在出口無法消化,國內購買力又無法增加,又無法(資金、政策)通過國家大的工程項目增加就業人口消耗過剩產能的情況下,特別是經濟下滑導致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對政府統治正當性動搖的情況下選擇會是什麼,以目前大部分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來看,戰爭就是最佳選擇之一。

(美國大蕭條時期,資本家倒掉牛奶)

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將國內輿論民心的視線轉移,減輕政治壓力,換言之就是把注意力由內轉外,利用那些以往的問題(領土爭端,侵略戰爭等)發動戰爭。只有通過轉入戰時體制加大生產才能解決增加就業崗位,提高民眾購買力和生活水平,而戰爭對物質的消耗增加了更多的消費需求,就能提升更多的產能,這樣經濟就高速增長了,這裡的問題是維持生產的原料從哪裡來,人力資源和生產率夠不夠同時生產戰爭物資和民用物資。

資源不夠,生產率不高,生產人口少,國內民生將苦不堪言,民生的下滑又會導致生產率的降低,二戰日本人過的這麼苦,很多普通人生活水平甚至不如當時的中國人就是這個原因。

美國之所以在二戰時期過的這麼滋潤,就是他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美國地大物博,生產率也高,人口也多,還能從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獲得資源。沒有資源匱乏之憂,沒有生產力不足不能同時兼顧戰爭和民生之慮。所以二戰對別的國家是災難,對美國來說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那麼能不能無限的通過戰爭來實現經濟增長呢,答案是不能,戰爭只能消耗,不能創造,戰爭帶來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沒有哪種戰爭能無限獲得資源和產能(戰爭的對手總是有限的,而且不是每場戰爭都是獲得的資源超過消耗的),當消耗超過了承受能力(生產力、資源),就會出現產能不足,造成國家經濟的全面下滑。

而且除非國內民眾能從戰爭中一直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否則長期的戰爭將會導致民眾的極端不滿,民眾不滿會引發國內暴亂最終影響經濟的增長,甚至導致統治者的倒臺。

不過由於現代戰爭的不可預測性,讓選擇通過戰爭解決經濟危機成為一件高風險的事,特別是在各大國都擁有足以毀滅人類文明核武器的今天。所以在現代社會幾乎不會有什麼國家會選擇通過戰爭來轉嫁經濟危機。


軒記歷史

戰爭有可能緩急國內經濟危機,但不一定,比如阿根廷發動的馬島戰爭並沒有緩解其經濟危機。

在發動戰爭前,一定要做戰爭動員的,不然戰爭很容易失敗。戰爭動員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做好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說白了就是洗腦,一切服從戰爭安排。

所以發動戰爭能夠壓制人民合理的需求,比如少吃少喝支援前線,沒白沒夜的幹活生產物資支援前線,甚至婦女上戰場做性奴。

這樣發動戰爭就能夠壓榨國內人民,緩解經濟危機,但民主政體想洗腦不太容易,一般都是納粹、日本軍國主義等容易洗腦。

而發動戰爭後,經濟就變成了戰時經濟,大量人員從軍,或者在工廠生產武器彈藥,這就解決了就業問題。

然後戰爭要不斷的掠奪資源,這樣才能夠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也就是把別的國家的人吃的、喝的都搶過來。

但是,戰爭開始後很難停下來,除非搶的足夠多,或者快速的把對手消滅。一旦陷入消耗戰,比如德國陷在了蘇聯,消耗的物資多過搶奪的物資,戰爭就是個賠本的買賣了,這樣的戰爭不但不能轉移經濟危機,還會讓經濟危機加深。

阿根廷在馬島戰爭開始時,民眾都很亢奮,結果戰敗後,獨裁政府也倒臺了,參加戰爭的士兵也受到民眾歧視,傷殘士兵連保障都沒有。


上丞工作室

還有一點很重要,即一些大國把戰爭當作展示自己國家先進武器或者其他重要裝備的秀場。一旦自己的某種先進武器在戰爭中表現優異,則馬上可以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贏得大筆訂單,這樣可以刺激該種武器的生產並帶動相關一整條產業鏈的快速運轉,如此不但可以使國家和企業獲得巨大收益,也可以增加就業、繁榮經濟,降低失業率,促使社會變得穩定。這也許就是某些大國對發動戰爭樂此不疲的關鍵原因吧?



