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為何沒有登上皇位?

23UYDE'eo

多爾袞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是符合法理的凌駕於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之上。只要我們弄清究竟什麼是“皇父攝政王”就可以了,可不是僅僅是出於尊重,隨便叫叫的,誰敢給皇帝隨便安排個老子出來。這是有講法的,其中也包含了群臣的“大智慧”,搞清這點,就不難明白為何多爾袞不登皇位了,完全沒必要。


多爾袞是否有意圖篡位這方面,也不必再亂猜了,看了很多資料,都只是把罪狀一片片的拼接在一起,包括龍袍什麼的,這些都不重要,怎麼解釋都行,這是捨本逐末,我們要從事件的主線和極權的掌握方面分析一下。

“皇父攝政王”此稱謂的由來,不具隨意性。順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以南郊禮成,頒佈恩詔大赦天下,第一條即:“皇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請注意,這是皇帝,加上各部院大臣的集體決定(不管是否心甘情願,我們只看既成事實)。

隨著朝堂上的異己逐漸被掃清,濟爾哈朗失去了輔政權,豪格也都去了該去的“地方”,多爾袞的頭銜也在逐步升級,從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逐層遞進。

雖然總能引出些旁證,但我個人認為,皇父攝政王的頭銜和孝莊是沒有任何聯繫的,那時候的老百姓跟現在的圍觀群眾是一樣一樣的,不怕事大,就怕不熱鬧,傳些風言風語,他們不管真假,總之是越玄乎,越解氣,越令人發出“呦呦”聲音的,那就是好故事,茶餘飯後的調劑品而已。不管以前滿族的傳統是什麼,既然他們入主中原,不可能完全不顧及漢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皇帝也好,親王也罷,都怕捱罵。包括順治在內對漢文化是非常推崇敬仰的,也非常喜歡學,只不過孝莊怕斷了滿族的文化根基不支持罷了,順治還因為這事道過謙。

多爾袞曾經殺過兩個人——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原因是: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勸多爾袞自立為帝!

隨後,肅清反對這種新格局豪格及其下屬,穩固了新的統治。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免了八旗內亂,保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這並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有極廣闊的胸襟。

如果多爾袞在,鰲拜之流就是個笑話,我們來看一下多爾袞的跋扈程度,再看看他是否還有必要篡位。

一切大禮,王公貴族俱要“列班跪送”多爾袞。多爾袞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

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馬上就要去朝賀多爾袞;

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

順治三年,多爾袞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

順治四年,官員奏書中對多爾袞稱呼錯誤,或者寫錯別字的,都會受到革職處分;

“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順治五年,多爾袞→皇父攝政王。其後:

“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

凡一切政務,不再請示,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真跟皇帝似的;

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

諸王、貝勒、貝子、公等辦事,命令這些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

大家看到了上面的資料,連皇帝的璽印都拿回家了,皇帝自己都處理不了朝政,論權力哪裡還是一人之下,肯定已經是所有人之上了,他還篡權幹什麼呢,就象曹操一樣,名分真那麼重要麼。

諸位大臣給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聰明之處在於:

多爾袞權勢已經發展到了極致,這是很多旗主,大臣們所擔心的,多爾袞的功勞也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所以授予多爾袞這個“稱號”。其實既是在暗示,也是在表達既成事實,您老人家的地位已經在皇帝之上了,皇帝小的時候想玩玉璽你都不給,估計都夠嗆看清楚過玉璽長啥樣,您現在是皇父攝政王了,就相當於“太上皇”,老子奪兒子的皇位、太上皇奪皇帝的位子,這個真沒必要。

多爾袞有沒有隱疾咱們不知道,但他確實是一生多妻無嗣,也就是說兒女全無,您要是登基,死後的皇位也是要傳給別人家的兒子的,爭這個幹啥,您看您沒必要篡位吧,現在皇帝都稱呼您“皇父”了,表示福林都認您這個父親,換個措辭,皇上都管您叫爸爸,開心不開心,那您怎麼還能反過來當皇帝呢。

