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坦克“零的突破”

1959年10月1日,國慶10週年閱兵式上,32輛坦克駛過天安門廣場。當年年底,這型坦克正式被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坦克。這是我國第一代國產主戰坦克。西方國家驚歎:“中國軍隊一夜之間有了和西方相同的主戰坦克。”

提到59式坦克,大家會想到那標誌性的“五對輪”。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國防工業基礎薄弱,國內沒有一家工廠能夠製造坦克三大件(炮塔、底盤和發動機),更不用說生產整輛坦克了。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率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在老一輩外交家的努力下,中蘇先後簽訂相關合作協議,蘇聯同意在華援建國防工業項目,坦克廠及配套的發動機廠、大口徑炮廠等大型現代化企業得以建立發展。2年後,國營617廠(今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等企業擔負起研發第一代國產坦克的重任。

萬事開頭難。人力物力不足怎麼辦?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緊急抽調技術人員、劃撥物資,集中全部力量將617廠這個“新生兒”從襁褓中扶持起來。59式坦克設計師之一的尤鳳元回憶說,59式坦克先後經歷了“中蘇混合車”“十四大部件車”等階段,在摸索中逐步實現從零部件到整車的自主研發。其中,僅發動機一項就需要解決330多個關鍵技術難題。1959年初,為迎接國慶10週年閱兵,全廠上下不辱使命、忘我工作,僅用幾個月時間,順利將32輛坦克交付閱兵訓練基地。1959年10月1日,國產59式坦克首次公開亮相,為新中國國防工業贏得榮譽,結束了坦克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59式坦克的誕生不僅為以後新型坦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更推動了人民軍隊的正規化建設。

人民裝甲兵部隊創建初期,裝備多是繳獲的美製、日製坦克,也有進口的蘇制坦克。坦克型號繁多不僅難以維護保養,更不利於作戰訓練。59式坦克的登場,實現新老裝備更替,解決了一系列棘手難題,使裝甲兵部隊發展邁上新臺階。

59式坦克的另一長遠影響是促進坦克製造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從我國最早的59式坦克,到現在的99A主戰坦克,再到外貿型VT-4、VT-5坦克,617廠不僅是我國坦克誕生的“搖籃”,更培養出一大批知名的大國工匠。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焊工“獨臂焊俠”盧仁峰、全國勞模“切削高手”宋殿琛、毫釐間追求極致的“鉗工大師”張學海等一大批“金牌工匠”在這裡誕生,成為企業最閃亮的名片。

(作者單位:軍事博物館)

国产坦克“零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