疾風猛士

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生產的東西多了,沒有地方去,二是有錢人都把錢攢起來,不投資,所以市場缺錢,錢會不到社會上來,所以產生經濟危機。一發動戰爭,就會把東西消耗掉,或者都打爛了,需要重新開始生產建設,有錢人也會願意把錢拿出來投資,錢就重新回到了社會上,人民也就有了工作,因此就解決了經濟危機。解決經濟危機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加投資,想辦法讓有錢人拿出來投資,錢就會回到社會上,美國的槓桿原理就是如此,讓人都去美國投資,也是因為如此。再一個方法就是大量發行鈔票,進行投資建設,就可以消除經濟危機,很多國家都這樣做過,只是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否則鈔票貶值太嚴重,尤其是美元(國際通用的前提)儲備太少,就會很危險,美國就是靠美元和加息,讓你的鈔票貶值暴露出來,以此剪世界的羊毛,中國大量儲備美元,就是為了應對它。還有一個應付經濟危機的方法,就是把東西全部砸了,保險經濟馬上開始活躍,有錢人都把錢拿出來投資,經濟危機馬上過去,不過不會有人願意這樣。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改變貨幣的性質,讓有錢人無法一直攢錢,國家就能夠一直不斷髮行貨幣,以此解決經濟危機,但是這樣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就是垃圾和浪費,否則他們就會過度消費,把地球變成垃圾場,所以還需要對消費有限制,有教育和懲罰,還要採取措施進行引導。這樣就能夠真正世界和平,真正進入共享社會。


董豔臨

戰爭需要部隊,解決了失業問題;

戰爭需要軍需物資,解決了生產過剩問題;

以上兩個問題大規模基建也可以解決,但是不管是基建還是戰爭,都需要國家花錢(實際是印錢)進而產生通脹,然而通脹是另一種經濟危機。

所以至關重要的第三點:國有資產不足導致的貨幣無法回收進而產生通脹,就只有在戰爭中被解決了。

戰爭中被佔領的地方由於佔領行為以及繳獲導致當地民眾缺衣少食,只能購買佔領方的糧食及輕工業產品,其它地區的想過來?可能是間諜,不讓進。

某大型倉儲中心裡什麼都有,那麼裡面的糧食會不會是敵方的軍糧?如果是敵方部隊的財產繳獲很應該嘛。

通過破壞加壟斷壓榨民眾財富,通過繳獲剝奪資產階級的財富,兩項並行增加了國家的財富進而收回貨幣、增加市場……沒有失業、沒有生產過剩而且沒有通脹,更重要的是因為國家有足夠的財富,所以社會福利特別高。

綜上,戰爭不是解決經濟危機的根本,解決經濟危機的根本是壓榨其它國家和地區,戰爭(勝利)只不過是壓榨的基礎。


用戶59633035208

一場戰爭,是以國家行為來作基礎,產生一部高速運轉的大殺器。牽連到國家生存之命脈,配套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統計,隨著戰爭的時間長短,戰爭消耗倍增使國家難以承受。

戰爭的目的,無外就是一個國家的尊嚴,民族的興盛。往往戰爭中得到土地,去征服民心,都會付去相應的代價。雖然短時間掠奪資源刺激國內經濟,增加市場繁榮之頻率,提升就業機會,這只是表面的景象。

戰爭會帶來恐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往往非正義性的侵略,只會帶來災難。在戰爭中,國家強大的宣傳機器會引發民眾的凝聚力,提升生產力,讓生產力得到釋放!

戰爭的突發性,會給雙方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強與弱,大與小,只能摧毀一個國家經濟成果,何談緩解國內經濟危機之課題。面對國家與民族生存危亡之時,我們應猛拳出擊。否則和平方能安邦立國!



木木1400062

發動戰爭並不會真的解決國內經濟危機,或者說,只有對戰爭勝利者才會有解決經濟危機的作用。所以,戰爭一般只發生在強弱懸殊的國家之間,強強交手則是被互相捲進去的!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德國並沒有想要打英國跟法國,甚至一度想要跟英法談判講和,只是英法不答應而已。

認真說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由波蘭這個攪屎棍挑起來的!當時,德國必須從蘇聯進口石油跟糧食,而這些東西必須經過波蘭境內,波蘭便跳出來要向德國收重稅,甚至揚言不交錢就要出兵踏平德國。希特勒大怒,發兵波蘭。而波蘭跟英法有盟約,迫使英法參戰!這才引發了當時的世界大戰。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解決人口的就業問題,打仗需要人員,需要物資,這可以解決不少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二是打了勝仗以後,用掠奪來的資源或者戰爭賠款來彌補戰爭虧空。比如,大清國與外國發生戰爭,每次都得戰爭賠款。賠的就是這部分開支。


優己

這個很簡單。

比如一個家庭,正在鬧矛盾。突然來了外賊,那麼,他們能不一致對外嗎?

再比如,你在外面玩牌。輸了全月的工資,妻子一定天天鬧你。可就在這時,她在外面受到了欺侮。你出手相幫,讓她在眾人面前出了氣。她能不感激你嗎!輸了錢的事,也就會一時半ꪣ尚也不會再提起。

一個國家也會如此,戰爭會成為國內階級矛盾的遮ꪦ羞布。矛盾的各階層,都會有一個共同點,需要共同去面對。 很多經濟危機的戰勝,也往往成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正所謂足“飽暖生閒事,繁忙無瑕心”。

ꪩ戰爭法和戰爭的忙碌,迫使人們,或者不得不放棄分歧,或者無時間顧及分歧。

戰爭,會給身處危機的人。更多的思考時間和修改手段。

通過戰爭,醫治了國內的各種矛盾和危機。這在古代、近代、現代戰爭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