總而言之就是——您權利比皇帝大,又是皇帝的父親,雖然大家知道這就是順著多爾袞的性子給個無敵大的甜棗吃,可是名義在那兒擺著,裡子面子都是您多爾袞的。

多爾袞真的不明白這些麼,當然知道,所以他是不會篡權的。他絕對是權傾朝野,但有一點,真把其他勢力打壓到絕路上(自己稱帝)那些勢力有很多種辦法弄死他,現在都在軌道上運行,權傾朝野也是章法內的規矩,大家的遊戲規則就是按部就班的照規矩出牌,如果發生篡權,那麼一切規矩都可以顛覆,你權利再大也得有人聽才行,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那多爾袞的小命就難保了,比如,兩黃旗就絕對不會坐視。一旦篡位落人口實,看他死後多少人噴他就知道多爾袞有多大的敵對面了,連蘇克薩哈都跪了立馬倒戈,所以一旦篡權多爾袞無論如何都是活不了的,多爾袞作為當事人,比任何人都清楚。


古今通史


清朝入關以後不是多爾袞不想或者沒能力登這個皇位,而是命運給了這個清初攝政王開了一個巨大玩笑,他正當壯年時猝死於塞外狩獵途中,所以自然到此為止了。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異母弟,是清朝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的第一功臣。他一生之中有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一次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交代誰來繼承汗位,而是留下了四大貝勒輪流當國的局面。也就是說諸多兒子中人人都有繼承的機會,可惜當時多爾袞年幼,最後四大貝勒中的皇太極成為勝出者。

根據當時一些零散資料來看,雖然努爾哈赤晚年的確對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一奶同胞的三兄弟比較看重。(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還有諸多清宮劇如孝莊秘史之類的劇情中多爾袞是努爾哈赤指定繼承人等宣傳,所以很多人認為多爾袞是被努爾哈赤指定的繼承人。

但根據現實參考,在當時那種開國草創的危險情況之下努爾哈赤不可能把汗位傳給還年幼沒有經過戰火洗禮的多爾袞,只能說努爾哈赤死時沒有決定繼承人,所以諸多兒子都有機會罷了。所以多爾袞錯失了一次機會。

第二次錯失機會是在1643年皇太極猝死以後,因為是猝死所以並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多爾袞當時經過多年曆練已經是實權人物了,因此要奪取皇位。但皇太極舊部堅持要立皇太極兒子為新皇帝,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大局為重採取了折中方法,皇太極幼子福臨為新皇帝,多爾袞為攝政王。


避免了1643年的皇位爭奪戰,滿清沒有內亂。1644年明朝內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身死。清朝太祖太宗兩代人都入不了的關終於有機會入關了。(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實際統治者多爾袞當時趁此大亂入關,並且入關以後馬上遷都北京,派豪格西破張獻忠,多鐸南滅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還將李自成打的一蹶不起。可以說多爾袞是清朝入關第一功臣,入關以後的一系列作為更是打的清朝的對手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南明小朝廷不成氣候,使清朝全國性的政權坐穩。

入關及其以後的不世之功使多爾袞的權勢滔天,大肆排除異己如直接把皇太極長子豪格陷害至死。徹底把控了朝政,廢順治帝只在他一念之間,而孝莊太后與順治帝為了穩住多爾袞給了他很多殊榮比如攝政王名號一加再加成為“皇父攝政王”。

當時多爾並沒有行廢立之事,一是因為自己正值壯年,才三十多歲,而且並沒有兒子,所以不著急取而代之。二是雖然清朝形勢大好,但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一直在抵抗中,全國各地反清行動也不時而起,多爾袞應該是想徹底統一了中國以後,不世之功進一步加大,自己在順勢取而代之成為新皇帝。

然而命運總是無常的,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塞狩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成重傷,沒多久就死在古北口外喀喇城,時年三十九歲。

多爾袞因為是猝死,所以死後自然一切成空。不過他剛死時餘威尚在,順治帝為了穩住其黨羽追尊其為成宗義皇帝,後來順治帝順利親政以後開始清算多爾袞,追奪了他的一切封典,包括皇帝尊號,還毀墓掘屍,直到乾隆時才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乾隆帝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睿親王封號。

多爾袞入關以後猝死可以看做是他第三次與皇位失之交臂,不是他不想當皇帝,只是人生太無常了。


宋安之

誰知道呢?我們所說的都應該只能是我們個人的猜想,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肯定只能是多爾袞,可惜他已經長眠。但就算我們現在穿越過去,採訪他,他說了一個原因,又有多少可信性呢?所以,不妨就把他當成電視劇裡面那位多情,專情,痴情的攝政王多爾袞好了,那位喜歡大玉兒一生的悲情男子。這起碼是許多人心裡願意相信的,人的情感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一位真男子。

我的胡言亂語說完了。大家想看就看看,不看就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