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臨朐土話“差失”

倡導生態飲食

傾向現實文化

關注社會熱點


解讀臨朐土話“差失”

(三十四)解讀臨朐土話“差失”

作者 趙元珉

解讀臨朐土話“差失”

臨朐有句土話叫“差失(chā shī)”,是差一點兒、還有點差距的意思。常用在設問句中;若用在陳述句中,常說“不差失”。兩層意思都表達了一種事先假設和預測、打算的情況。如“已經交九千九了,你還差失那一百啊?”“檢查都寫了,就不差失那點兒事兒了——我就在大會上讀一讀吧!”

其實“差失”這個詞從古至今一直在用。例如,宋·范仲淹《奏災異後合行四事》,“聽斷十事,差失者五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再生緣》第三回,“醒來自想無差失,白髮公公怎警兇”。

“差失”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也能查得到,是名詞,“差錯、失誤”的意思。古代的用法和土話中的用詞相比較,古代的用法和在普通話中的用法都是名詞,但在土話中卻是用作了動詞。應該怎樣去解釋這一問題呢?

解讀臨朐土話“差失”

有一個詞叫“差池”,讀音為(chā chí),“差錯、失誤、意外”的意思。如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每旬遺書我,竟歲無差池。”“差池”與“差失”讀音相近,所表達的意思有相同的成分,還都是名詞。看來,在這裡兩詞有一定的親緣關係。

還有一句古語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語出紀傳體史書《魏書·樂志》,作者魏收(505—572),字伯起,北齊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語出年代較早。句中首字恰為“差失”,包含一種因果關係,是因“差”而“失”之義;反言之,不“差”就可能不致於“失”,屬於一種假設和事先告誡的情況。並且“差”和“失”都是動詞,連起來的“差失”當然也是動詞。這些,都與土話“差失”的表達相契合。

綜上所述,涼灣野園做的結論是:臨朐土話“差失”與“差池”有一定的親緣關係;臨朐土話“差失”,從“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句古語而來,是它的縮語的白話運用。

解讀臨朐土話“差失”

一家之言 歡迎討論


享有著作權

任何人不得抄襲、剽竊

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