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1975年生於開封,1992年入伍,1999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201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工筆人物畫專業研究生班,導師唐勇力先生。擅畫人物、花鳥兼及山水。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全軍大型美展並獲獎,發表於《美術》《解放軍報》《中國政協報》《軍營文化天地》《解放軍書法美術》等各類刊物。作品多被國家單位、藝術機構收藏。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中國美術館基金會理事、文化部現代工筆畫院畫家。

“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

中國繪畫,即是一般所說的“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是用中國特有的筆、墨、顏料、紙絹等創造出的繪畫,是中華民族獨特智慧與審美觀念的結晶。

一、“逸品”的歷史流變

“逸品”一詞最早用於品評棋藝,《梁書--武帝紀》載“帝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逸品”在這主要指棋藝高超、造詣非凡。中國畫的發展到唐代以後,文人畫逐漸興起,在繪畫上重意趣,輕形似。繪畫理論品評書畫的最高標準逐漸由 “傳神”轉到“逸品”上來。

顧愷之是我國古代東晉時期,傑出的畫家和理論家。在顧愷之以前,評畫者和繪畫者不是兼於一身,晉以後繪畫理論比漢以前諸子論畫深入具體,顧愷之就是畫家論畫的卓越代表,他主要針對人物畫和肖像畫而發,他把傳神作為第一個標準。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如歌的青春》200cm×230cm

到了南北朝時期,謝赫在《古畫品錄》提出六法論作為評論繪畫的標準,並將氣韻生動列於六法之首。“六法”是作為繪畫批評的藝術標準,沒有涉及到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但其首重氣韻,奠定了中國畫論的基石。

“逸品”作為一個美學概念,在唐朝時方被引入書畫領域。對於繪畫的評論提出幾種“格”,在文學評論上也有類似的現象,比如劉勰的《文心雕龍》以風格分詩文為典雅、遠奧、精約、顯附、壯麗、新奇、清霏八體即為“八格”。晚於張彥遠的文學評論家司空圖論詩分為二十四品。在當時以風格進行文藝評論是一種風尚。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香遠圖》69cm×138cm

唐代李嗣真作《畫評》,首次明確將“逸”作為品第來評價藝術造詣。其《書後品》另設逸品置於其餘九品之上,為最高品第。被他列入“逸品”的書家有李斯、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五人,其中李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絕”。可見李嗣真以“逸品”評書法,主要著眼品第高下,而對其美學特徵尚未自覺論述。他眼中的“逸品之才”,須功力精湛,作品出神入化,達到常人難以企及之境。唐代張懷瓘的《畫斷》以“神、妙、能”三品評定繪畫和書法。唐代朱景玄的《唐朝明畫錄》在李、張二人基礎上,始設“神、妙、能、逸”四品,朱景玄稱“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朱景玄將神、妙、能三品又各分為上、中、下三等,而評述“逸品”是“不拘常法”,單列一品,將它獨立於三品之外。唐代張彥遠有又立下“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當然他講的“自然”和“逸”還是有區別的。

到宋初,黃休覆在《益州名畫錄》中,重新調整“逸、神、妙、能 ”四品的地位,將逸品一躍升為至高境界。《益州名畫錄》開門見山地提出“畫之逸格,最難其儔(chou)”。

“四格”、“五等”的評畫標準,是古代批評中國繪畫的理論基礎。隨著發展“四格”在宋元明清更加盛行,“五等”之說則影響不大。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品茗圖》69cm×138cm

二、逸品”的精神內涵

在我國古代的書畫評判標準中,已被歷代公認的“逸、神、妙、能”學說,“逸品”為最高境界。正如英國現代畫家、美術評論家弗賴,曾經高度評價到:“中國的藝術似乎在最遙遠的古代就已經達到高級階段了。”隨著時代發展,我們要重新認識和理解“逸品”的精神內涵。

1、敢於突破規矩法度

朱景玄《唐朝明畫錄》講到“逸品”是“不拘常法”; 黃休覆在《益州名畫錄》將“逸品”提升到最高境界,並概況為:“畫之逸格者,最難其儔。拙規矩與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逸格爾。”這些表述體現出超絕之義和突破規矩法度。這是“逸品”的應有之義,就是要勇於創新,別樹一幟,突破程式化,要在創作的觀念、方法上突破歷史的約束。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蘭生空谷》69cm×138cm

2、追求宇宙本體精神

以“逸”來批評文藝作品,是受玄學“逸”的思想影響,魏晉以來的士人們追求一種順乎天性、逍遙不拘 的精神自由,反映在審美上,則欣賞逍遙、不拘常法、不從流俗的高遠精神追求。

中國的傳統藝術,在審美趨向和審美價值構成方面表象出獨特而又鮮明的品格。中國哲學從物我和諧的觀念出發,更為重視渾然一體的宇宙精神,就是對自然的衍化運行規律的認識和把握。表現在藝術創作中,就是雖然注重摹形寫照、取象自然,但其藝術表現的對象,卻不侷限於自然對象,而是力圖在有限的意象中表現無垠浩渺的宇宙精神之美。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聽松圖》69cm×138cm

3、體現自然天趣之美

“逸”的主要特徵亦正在於“自然”。姚最的“心師造化”,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都來自於《老子》“道法自然”。“ 造化”、“自然”都是指與主體相對的外部客觀世界。“心源”則是出自於佛學,這就讓藝術創作突破了簡單的自然模仿,使繪畫引入了主體“心源” (即思想心靈)的作用。這種師法自然體現出兩種方式,一是順應天的自然狀態;二是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中國傳統藝術既建立在儒家“教化人倫”的功利觀,也受《周易》與老莊哲學思想的影響,具有了超功利的對宇宙本體精神的追求,並與這種宇宙精神相諧的中國傳統藝術中追求的自然天趣之美。

“逸品”作為一種審美形態,應以歷史的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作為中國繪畫批評的理論基礎,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澱者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是每一位藝術家的創作源泉。

畫家蘭曉龍作品鑑賞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香遠益清》60cm×130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人間不自尋行跡,一片孤雲在碧天》96cm×180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李清照-如夢令詞意》69cm×138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棋》34cm×69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聽竹圖》69cm×138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詩》34cm×69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扇面作品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詩》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詩》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詩》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秋韻》69cm×138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香遠益清》69cm×138cm

畫家蘭曉龍:“逸品”水墨的當代思考

蘭曉龍作品《懸空寺》95cm×170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