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5000萬 與世隔絕一個月 你願意嗎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01

英國Channel 5電視臺曾播過一檔節目,叫《In Solitary》,被稱作“孤獨實驗”。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他們選取了五名性格、背景都不同的志願者,在一家廢棄工廠的集裝箱裡,模擬“無社交封閉環境”,與世隔絕。

通過5天的實驗時間,來記錄和觀察人在在完全孤獨的狀態下,會有怎樣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第一位志願者,是一位全職媽媽,實驗不到5個小時,就情緒崩潰,宣佈放棄。

第二位志願者,是名網紅,叫Lucie。實驗前三天,Lucie表現得特別正常,她健身、畫畫,情緒正常,彷彿密閉獨處的空間,對她沒有絲毫影響。

直到第四天,Lucie開始在鏡頭前吐露心事。她分享了這幾天的生活,甚至談起了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和相戀8年的男友結婚後被劈腿,她逃避多年,現在終於敢於提起。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第三位志願者,是個單親家庭的男孩Llyod,他本來對離開的父親恨之入骨,而這次長時間的獨處,他想明白了一些事:“出去之後,我想去看看我爸。”

每一位實驗者都曾面臨孤獨帶來的折磨,甚至接近崩潰。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所有人終於都直面了自己的內心,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長大。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清華大學心理學博士曾說,人生是一場獨自的修行,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而最有價值的成長,是重遇自己。

孤獨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父母則是那個肩負重任的引路人。

02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有人說,不過一個小孩子,談什麼孤獨。

可讓所有父母頭疼的“分離焦慮症”,就是他們感受孤獨的開始:走出只有爸爸媽媽的世界,走進不得不獨自面對的新天地。

奧黛麗·潘恩曾為女兒創作過一冊繪本,故事是這樣的:

“小浣熊Chester很排斥去上學,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媽媽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浣熊媽媽向他保證,他一定會喜歡新學校,並告訴小浣熊一個秘密——“the kissing hand”。

浣熊媽媽在小浣熊的掌心印上一個吻,這樣,每當小浣熊在學校感到孤獨的時候,把掌心輕貼在臉頰,媽媽的吻就會溫暖他的心,就不會再孤獨和害怕了”

繪本里浣熊媽媽的做法真的是很浪漫,可孤獨也真的是太可怕,“手心之吻”,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安全感可沒有媽媽的懷抱給的多。應對“分離焦慮”,是父母引導孩子面對孤獨的第一課。

有本書裡提到,在爸爸媽媽正式和孩子分別之前,可以先讓熟悉的長輩或者親友代替照顧孩子,讓孩子有個情感轉移的過程。不要在即將離開的時候,才向孩子傳達:你馬上就要被我丟下的訊號。

如果說教太嚴肅,那不如來和孩子做個遊戲吧。

從簡簡單單的捉迷藏開始,兩分鐘……五分鐘……逐步延長遊戲的時間,幫助孩子建立起心理安全感:爸爸媽媽只是暫時躲起來了看不見,但一直在我身邊,過一會就又會出現啦。

更多情況下,是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孩子。

03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人生,其實就像是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過客,只會陪伴他們走過某一段旅程,最終在這條路上走著的,只有他們自己。

我們總在提倡,父母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教育,但其實,孤獨比陪伴更加重要。

朋友曾講過一個故事。他說他曾詢問過一位女兒上了麻省理工的朋友,把孩子培養得那麼有出息,秘訣是什麼?

朋友說,哪有什麼秘訣,只是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讓她在那自己讀。

孤獨是一種能力,給孩子創造獨處的時間和空間,才可以讓這種能力萌芽開花。

04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作家蔣露說,要想知道中國家長的愛是啥樣的,在放學時間去學校門口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一群人,一律沉默,面孔和視線朝著一個方向。一旦學校的大門打開,便迅速定位自己的孩子,像老母雞般將其攬入自己的羽翼下。”

每一位家長看向子女的眼神,都充斥著疼惜與關愛,但唯獨缺少信任和放手。可不放手,孩子又怎麼能擁有獨立自主的人生呢。

曾有一項研究,說的是當一個孩子從感受孤獨到融入孤獨的這段時間內,會進行內在的整合。

他們的心智會比同齡人更加成熟,會開始思考自己與父母、朋友、甚至與社會、世界的關係,逐漸建立起內心的獨立世界。

放手讓孩子面對孤獨,忍受孤獨,雖然辛苦,但成長之路本就磕磕絆絆,不管路多麼崎嶇,多麼難走,只要前進,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屬於他們一個人的歲月裡,活得熠熠生輝,變得足夠強大,足夠美好,足夠優秀。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给你5000万 与世隔绝一个月 你愿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